馬學平
蘆筍原稱石刁柏,也叫龍須芽,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嫩莖不僅有鮮美芳香的風味,而且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被列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被譽為高檔名貴蔬菜;又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長期食用有獨特的抗癌作用,對防治心臟病、高血壓、心率過速等也有一定療效。近年歐美和日本市場需求較多,國內(nèi)正在走俏。種植蘆筍是一項出口創(chuàng)匯、農(nóng)民致富的好產(chǎn)業(yè)?,F(xiàn)將蘆筍的栽培技術(shù)介紹如下:
一、蘆筍的栽培
蘆筍喜光、耐寒、耐旱、不耐澇。生長最適宜溫度15℃-30℃。優(yōu)質(zhì)筍生產(chǎn)要求土壤土層厚、土質(zhì)疏松、保水保肥力強。富含有機質(zhì)的微酸砂壤土最好。蘆筍大田栽培分選種、育苗、定植三個部分。
1、選種:蘆筍品種很多,應(yīng)選用抗病力強、產(chǎn)量高的美國阿伯羅、紫色激情,阿特拉斯和帝王優(yōu)種或荷蘭實林系列品種。
2、育苗:選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排灌兩便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塊,深耕細翻,每畝施人腐熟廄肥或糞肥2500-3000kg,與土壤混合均勻,畦寬2-3m,長15-20m,畦溝寬40-50cm,深20-25cm。蘆筍種子壽命只有1-2年,千粒重18g,播種時用上年采收的種子。春秋兩季均可播種。春播:3—4月份播種,5—6月份定植,翌舂采筍。秋播:8—9月份播種,10—11月份定植,第三年春季開始采筍。一般多采用春播。3-4月份,當土溫達10℃以上時為播種適期。播種時按行距20-25cm橫向開淺溝,深2-3cm,在淺溝中均勻撒籽,每隔7-8cm點播種子一粒,畝播種量1kg左右,育苗后可供栽植白蘆筍14畝,綠蘆筍12畝左右。要針對蘆筍種子外殼有蠟質(zhì)的特點,播種前用溫湯浸種2—3天,并輕搓種子表面,待種皮顏色變灰出現(xiàn)小溝紋時再更換溫水浸泡,有50%的種子出芽后,開溝單粒點播,表面用細沙或麥衣覆蓋,注意防治地下害蟲。
3、定植:蘆筍苗子要在5—6月份定植,起苗要多帶貯存根,盡量少傷肉質(zhì)根,將交錯一起的根系逐株分開。選用肉質(zhì)根較粗并達到六根以上的牡苗。畝栽1000-1500株。如采用雙行栽植則畝栽1500-2000株。其中白蘆筍偏稀,綠蘆筍偏密。大苗偏稀,小苗偏密,并注意將每一株苗的休眠芽頭都朝向一邊,便于田間管理和采收。定植開溝行距為150cm左右,株距為30cm,溝寬40—50cm,溝深30—40cm,畝施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肥4000kg、復合肥40kg,土肥混勻,回填溝內(nèi)25cm厚。定植時要對好芽盤,低于地表10-12cm,不宜過深過淺,以免影響產(chǎn)量、質(zhì)量,利于筍莖縱向生長。定植后要踏實土壤,立即澆水。要加強當年管理,及時追肥澆水,中耕除草,防治病蟲,促進筍苗快發(fā)穩(wěn)長。
二、蘆筍的采期管理
1、采前管理:三月上、中旬要清園除草,連同干株用火燒掉,防止病蟲害傳播。結(jié)合起壟澆足底水,及時中耕松土。初采筍田應(yīng)起小壟、窄壟,三年生的筍應(yīng)采用機械起壟培土,一般壟底寬50cm,頂寬30cm,高35-40cm。隨著筍齡的增加,培土應(yīng)逐年加寬。起壟后要及早施足催芽肥,一般10-15天即可采筍。
2、采期管理:定植后第二年即可采筍。一般4月份開始采筍,采筍期的長短因筍齡而異,第一年采筍天數(shù)要短,約定40-50天,第二年可采60—70天,三年以上的成齡蘆筍可采80~90天。采筍期間要清除田間雜草,天旱要隔行補灌,注意合理采收,加強根株培育,增施營養(yǎng)元素,嚴防莖枯病、根腐病的發(fā)生蔓延,以獲取理想產(chǎn)量,要高度重視筍田的科學施肥。初采筍田應(yīng)在行間畝追10~15kg復合肥,成齡筍田一般2-3次,畝追復合肥30kg、腐熟餅肥50kg,以利多產(chǎn)優(yōu)質(zhì)筍。采筍留茬要合理,一般2—3cm,留茬過高,后期腐爛易使周圍新發(fā)嫩筍感染銹斑病,留茬過短易傷鱗莖盤和影響?zhàn)B分的回流。采后封穴要拍實,若封土松,易造成嫩莖彎曲,畸形,降低蘆筍質(zhì)量。
3、采后管理:采筍結(jié)束后,要立即施好復壯肥,先在行間畝施復合肥50kg、腐熟餅肥100kg,然后再撤壟平土,防止芽盤上升,增加養(yǎng)分積累,待嫩莖長出后,再澆水中耕除草,以防根系腐爛。立秋后要重施秋發(fā)肥,一般畝施復合肥40kg,再配合適量的生物肥料,澆好秋發(fā)水,促進地上莖快發(fā)穩(wěn)長,積累豐富養(yǎng)分。
三、蘆筍的病蟲害防治
蘆筍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常常會遭受許多病蟲危害。蘆筍的主要病害有莖枯病、褐斑病、根腐病、立枯病等,其中危害最重的是莖枯病和根腐??;蟲害主要有夜盜蟲、葉甲蟲,螻蛄、蠐螬、地老虎、薊馬、木囊蛾,金針蟲、蝽象、蚜蟲、負泥蟲、紅蜘蛛等。
1、病害及其防治莖枯病:是危害蘆筍最嚴重的一種病害,主要侵染嫩莖,嚴重時可造成整個筍田毀滅,要高度重視,生產(chǎn)中要重防輕治,注意重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防治辦法:①清園消毒。采前徹底清除所有枯莖枝葉,并用殺菌劑對土壤嚴格消毒,病株要連根清除燒毀,再用藥劑殺滅土壤病原菌,防止病害蔓延。⑦藥劑防治。可用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進行土壤消毒,也可用百可得或蘆筍清涂莖,或采用苯萊特或莖枯靈乳油噴霧防治,每隔5~7天噴一次,交替用藥,連噴3次,提高防效。
褐斑病的防治方法:在高溫多雨季節(jié)注意及時排水并疏枝打頂,去除雜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輕病害發(fā)生。藥劑防治可用75%百菌清、50%多菌靈分別配成500—800倍液進行噴霧,一般每10天噴一次,發(fā)病盛期每7天噴一次。
立枯病的防治方法:增施有機肥,提高抗病能力。收獲時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雨后及時排水;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噴灑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和47%加瑞農(nóng)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根腐病可用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灌根,效果較好。
2、蟲害及其防治
螻蛄的防治方法:根據(jù)骷髏夜出活動并受香甜物質(zhì)誘惑的特點,可采用撒毒餌的方法防治,將麥麩、豆餅等炒香,用90%敵百蟲30倍液拌勻,適量加水,拌潮為度,每公頃施用18.0-37.5kg,在無風悶熱的傍晚撒施效果最佳;育苗時,結(jié)合苗床整地,每公頃用3%辛硫磷顆粒15kg,拌細沙45kg撒施在苗床內(nèi);定植前,每公頃用3.6%三通顆粒劑30.0-37.5kg撒施定植溝內(nèi);幼苗生長或采筍期間用90%敵百蟲800-1000倍液順壟噴灑防治。
蠐螬、地老虎、金針蟲的防治方法:灌水滅蟲,在幼蟲危害盛期,可結(jié)合灌溉讓筍田內(nèi)短時間積水,實踐證明,具有良好的殺蟲效果。利用成蟲的假死性、趨光性及性誘性,進行誘殺或人工捕捉。藥劑防治除用防治螻蛄方法外,還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灌根。
薊馬的防治方法:春季清除筍田周圍雜草,消滅越冬寄住上的蟲源。氣候干旱時,采用澆跑馬水的方法灌溉。藥劑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于花期防治。
金針蟲等在栽苗時要注意防治,用毒鉺誘殺或地面撒施辛硫磷顆粒劑或辛硫磷乳油噴霧防治。其它害蟲可選用菊酯類農(nóng)藥,BT乳劑、吡蟲啉系列、辛硫磷等高效低殘留有機磷農(nóng)藥噴霧防治,減輕危害,增產(chǎn)提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