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生
[摘要]乞討是人類歷史上長期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在近代早期,英國對乞討進行了區(qū)別對待,分別給以懲罰和救濟。此時,英國乞討限制呈現(xiàn)出三管齊下的基本特征:精英獻策、政府立法和城鎮(zhèn)執(zhí)行。英國對乞討限制的這一特征使它有力地遏制住乞討這一社會痼疾,從而保證了英國順利地實現(xiàn)向近代社會的轉(zhuǎn)型。
[關鍵詞]限制乞討;近代早期;英國
[中圖分類號]K561.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1X(2009)02—0231—05
16—17世紀是英國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時期,是英國歷史上的近代早期。在這個時代,英國貧困程度加深,出現(xiàn)了大批的乞討者,并形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乞討問題。面對社會上出現(xiàn)的普遍乞討,此時英國政府、社會精英和地方城鎮(zhèn)都意欲進行限制。經(jīng)過兩個世紀的不懈努力,到18世紀時,英國對乞討的限制已經(jīng)取得相當?shù)某晒?。因為?8世紀,乞討在英國已經(jīng)以隱蔽的形式存在,如圣誕禮盒(Christmas boxes)等,公開乞討已基本被消除。為什么近代早期英國的乞討問題會發(fā)生如此巨大的轉(zhuǎn)變?這主要在于英國對乞討的限制是三管齊下——精英獻策、政府立法和城鎮(zhèn)執(zhí)行。
一、精英人士為限制乞討獻策
在中世紀,基于基督教“貧富互依”和“貧窮神圣”的理論,窮人被視為上帝的“孩子”,乞討者被認為是偽裝的“天使”。乞丐因此有存在的合理土壤,甚至方濟各教團鼓勵教士去乞討——作為托缽僧。乞討也因之被政府和社會所容忍。經(jīng)過黑死病的襲擊后,英國勞動力稀缺,許多農(nóng)民不愿再接受莊園主的苛刻剝削。同時,此時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的豐盈,為乞丐的謀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英國城市和鄉(xiāng)間因此有不少四處游蕩的乞丐。1349年,英國政府為保障莊園主利益頒布了第一部限制乞討的法令——《勞工條例》(Ordinance of Labourers)。它除規(guī)定勞工必須接受政府限定的工資額外,還禁止人們給乞討者施舍。
雖然在中世紀已經(jīng)有一些虔誠的基督徒提出對乞討的限制,如10世紀維羅納的納塞爾,但整個中世紀晚期無論政府還是民間都未嚴格執(zhí)行限制乞討的法令,乞丐仍然受到社會的寬容。因為英國勞工大眾的生活因人口長期的停滯和人地關系的松弛而相對較好。但是,當英國進入到近代早期的時候,隨著人口增長、圈地運動和解散修道院等社會因素的影響,貧困已經(jīng)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尤其是政府。乞討因此日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
在近代歐洲,基督教人文主義者最早提出消除乞丐的主張,他們的思想對社會精英和王國政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荷蘭著名的基督教人文主義作家伊拉斯莫就曾說:“身強力壯的乞丐需要的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份施舍?!逼渌枷朐谟艿綇V泛的歡迎。在對乞討的限制中,英國精英人士走在時代的前列,他們所提出的一些建議為政府所采納。較早如人文主義者威廉·馬歇爾曾起草立法欲消除乞討這個“有害的罪惡”,1531年,他曾建議在每個教區(qū)委派窮人監(jiān)督員,窮人孩子要進入學徒訓練,并以合理的工資雇傭窮人”。
英國教會人士也主張對乞丐進行限制,他們利用自己的身分和思想來影響世俗政府,如高級牧師列維就曾給國王愛德華六世宣講乞丐問題。他說:“作為一個尊貴的人,一個受崇敬的人,一個誠實的富人,特別是市長、郡守、市政官員、鎮(zhèn)長、警察或任何此類官吏,看到乞丐在街上經(jīng)常乞討,這是世界最大的恥辱,是對上帝的完全毀滅。這兒本不應有如此之人,只因他們?nèi)狈戎F者的仁愛施舍或懲治他缺點的改正方法。”清教對乞討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16世紀末英國清教重要的思想家威廉·珀金斯主張對乞討者區(qū)別對待。對真正值得救濟的乞丐,威廉·珀金斯曾說,“上帝的意愿是窮人有權分享每個人物資的一部分,故此,如果他們沒有流浪、乞討和呼喊就不被救濟,那是上帝的恥辱。”但對身強力壯的乞丐,他講道,“因為這些膽大的和吵鬧的乞丐從他人手中拿走所有的施舍,因此救濟的分配是既不明智,也不平等”,因之不能給予他們施舍。
至17世紀末,英國的貧困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乞丐還不時四處流浪。時論家丹尼爾·笛福在1689年獻給達爾比·托馬斯的社會革新書——《計劃論》中就乞丐的消除更提出自己明確的意見。首先,他對乞討者深表同情,他說,“我不信誰會下賤到完全甘于行乞,他們落到這個地步不是迫于貧困,就是出于卑鄙而無厭的貪心;所以,我由此肯定,對于任何乞丐都應該施以救濟或懲罰,或二者兼施?!彪m然他認為對出于貪婪的乞丐應該像懲罰一條狗似的懲罰。但對于行乞,他主張區(qū)別對待,“如果他行乞是由于貧困,而貧困可能起因于游手好閑,也可能是遭到意外;如果是后者,他就應該得到救濟,如果是前者,他就應該受到懲罰,但是,同時也理應得到救濟,因為不管一個人犯了什么過錯,總不應該讓他餓死。”為消除乞討者,他主張建立年金局,讓人們在年輕和身體尚好的時候交納一定的年金,以至在意外傷殘或疾病等時可得到贍養(yǎng)年金或住進濟貧院。大家都這樣做,而這筆錢又能得到誠實的管理,那么乞討和貧困將被永遠消除。在16~17世紀,教會人士與社會精英都適時為限制乞討獻計獻策,這也推動政府不斷完善自己的濟貧政策。與此同時,也只有政府的法令才真正使乞討受到完全的限制,因為政府的限制措施是既直接又強有力的。
二、政府為限制乞討不斷立法
近代早期英國政府對乞討的限制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它包括三個階段:在早期(1531—1572年),讓乞討者回到自己的教區(qū)去,頒發(fā)乞討執(zhí)照與徽章。在中期(1572—1660年),主張給予真正窮者以救濟,給身強力壯的乞丐以改造坊工作。在后期(1660—1714年),則將部分乞丐安置于慈善院給以院內(nèi)救濟,對流民乞丐以嚴懲。政府對乞討進行限制的原因在153]年亨利八世頒布的《關于懲罰乞丐與流浪漢法》中已有所反映。該法令認為乞丐和流浪漢“是各種罪惡之母與根,由此能每日招來不斷的竊賊、殺人犯或其他惡毒的犯罪和重大暴行,這將使上帝發(fā)怒,臣民不得安寧和受到損害,這也是對王國公共福利極大的侵害”。英國都鐸政府對乞討限制的較早立法是1495年的《反對流浪漢和乞丐法》。它稱不能工作的各種乞丐在法令宣布的六周內(nèi)回到并呆在他最后所居住、他最熟悉或他出生的百戶區(qū)。在停留此百戶區(qū)時將不得乞討。違反的乞丐將戴枷三天,只供給面包和水。到了1531年,《關于懲罰乞丐與流浪漢法》被頒布。這里,政府法令允許不能勞動的乞丐可以乞討,不過有三個限制。一是乞討必須限制在一定的地域內(nèi),否則處以戴枷之刑。二是乞丐將登記自己的姓名,頒發(fā)乞討證。三是只給予食物施舍。如果觸犯了這些規(guī)定,他們將接受懲罰;如果沒有乞討證,將對其罰款。對在不同地域范圍乞討的乞丐辦有不同標示的執(zhí)照。沒有執(zhí)照的牛津、劍橋大學的學生和海外船只失事的船員等都不能乞討,否則以流民論處。方濟各教團的托缽僧也只應在他的出生地乞討。
1536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懲治身強力壯流民與乞丐法》。它規(guī)定,每個城市、郡、鎮(zhèn)的所有管理者
和成員不僅應該為窮人獲得、找尋和管理自愿與仁慈的施舍幫助,和“靠他們嚴謹和聰明的辦法尋得幫助,以至他們沒有人在該城市、郡、鎮(zhèn)和教區(qū)懶散而公開地游蕩和乞討施舍,而且使所有和每個惡棍流浪漢與身強力壯的乞丐被安排不斷地工作”。這個法案的特點在于給乞丐以幫助,給他提供工作。根據(jù)1555年的《救濟窮人法》,離開本教區(qū)與城鎮(zhèn)的乞丐被給予加蓋印章的執(zhí)照,并佩戴徽章。這里“他們必須在自己的胸前和后背明眼處、最大的布塊處佩帶徽章,這個顯眼的徽章由本市市長和城市同業(yè)會或教區(qū)頭領頒發(fā)給他”。如果超出限定區(qū)域?qū)⑷鐞贺ひ粯訃缿筒毁J。這一做法實際上給乞丐以恥辱標記,其目的在于使只有生命受到真正饑餓威脅的人才能去乞討。
到16世紀后期,英國出現(xiàn)了一種身強力壯但不能找到工作的窮人,身強力壯的乞討者因之開始有增無減。在1569—1572年間,英國政府對乞丐采取了更為嚴厲的措施,對一些甚至予以鞭打,因此出現(xiàn)了禁止乞討者的“鞭打運動”(A Whipping Campaign)。在1572年的《濟貧法》中,除規(guī)定征收濟貧稅以對窮困家庭進行補助和安排工作外,對丐童也做了限制。無論男女,5—14歲丐童可由有良好職業(yè)的某人在郡會議上要求將他領去進行工作,“如果該孩童擅自從男主人或女主人處離開,或被人帶走,該主人可根據(jù)《勞工法令》讓該孩子淪為家仆?!边@里實際上將丐童轉(zhuǎn)化為就業(yè)人員,不讓其四處乞討、流浪。
經(jīng)過城鎮(zhèn)政府和地方政府對窮人的調(diào)查,政府發(fā)現(xiàn)社會有許多愿意工作但沒有工作崗位的身強力壯的窮人。因此,1576年王國政府的《安置窮人工作和避免懶惰法》要求各城鎮(zhèn)對窮人提供生產(chǎn)資料,將懶漢投進改造所勞動,同時,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過剩就業(yè)使政府對乞丐的乞討予以部分認可。1593年政府頒布的法令對遣散的士兵也做了規(guī)定,它要求地方行政長官對遣散士兵提供年金,若他們沿路乞討,其年金將被完全剝奪。1598年政府的《窮人救濟法》則對給予乞丐施舍作了另行限制,它規(guī)定只能給予乞丐食品,并且他們必須得到教區(qū)督查員和教區(qū)委員的同意。
到17世紀初,政府對身強力壯的乞丐予以嚴格限制。1610年,詹姆士一世政府頒布《反對惡棍、流浪漢和惡丐等法令》。法令要求每一郡都得建立改造坊,“對惡棍、流浪漢和惡丐以及其他懶惰與破壞秩序的人……都得提供工作以改造”??梢哉f,早期斯圖亞特王朝對乞討者多懲罰、少救濟。到1646年,很多法官僅鞭打和懲罰流浪的乞丐,卻不提供房屋和工作給他們。因此,在整個社會,乞丐并未被徹底消除。
在復辟王朝統(tǒng)治時期,為限制乞丐的流浪,政府特意在1662年頒布了《更好救濟王國窮人法》。這里對警察和什一稅官員執(zhí)行逮捕流浪漢和身強力壯乞丐的不力給予了糾正。它規(guī)定,治安法官有權指令警察和什一稅征收員獎勵那些逮捕了他們自己沒有逮捕的流浪漢和身強力壯乞丐的人兩先令,而拒絕或沒有支付這筆獎勵費用的警察和什一稅征收員將受到治安法官的批評。如果此郡人逮捕了應該在彼郡被警察和什一稅征收員逮捕的流浪漢和身強力壯的乞丐,他就可從彼郡警察和什一稅征收員那里獲得兩先令獎金,這實際上是鼓勵官吏對身強力壯乞丐的嚴格限制。在17世紀末,身強力壯乞丐被嚴格限制,他們中大多數(shù)都被送到習藝所和改造坊勞動。
到18世紀初,英國政府對乞丐的限制依舊嚴格。1714年,政府規(guī)定對影響社會秩序的乞丐以鞭打或投入改造坊。部分無勞動能力者被送進習藝所,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身強力壯者被投入改造坊強制勞動。1744年政府頒布的《修正和加強有關惡棍和流浪漢法》,對逮捕乞丐的人予以更高的獎勵,從先前2先令提升至5先令,特別情況下獎勵10先令。以后政府對惡棍乞丐多以嚴懲,來自他教區(qū)不愿被救濟的乞丐則投入習藝所。在這里,應該勞動者被迫在工廠或習藝所做工,而不能做工者則由政府給予救助。
三、地方城鎮(zhèn)嚴格限制乞討
在英國對乞討行為的限制實踐中,城市走在時代的前列,尤其是首都倫敦。這也為王國政府頒發(fā)有關全國禁止乞討的法令提供了經(jīng)驗。它們多采取救助與標示相結(jié)合的措施。這一措施也是逐步完善的。
16—17世紀的倫敦是英國最大的城市,此時各郡的貴族、富人和士紳等都云集于此,乞丐也較多地聚集于此。在亨利八世統(tǒng)治的1517年,倫敦就開始禁止身強力壯的人在這個城市乞討,無勞動能力等人進行乞討得手持帶有印戳的白鐵金屬符牌,外地來的乞丐將被驅(qū)逐出城口。這一年,倫敦就為1000名乞丐發(fā)放了乞討證。在1524年,倫敦政府又頒布法令禁止乞討。對身強力壯的乞丐,要用馬車鞭子抽打,脖子上套一鐵領,無勞動能力的窮人被授以白鐵做標示允許在指定的范圍內(nèi)乞討。1539年,倫敦市長理查德·格雷沙姆就倫敦的乞討問題向亨利八世提出請求,要保持市里的三個慈善院和塔山的新修道院,“以至所有缺少勞動能力不能勞動者由上述慈善院與修道院救濟,所有不愿意勞動的、身體健壯的乞丐將接受懲罰,以至在上帝的神恩下,較少或沒有人將在外面乞討或要求施舍”。圣巴塞羅繆慈善院還做了特別的規(guī)定,禁止該院的成員外出乞討。在16世紀前期,地方城市當局對乞討多給予限制,如頒發(fā)執(zhí)照。林肯、伊普斯維奇、格拉塞斯特、劍橋、諾里奇和約克等城市的乞丐首先被做了先期調(diào)查,無勞動能力與疾病殘疾者等被給予乞討執(zhí)照。1552年,倫敦市長理查德·多布斯和其他重要官員發(fā)布文告,它要求居民來到他們教區(qū)教堂并呼吁他們消除街上的乞丐,將他們安置在慈善院,還征詢他們每周為濟貧貢獻多少。諾里奇市政當局則認為隨意施舍助長了乞食行為,不利于禁止惡棍乞食,破壞了相對完善的濟貧體制。在1570年貧困人口調(diào)查后,市長發(fā)布命令,完全禁止窮人在諾里奇大街乞討,違者將被鞭打,給乞丐施舍的人罰款4便士,所有外地的乞丐要離開該城。由上可見,城市對限制乞討還是頗費心機的。
乞丐身分標示制度在中世紀英國城市就已經(jīng)被采取了,16世紀前期格拉塞斯特和倫敦也采取了這項制度,主要是頒發(fā)執(zhí)照和佩戴徽章。在1536年,南安普頓市發(fā)布了《關于市長及同僚鎮(zhèn)壓乞丐與流民法令》。首先它規(guī)定乞丐無論老幼都不能在本城的自由區(qū)進行乞討,他們只能在市長指定的地方乞討。這些乞丐必須在市長認可或發(fā)了徽章后才被允許乞討,如果無徽章進行乞討,警察、巡視官和其他官吏可以將之枷銬起來。其次,如果施舍給未佩帶徽章乞丐的,將被罰款12便士。再次,市長及其同僚將查看每個街區(qū)有多少人乞討,要迫使居民們?nèi)趧右员苊獬霈F(xiàn)諸如此類的乞討。最后,對能控制乞討和報告他人胡亂施舍者,政府將每年獎勵6先令8便士。這里,對乞丐、施舍者和監(jiān)督都做了規(guī)定,可以說具體可行。
城市警察對乞丐的限制是嚴格執(zhí)行的。城市一般是商業(yè)中心、手工業(yè)中心或地方行政中心,人口又相對集中,乞丐因此是過街老鼠,城市警察對乞討限制也就很容易被執(zhí)行。在諾里奇,一個乞討的婦人1562年為警察所逮捕,他們從她身上搜得她乞討得來的錢44鎊。這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因為一個日工僅6先令,而這筆錢財需他6年才能掙得。16世紀70年代,在英國對法戰(zhàn)爭中受傷的、以乞討為計的埃德蒙·艾伯特也被該市警察捉來進行審問,并察看了他的殘疾處。在1569—1572年對乞丐的鞭打運動中,諾里奇市在1570年逮捕了29名乞丐,1571年逮捕了26名乞丐。在1630年,諾里奇市警察還懲罰了一位名叫伊麗莎白·卡特的女乞丐,并將她送回出生地諾福克郡科雷鎮(zhèn)。經(jīng)過城市兩個世紀對乞討的限制,到18世紀末,在倫敦和其它城鎮(zhèn)的街道上,乞丐基本上絕跡了。
乞丐在近代早期的英國被限制不僅在于他們的行為,也在于他們的地位,因為他們和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格格不入。對身強力壯的惡丐,政府對他們實行血腥的鎮(zhèn)壓,必欲除之而后快。由于限制乞討的政策被很好地執(zhí)行,在1602年,斯德廷公爵在全英格蘭旅行后在皇家交易所做了如此的贊譽,“在經(jīng)過各地時,高興的是,并未為乞丐所鬧心或來乞討,別國往往碰見這些人。因為在整個英國,乞丐不再受苦,只是偶爾幾個在門外等待。”這里斯德廷公爵可能有點言過其實。不過,由于人們的普遍努力,乞討在17世紀末的英國已經(jīng)大為減少。就是在村莊,經(jīng)過政府的救助與限制,乞討已經(jīng)大大減少?!霸跐h姆郡,1622年時,本地窮人挨家挨戶的乞討為人們聽之任之,但到1700年可能就罕見了;可以說,到17世紀末,乞丐已不再是好鄰居,而成為陌路人?!边@說明乞討在英國已經(jīng)基本被控制住,18世紀的英國也因此能在近代的軌道上朝良性的方向發(fā)展。
(責任編輯桂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