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巖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200-01
溫馨的演播廳,感人的故事,臺下觀眾與電視機前的觀眾集體動容。當今中國電視市場上,這一類慰藉心靈、強化電視“貼近”屬性的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風頭正勁,已然形成一股潮流。因而繼湖南衛(wèi)視的《真情》之后,各地的《人間》、《人生》、《傳奇故事》、《說事拉理》等情感類訪談欄目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
情感類節(jié)目的興起,既是電視媒介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的結果,更是社會轉型期受眾精神需求的產物。轉型時期帶來的社會心理問題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道德滑坡、倫理缺失、誠信危機、情感匱乏、價值沖突正一天天地吞噬著人們的情感、靈魂。在此背景下,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觀念流行,人與人相互防備,疏于真誠交流。情感類節(jié)目的出現恰恰是為了解讀這些矛盾。它成功地構建了一個公共的情感交流平臺,用以表達對親朋好友的感激之情、懷念之情、愧疚之情、懺悔之情;同時也有人把這類節(jié)目當作情感宣泄處,用來宣泄對別人的積怨和解決心理矛盾的渠道,使公眾在收看節(jié)目的同時獲得潛移默化的心靈熏陶、道德歷練,人格的健全與完善,公平與正義的重建。
情感類節(jié)目以人物的感情故事為資源,以煽情為手段,以動情為目的,試圖架起電視與觀眾之間溝通的橋梁,為我們建造一座公共的情感家園。因此,情感類電視談話節(jié)目是以電視為媒介,以“情感”為核心,以人物為主打的一種談話節(jié)目形態(tài)。然而這類節(jié)目被高收視和好評包圍的同時,也是遭受非議和懷疑最多的節(jié)目類型之一,她不論是在選題上,在觸及當事人的隱私上,還是在主持人現場把控方面都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
一、不能為吸引觀眾眼球,而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
情感類訪談節(jié)目多以真人秀的形式將普通百姓的真實事件演繹在電視熒屏上。有些電視媒體為了節(jié)目的收視率,常常不顧被采訪人的合法權利,不斷地誘導被采訪者暴露自己的隱私?!半[私”的公開滿足了觀眾獵奇與窺私的心理;而讓嘉賓說出“隱私”也就成了絕大多數情感類訪談節(jié)目的“潛規(guī)則”。
“隱私”就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事”。而在社會生活中,有一些人,無論是有名還是沒名,無論是為了名、為了利,或是僅僅想訴說心聲,他們愿意說出自己的“故事”。但是觀眾卻從中看到了歡笑悲哀,看到了生活的經驗和技巧。他們沒有被動的公開自己的秘密,電視也沒有觸犯他們的隱私。而有的節(jié)目為了追求收視效果,不惜將他人隱私“放大”和“撕裂”給人看。在一檔“我該不該生下這個孩子”的節(jié)目中,所有主持人、專家以及現場“觀察員”,圍繞著一名女子是否應生下情人的孩子而對當事人反復追問、求證細節(jié),以至那個被婚外情中意外懷孕嚇懵了的女子手足無措,而一個原本已岌岌可危的家庭更瀕臨崩潰。這種把受訪者的極端隱私公開曝光,將有可能在私下處理的家庭問題公之于眾的做法,未免令人感到殘酷。
在大庭廣眾之下,緊追不舍地讓受訪者說出原本屬于個人的生活隱私;面對無數觀眾,和盤托出自己難以啟齒的私密情感……一些觀眾指出,情感節(jié)目好像一個“透明的玻璃房間,很多人的不幸被赤裸裸地袒露在成千上萬的旁觀者面前,雖然有些當事人戴上了面罩,但熟悉的人還是能認出來,這將使他們從此生活在陰影中”。情感節(jié)目在吸引了眾多眼球的同時,也引起不少觀眾質疑:熒屏大談隱私要不要遵守道德底線?
二、不要用當事人的痛苦去換取收視率
電視情感類節(jié)目中的精神核心是展示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聚焦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因而很受觀眾喜愛。其節(jié)目形態(tài)應具有一定的審美性,是通過電視進行的社會美的美育。然而,我們卻聽到一些人解釋他們喜歡看這類節(jié)目的理由是:“兄弟破口大罵,婆媳惡語相向,母子反目成仇……這些以前只能從街談巷議中聽來的故事,如今卻能在電視上聽到當事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訴說?!?也有人說:“情感傾訴節(jié)目有時比電視劇還好看,因為它展現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還有專家點評,看起來很過癮,我們經常被傾訴者的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比欢?隨著情感類節(jié)目日漸火爆,一些節(jié)目為追求收視率開始編造低俗情節(jié),逐漸走向“感情造假”的誤區(qū)。真情實感漸漸被扭曲,節(jié)目選題出現偏差,熱衷于爆料他人隱私,題材選擇邊緣化,向“星、腥、性”的方向發(fā)展。有些并不美好的情感故事被反復地展示,除了滿足觀眾的窺視欲,作為他人茶余飯后的談資以外,很難給人以更多的啟示。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認為,在過于注重收視率的今日,該類節(jié)目如果只是從滿足觀眾的窺探欲出發(fā),獵奇式地尋找選題和當事人,不僅與提供心理幫助的節(jié)目初衷背道而馳,于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也沒有益處。
三、主持人及嘉賓主持的現場把控需講究一個度
電視談話節(jié)目實際上是對主持人與嘉賓、觀眾談話過程的紀實和加工,主持人引導和掌握著整個現場,連接著嘉賓與觀眾。透過每一次精彩的對話,主持人的魅力也在熒幕上被成倍放大,久而久之,他們或親和、或睿智、或幽默的性格深入人心。
相對于其它直播節(jié)目來說,情感類節(jié)目對主持人的要求更高一些,除了具備播音員的一些基本條件外,腦子要靈,反應要快,知識面要廣,要有隨機應變和臨場發(fā)揮的能力。這對節(jié)目主持人就增加了一個如何把握好“度”的問題。
作為節(jié)目主持人,在節(jié)目錄制現場首先要弄清自己在節(jié)目里的身份,找準自己的位置,要把握好“良師益友”與“好為人師”之間的度,不恰當地把自己放在教育他人的長者位置上,拿自己的好惡信口開河,說話帶著呵斥別人的口氣,或者指指點點都是不合適的。
盡管 “情感節(jié)目主持群”在現場有一個分工,主持人充當法官的角色,而嘉賓主持則扮演著雙方的辯護律師。但主持人畢竟不是法官,作為調解人的嘉賓主持,有時聽信片面之詞,給別人下結論,甚至爆出“你這話是放屁”“你是流氓”這樣的粗口,還常以道德化身去評價別人,非常不合適,讓觀眾看不下去。
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已經成為一種電視潮流,經過十來年的發(fā)展日益成熟,形成了明星化的感性敘事模式,品牌的形成與傳播使部分節(jié)目獲得了高收視率和相對固定的受眾群體,這類節(jié)目給了他們一個情感宣泄的渠道和認同的窗口。然而,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缺乏深度與真誠,陷入困局,媚俗化走勢使得精英文化不斷流失,煽情地使用“隱私”和“眼淚”賺取收視率且同質化程度高,形成了一個惡性競爭的怪圈。這類節(jié)目應該嘗試融入新知識、新元素,同時以真情實感作為基本支撐,在生活沖突的基礎上構造出符合電視藝術規(guī)律的戲劇沖突來,激勵人們更好地去生活,才能獲得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