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150-02
摘要:京劇是我國的國粹,經歷了我國從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數次變遷。京劇藝術源遠流長, 伴隨著我國封建制度的衰落而萌芽,在中國社會近代化的推動下快速成熟并走向鼎盛,在新中國獲得新生。
關鍵詞:京劇;發(fā)展;社會;變遷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享譽全球。京劇從萌芽起至今也不過200多年的歷史,但京劇的輝煌發(fā)展軌跡,卻經歷了我國社會的數次變遷。京劇的孕育形成和發(fā)展是伴隨我國社會從封建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過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直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呈現波浪形曲折前進的。
一
在我國戲劇界,往往把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作為京劇開始萌芽的時間。從時間概念上可以說:京劇是伴隨著我國封建制度的衰落而萌芽。
從我國戲劇史上看,封建制度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有個明顯體現:早在宋代因為商品經濟的較快發(fā)展,出現了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自清代前期起,戲劇的表演場所也由廳堂亭榭變?yōu)榱瞬杷粮枧_。京劇藝術正是在此時,迅速萌芽。我國封建社會漫長,京劇藝術源遠流長。京劇的孕育形成是繼承了我國數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我國戲劇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民間歌舞,從奴隸社會的祭祀樂舞,經過漢代的角觗、百戲、六朝傀儡戲,到唐代的參軍戲和歌舞戲,然后逐步不同程度地吸引了小說、詩歌、舞蹈、講唱、表演、音樂、武藝、雜技、美術等諸多元素,以綜合技藝來表現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至宋金時期的雜劇初步形成;元雜劇(北戲)和溫州雜劇(南戲)的出現標志我國戲劇走向成熟;明代中葉以后,在南戲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傳奇流布全國,雜劇與傳奇并存,互相影響;至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新興的地方戲出現,把我國戲劇藝術推入一個更自由更廣闊的境界,京劇就是在眾多地方戲劇中形成的劇壇盟主。這樣我們就能弄清京劇為什么會有如此豐厚的底蘊、多彩的內涵以及巨大影響了。京劇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有些劇目中民主性的清華與封建性的糟粕并糅雜陳,有的為迎和某些觀眾的庸俗趣味而思想平庸,甚至也有為封建統(tǒng)治者歌功頌德和反動、迷信的壞戲。
京劇能夠在這一時間萌芽生長,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是乾隆、嘉慶、道光三代封建帝王的統(tǒng)治,而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清明能干的君主,此時清王朝的統(tǒng)治鞏固了,農業(yè)生產有了增長,工商業(yè)比較興旺,因社會動亂而被抑止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又發(fā)展起來,北京、上海、蘇州、揚州、江寧等城市一片繁榮,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為戲曲演出提供了物質保證;各階層人士對娛樂的需求促進了戲曲的發(fā)展,尤其是統(tǒng)治者的喜愛。清自順治帝以后的皇帝都愛看戲,其中以乾隆為甚,乾隆皇帝的六下江南,地主官員、商紳大事鋪張迎駕活動,乾隆返京后征召南方各伶入京,供奉南府;投巨資在圓明圓、頤和園建造舞臺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統(tǒng)治者的愛好,又推動了本已繁榮的民間戲曲活動盛況空前。
京劇孕育、形成于北京這個當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是因為除了其這三個獨特條件之外,當時北京一直保持了一種經濟上比較繁榮而又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在這段時間歷史上曾發(fā)生了嘉慶元年至九年(1796年-1804年)的白蓮教起義,嘉慶十一年至十八年((1806年--1813年)的天理教(八卦教)起義,這些起義對北京的影響不是太大,所以除了各地商人和小手工業(yè)者匯聚、外地官員的多次進京、三年一次科舉人員外,南方的不穩(wěn)定,又大量地增加進京的人數,水陸交通的發(fā)達也使得戲班易于流動,從而加強了戲劇的交流發(fā)展。所以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為慶祝乾隆帝的八十壽辰, 三慶徽班進京獻藝,給北京觀眾以耳目一新之感。此后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臺等戲班相繼進京。徽調贏得了京城觀眾的歡迎,從此在京城扎下了根,并與其他劇種(漢調等)融合,產生了京劇。
二
在清道光至咸豐、同治之間(1840-1860),京劇這一嶄新劇種形成。從時間概念上可以說:京劇是伴隨著我國近代史的開端而誕生。在京劇的孕育形成過程中,社會的動蕩按常理應當會對其發(fā)展會造成重大的不利影響,但恰恰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京劇得到了適宜的氣候與土壤,誕生了。
京劇是伴隨著封建統(tǒng)治者的腐化而來,伴隨著他們的醉生夢死而來的。清王朝統(tǒng)治者自乾隆皇帝以后,道光、咸豐皇帝都均對民間戲劇產生了興趣,無論是后來的同治皇帝,還是稍后的慈禧太后,包括光緒皇帝都是京劇愛好者,且是京劇里的能手。由于大清帝王們對京劇的愛好使得王公貴胄極力效法,有的甚至自設戲臺,例如當時慶王府、端王府等王府都擁有供堂會演出的戲臺。
清皇朝的腐朽促進了京劇的誕生,這無疑是一負面影響,但京劇之所以在此時誕生,主要是因為尖銳的社會矛盾為京劇提供了戲劇沖突的題材,人們希望能從戲劇是尋找共鳴,這樣京劇藝術更加博得觀眾喜愛,從而不斷興旺。比如程長庚演唱《擊鼓罵曹》等,抨擊官場,伸張民氣,使觀眾為之精神振奮。所以說當時社會矛盾的集中,在人民群眾中的反應也尖銳,為戲劇的內容提供了核心和靈魂;中國社會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同時,也步入了近代化的進程,有識之士形成了一個全面改舊布新的潮流,文藝界也同樣不例外,這便成為推進京劇誕生和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三
京劇在形成之初,還保留不少它的前身(徽、漢等戲曲劇種)的面貌,但在近代化的進程中不斷臻于成熟,到清末民初(1917年左右)以一種嶄新的藝術風貌出現在人們面前。
京劇的快速成熟根本原因歸結于中國社會近代化的推動。由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初步發(fā)展,商品經濟的一些原則如競爭原則等在京劇領域中也必然得到滲透,例如名角挑班制的出現,帶來了京劇舞臺的面貌一新,為劇場、戲班的經營和管理帶來了新的因素;由于資產階級的隊伍的壯大,1898年的“戊戍變法”、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潮的掀起,為適應社會改革的政治需要,戲劇界也出現了京劇改良運動,“改革惡俗,開通民智,提倡民族主義,喚起國家思想”(《〈二十世紀大舞臺〉招股啟事·簡章》),不少表現現實生活的新劇本在報刊發(fā)表,大量時裝新京劇的編演,對抨擊封建主義,宣揚革命思想,解放觀眾的思想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由于近代化的進程,給中國帶來了聲、光、化、電這些先進技術,這無疑又為京劇舞臺的革新提供了手段,最終使之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京劇在這一階段的快速成熟還是要“歸功”于腐朽的清王朝,一者清王朝對京劇的投入有增無減,如王宮中的頤樂殿不惜運用海軍的軍費,耗銀達71萬兩,花4年多的時間興建的,再如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賀慈禧五十壽誕,先在寧壽宮暢音閣演七天,后又在暢音閣和長春宮同時開演九天,每天早上八時開演,下午五時結束。另一方面1900年以后清政府為了“庚子賠款”,要求“國民捐”,上演“義務戲”的滿座,不得不讓婦女走進劇場。大批婦女觀眾涌入戲園,帶來了京劇普及范圍的擴大,也帶來了京劇藝術的變化和發(fā)展。隨著京劇的觀眾面的成倍地擴大,隨著京劇在全國各地的流行,“京劇”的名稱在20世紀20年代叫起來了,到30年代更進而被奉為中國的國劇了。
四
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為京劇的繁榮(1917年-1937年左右)奠定了基礎。由于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京劇演出的場所也不斷增加,觀眾隊伍也在不斷擴大;由于“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影響,隨著時代的前進,有識之士在利用京劇反映現代社會的新思想、新生活作了不少探索,張騫和歐陽予倩創(chuàng)辦了新型京劇學校---南通伶工學社,梅蘭芳、程硯秋等等陸續(xù)演出了宣揚民主思想、批判當時社會政治、宣揚愛國主義的京劇劇目。這一時期的京劇為更多的人們所重視,京劇界的各個行當也都出現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優(yōu)秀演員,京劇表演藝術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并且聲譽日隆,京劇走向世界,贏得國際聲譽,給世界戲劇以積極影響。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與俄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國布萊希特的戲劇藝術,并稱為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
五
從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我國經歷了連續(xù)
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火。民族矛盾與國內階級矛盾錯綜復雜,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京劇藝術,也被強烈地染上了時代的色彩,經歷痛苦的發(fā)展歷程,從輝煌的鼎盛跌落到深淵。京劇藝術活動與抗戰(zhàn)救亡運動緊密結合,有力地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抗戰(zhàn)斗志。眾多藝人表現了高度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
京劇在戰(zhàn)火中涅槃,在新中國獲得新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帶來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根本變化。京劇藝術在黨的關心扶植下獲得新生,許多著名藝術家迅速恢復了演出,藝人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得到了改善。緊接著,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以京劇改革為中心,開展了全國規(guī)模的戲曲改革運動。翻身的喜悅,使藝術生產力得到解放,眾多京劇藝人以強烈的革命熱情投入到這場運動之中,進行了傳統(tǒng)劇目的整理改編工作,創(chuàng)作、演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現代題材和歷史題材的新劇目,同時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京劇人才,因而這時期的京劇舞臺是劇目豐富,人才輩出,表演技巧更為完美,這是我國京劇史上的黃金時期。
由于“左”的錯誤路線,1964年到1979年,京劇直接受到政治形勢變化的影響而艱難曲折的遭受困厄,直至撥亂反正后,正確的方針政策恢復,京劇藝術才重新走上健康發(fā)展的道路。弘揚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是當務之急,由于受到電影、電視以及其他文化娛樂形式的沖擊,京劇藝術的創(chuàng)新是關鍵。京劇藝術的“現代化”之路,將是我們研究的一個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上海藝術研究所編著:中國京劇史,中國戲劇出版社[M].2005
[2]陳虹、管樂東:考量中國近代京劇發(fā)展緣由,上海戲劇[J].2004.1
[3]余明俠:漫談京劇,淮海文匯[J].2008.4
[4]程翔章:京劇的發(fā)展及其影響,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J].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