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禪
中圖分類號:H31 I20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105-01
漢語句式復(fù)雜多變,靈活多樣,尤其典型的是大量的零主語句的存在更是賦予漢語一層獨特的色彩。所謂零主語句也叫無主句,就是只有謂語部分而沒有主語部分的句式。在極力追求簡約韻和,句短意長的中國古代詩歌中,零主語句更可謂是俯拾皆是,信手可拈,這又和西方語言形成了顯著的區(qū)別。呂叔湘老先生曾總結(jié)過中西語言差異特別是詩歌差異,其中有關(guān)主語異同方面先生認(rèn)為“中文常不舉主語,韻語尤甚,西文則標(biāo)舉分明,詩作亦然?!?的確如此,由于英語重形式重邏輯強(qiáng)調(diào)客觀科學(xué),所以主謂中心構(gòu)成了英語語言的一個明顯的特征。劉宓慶在談到英語主語的重要性時說英語主語具有不可或缺性(indispensability),它是決定主謂形式的依據(jù),而主謂搭配是英語句法結(jié)構(gòu)的核心。而漢語由于中意合重感悟偏整體性和模糊性,所以“漢語主語對全句并不具有全面密切的關(guān)系,漢語許多句子可以不用主語,它們既不是省略句,又不是倒裝句,而是“零位”(zero),即原本缺如”可見中英語言在此方面差異之大,那么翻譯又該如何進(jìn)行準(zhǔn)確流暢地再現(xiàn)呢?通常在翻譯實踐中譯文要盡量遵循目的語表達(dá)習(xí)慣,符合英語語法的規(guī)范要求,才能被譯語讀者所接受,也就是說要在譯文中補(bǔ)出主語或者改變句式。通過翻閱大量的古詩英譯的實例,筆者概括總結(jié)了常用的幾種翻譯策略。
當(dāng)然在探討零主語句的翻譯策略之前,有必要簡要區(qū)別一下零主語句和主語省略句。零主語句很難斷定主語是誰是什么,而主語省略句只是省略了主語,通過上下文就可以補(bǔ)出來。
例如:道路兩旁栽了許多梧桐樹。
此句主語就很難斷定是誰,而事實上此句并不因為主語零位就影響到意思的完整性。
再看下面一句:
照例七點鐘喝牛奶(茅盾《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這就是一個省略主語的句子,因為前文已經(jīng)見到故事的主人公,只是在下文中被省去了,讀者通過語境自然知道主語是誰。
下面來探討古詩中零主語的處理策略。
轉(zhuǎn)換成英語被動結(jié)構(gòu)
古詩中常有表示事物存在或出現(xiàn)的詩句一般都譯為英語被動句。
例1:柴門聞犬吠(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 bark. (許淵沖譯)
例2: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Before me, unseen are the ancients, Behind me, unseen those to come. (文殊譯)
2.用“There+be…”句型轉(zhuǎn)換
古詩中體現(xiàn)人生體驗和帶有哲理意味的詩句通常用“There+be…”句型進(jìn)行轉(zhuǎn)換。
例3: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杜牧《山行》)
A slanting stony path leads far to the cold hill,
Where fleecy clouds arise, there appear cots and bowers.(許淵沖譯)
Far up the mountainside the stone trail wound,
Where the clouds were thick, there stood some abodes.(孫大雨譯)
原詩表現(xiàn)了詩人在山中的經(jīng)歷,所以兩位譯者不約而同地采用了“There+be…”句型。再來看下面的例子:
例4:殺人亦有限(杜甫《前出塞》
Yet there comes to be a limit to killing.
例5:翻手做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杜甫:《貧交行》)
Today there are those changeable
As clouds or rain, their number
Too great to be even counted.
原詩中含有普遍的真理性概括,具有哲理思考,譯者采用“There+be…”句型使譯文簡潔明了,極易為譯語讀者接受。
3.采用倒裝語序
漢語中的某些零主語句類似于英語中的倒裝句,所以古詩中的此類詩句在翻譯時往往采用倒裝語序。
例6: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李白:《勞勞亭》)
A most heartbreaking place in the worldIs the Laolao Pavilion of Parting.(文殊譯)
The grievous spot beneath the sky,
Is the Sad, Sad Arbour for bidding adieu.(孫大雨譯)
例7: 春城無處不飛花 (韓翃:《寒食》)
All over the city were flying flowers.(文殊譯)
以上兩句的譯文在形式和和內(nèi)容上達(dá)到了最貼切的對等,可謂是上乘佳譯。
4. 運用祈使句型
古詩中有表示勸誡,鼓勵,召喚的無主語詩句,根據(jù)英語表達(dá)習(xí)慣通常直譯為英語的祈使句。
射人先射馬(杜甫《前出塞》)
To shoot a man, first shoot his horse.(許淵沖譯)
擒賊先擒王 (同上)
Capture the chief of rebel force.(同上)
當(dāng)然以上翻譯策略并不意味著適合所有古詩中的零主語句,也沒有明確的界限說明哪一種策略必須采用哪一種處理方式。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譯者可以采用靈活的轉(zhuǎn)換策略??傊?“譯者要和譯文讀者進(jìn)行協(xié)商” [4]也就是說翻譯策略的選擇要考慮到譯文的可接受度。除此以外,譯者還要考慮到上下文,目的語使用習(xí)慣以及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等諸綜合因素,最終選用最合適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xiàn)
[1] 呂叔湘. 中華英譯比錄[Z]. 北京:中華書局,2002:5
[2];[3] 劉宓慶. 漢英對比與翻譯[M].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22-25
[4] Vermeer, Hans.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20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