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浙交界的崇山峻嶺中,隱藏著一條神秘的千年古道。
古道源于戰(zhàn)爭,然而卻成就了浙西近千年的繁榮。
在承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重荷后,
上個世紀初,這條古道退出了人們的生活,
從此它便以傳奇的形式代代相傳于人們的記憶里。
在幽深的山谷與原始的叢林中我尋找著古道。
并且終于走近了它,走近它的千年足跡,走近它的百年荒蕪……
寂寞古道
由于酷熱,對古道的第一次尋訪不得不匆匆終止,第二次又逢連日陰雨,這使得整個尋訪過程甚至所拍圖片都變得有些沉悶,有些晦澀,但這卻也讓我感受到了那些終日行走于古道的先民們,所常常面臨的兩種最為惡劣的自然現(xiàn)象。
夏末的深山里,空氣像是已經(jīng)凝固。佇立在古道上,寂靜而空曠的山谷間仿佛依然回蕩著挑夫們雜沓的腳步聲,依然能感觸得到挑夫們沉重的喘息。
千百年來,挑夫的腳板,和著從肩胛上落下的噼啪作響的汗滴,早已將粗礪的石頭打磨得有如處子的肌膚,光潔、細膩、甚至溫柔。
古道之夜,很靜。古道連接的古鎮(zhèn),很靜。
悄悄走在碎石拼砌成的古道上,街邊的溪水潺潺著。窄巷兩邊的板門嚴閉著,透不出半點的光亮,而在我寄居的老屋里,正燃著一盞古老的燈。
古道的最后一段行程,每每看得見長亭,那種令人憂傷的長亭-還有短亭,凄切的短亭在連天的綠色里,長亭遙望著短亭,這又使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次旅行,想起一處叫著“香格里拉”的風景,“香格里拉”的綠色里此時應(yīng)綴滿了繁星般的“格?;ā保跋愀窭锢钡墓诺郎峡傆旭R幫叮當?shù)拟忢?,還有牧羊人凄婉的歌聲在“仙霞古道”千年的生命歷程中,這里是否曾經(jīng)也有過同樣的風景?
“長亭旁,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不知李叔同的長亭在哪里々他送的又是誰,古道上總是有許多的長亭,所以古道上就總是有許多的送別。每一個長亭的壁上都密密麻麻地刻滿了別言,而在這條古道上,最最驚心動魄的別離總是無言的,千百年來挑夫的妻兒們只會將自己眺望天邊的身影默默留在長亭的夕陽里。
其實路不僅僅是用來被人踩的,路也是可以用來懷念的。
其實路不僅僅是讓人走向遠方的,路也是可以讓人走回過去的。
古道,寂寞的古道!
古道上的挑夫。商旅往來的頻繁,在古到上發(fā)展出了一種職業(yè):挑夫,古道上每天都有上千根扁擔在運貨。挑夫一般都有組織,一來就是一隊,有二三十人,幾十擔,一是安全(過去古到上有土匪),二是發(fā)貨一般是批量的。江山船在清湖靠岸,大批貨物長年累月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翻越崇山峻嶺,往來于浙江與福建、江西之間。今天的古道上已很難遇到挑夫,偶爾遇到挑著擔子的也都是古道邊上的山民在將田里的收獲擔回家。古道沿邊山民的先輩們大都是以古道為生的挑夫。
71歲的徐有根的家在離古道不遠的村子里,他的父親是當年“挑擔”的,他則是在28歲時開始在古道上挑擔的,如今他仍能走古道擔一些短途,古道給了老人一副特別健朗的身板。
在古道上,古隘口小憩的挑夫。
“浙閩咽喉”和“詩詞之路”
“江浦古驛道”又稱仙霞古道、浙閩官道,是京(城)福(州)驛道極其關(guān)鍵的一段,史稱“浙閩咽喉”、“東南鎖鑰”。
古道北起浙江江山市南的清湖古鎮(zhèn),經(jīng)石門、江郎、峽口、三卿口、保安、仙霞關(guān)、廿八都、楓嶺至福建浦城(古道多處局部走向有不同說法),所以稱為“江浦古驛道”。“江浦古驛道”全程120公里,浙江境內(nèi)約為75公里。
仙霞古道是漢唐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海上絲綢之路”一條重要的陸上運輸線,自兩晉到明、清,中原入閩路線多經(jīng)運河達錢塘江、溯江至江山,逾仙霞嶺到浦城,然后下南浦溪、建溪、閩江至福州、泉州等港口?!敖止朋A道”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的一千多年時間里,一直為浙閩兩省的交通要道,也是浙閩兩省進行商貿(mào)的最主要途徑,一代代的挑夫們將浙江的食鹽、布匹等通過這條古驛道挑往福建,又將福建的香菇、筍干等挑往浙江。挑夫往返古道一次約需六天時間。
“江浦古驛道”還是一條古詩詞之路,白居易、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陸游、辛棄疾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曾駐足過,并留下詩文30。余篇。古道沿線及周邊輻射區(qū)域內(nèi)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江郎山、福建省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浮蓋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銅撥山、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村)廿八都、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觀前以及仙霞關(guān)、楓嶺關(guān)、木城關(guān)、漁梁驛、漢陽城、西山故里、謝翱故居、戴笠故居等眾多的歷史遺存。
1933年,由于江山至浦城的江浦公路建成通車,仙霞古道完成了自己交通要道的歷史使命。古道的部分路段現(xiàn)已被205國道覆蓋。部分零星路段仍保存完好。
2004年11月22日,仙霞古道成為浙江省的候選對象,曾申請列入我國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chǎn)預備目錄。
陽光透過破敗的屋頂,照在一幢老屋廳堂里供著的遺像上。就像古道邊世世代代以古道為生的人們一樣,老人活著的時候是個商人,因為古道的繁榮,他的生意也很興隆,雕梁畫棟、規(guī)模巨大的老屋,應(yīng)是他當年作為成功商人的標志。在這幢老屋的兩邊,有同樣的老屋,它們連成長長的街道。
清湖古鎮(zhèn)是“江浦古驛道”的北起點,南宋時期“閩行者自此舍舟而陸,浙行者自此舍陸而舟”,繁盛一時。今天清湖的那條曾經(jīng)帆檣如林的河流,已載不起船,顯得異常寂寞。只有在夏日的傍晚,河邊的居民到河里洗澡時,淺淺的水中才又有了些熱鬧。古鎮(zhèn)仍比較完整地保存著許多古民居,在古道的另一頭,浦城浦溪的兩岸則仍保留有許多的老碼頭,如今成了孩子們戲水的跳臺。
廿八都,“江浦古驛道”上最有名的古鎮(zhèn),地處浙閩贛的交界處,石板小街上曾商賈云集店鋪林立。據(jù)說當年廿八都的居民來自各地,這里的千余戶人家有近150個姓氏,只至今天廿八都仍保留有近二十種方言,多方習俗。
在浦城的許多老宅子斑駁的老墻上,依然能看到精美絕倫的磚雕,這些磚雕為人們提供了對于它曾經(jīng)的主人的足夠的想像空間。
福建浦城
是古道上的重鎮(zhèn),這里的許多人家仍將猴子作為寵物養(yǎng)著。
徒步線路
古道各段保持程度不一,浙江境內(nèi)推薦以下徒步線路:
起始地:仙霞關(guān)(保安鄉(xiāng))
結(jié)束地:廿八都(或者楓嶺關(guān))
經(jīng)過:江山市保安鄉(xiāng)有仙霞古道入口,保安鄉(xiāng)原是古道上的一處繁榮的驛站,也是著名軍統(tǒng)特務(wù)頭子戴笠的出生地。順著保安鄉(xiāng)青石板古街向前走去,便正式離開平原地帶,向仙霞嶺的深處蜿蜒而去。古驛道在這一段保存得特別完好。
前行不久,便是著名的仙霞關(guān)。仙霞關(guān)位于保安鄉(xiāng),有四重城關(guān),205國道可達,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與劍門、居庸、辰籠合稱“四大名關(guān)”。
從仙霞關(guān)徒步至廿八都需6小時。楓嶺關(guān)在江山市須江鎮(zhèn)西南約50公里,浙、閩兩省界上。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站在楓嶺關(guān),可清楚看到山下福建浦城縣的鄉(xiāng)鎮(zhèn)。
沿線其他景點介紹
江郎山,位于江山市城關(guān)鎮(zhèn)南23公里處,屬典型丹霞地貌,是我國丹霞地貌特征最明顯、發(fā)育最完全的區(qū)域之一。江郎山與廣東丹霞山、湖南良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和貴州赤水6處丹霞地貌景區(qū),聯(lián)合捆綁確定為中國2009年申報世界自然遺產(chǎn)惟一項目。
浮蓋山又名蓋仙山,位于浦城縣盤亭鄉(xiāng)柳墩村東面,主峰海拔1 146米。浮蓋山屬花崗巖地貌,形成了奇峰突兀、怪石漫坡的獨特景觀,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五次入閩,曾兩次遍游山中諸景。
攝影師陳慶港
第52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突發(fā)新聞類單幅一等獎獲得者,出版有報道攝影專著《血痛》(北京出版社)、《真相》(江蘇文藝出版社)、報道攝影集《陌生地帶》(人民日報出版社)等,《仙霞古道》是其在國際民俗攝影大賽中的獲獎作品。
感言
“在強大的主流文化沖擊面前,原生文化的自然生態(tài)和文化生態(tài)都極其脆弱,這種處于極度弱勢的文化,它的瓦解速度是驚人的,有時候可能就在一夜之間。在這些原生文化即將消逝之前。把它們盡快盡可能完整地記錄和留存下來,這十分重要。它們能讓我們看到一個完全不同于“現(xiàn)代化文明”的鮮活而生動的文化面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