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 梁
常熟舊有“虞山十八景”,形成于明、清。光緒四年(1878年)花隱山列虞山七十二景,分“虞山大十八景”、“虞山小十八景”、“虞山續(xù)十八景”,及“虞山十八古跡”,“虞山十八景”是在“虞山大十八景”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具體年代當(dāng)在光緒中晚期。
水景:拂水晴巖、秦坡瀑布、藕渠漁樂、福港觀潮
拂水睛巖
在虞山最高峰錦峰南側(cè)、藏海寺前。巖上有“長壽”、“香花”兩橋,呈“丁字形”飛架于澗之上。橋下兩崖中豁形成陡直峻峭之深谷。雨后澗水瀉成懸瀑,若遇東南風(fēng),水自倒卷而起,如萬斛珍珠凌空飄灑,即使晴日,行至橋上仍有細雨撲面之感,故稱“拂水晴巖”。前人游此多所題詠,以明大畫家沈周“絕壁云扶將墜石,豁崖風(fēng)勒下奔泉”詩句尤為膾炙人口。
秦坡瀑布
在虞山北坡。有澗名“秦坡”,長百余米,呈層樓狀,越上越陡,澗內(nèi)怪石累累。雨后瀑布奔飛,湍流擊石,聲如風(fēng)雷。明人倪鉅《秦坡》詩詠其聲勢:“雨后秦坡水,勢如天潢注。非風(fēng)亦非雷,搖動山中樹?!睗卷敳渴T、石城兩峰相峙,澗底有春秋吳文化遺址“七星墩”,澗畔有常熟第一名泉“玉蟹泉”澗為虞山最深秀之境。
藕渠漁樂
在城東原藕渠鎮(zhèn)(今屬虞山鎮(zhèn))。此處水網(wǎng)交織,漁民聚居捕魚撈蝦,設(shè)市買賣。漁村岸柳成行,塘面蓮、菱鋪展,村外昆承湖浩淼水面上,舟帆點點,昔文人贊為“誠漁樂也”。今時過景遷,已不復(fù)舊觀。
福港觀潮
在原福山鎮(zhèn)長江邊港口距集鎮(zhèn)不遠處。江邊有殿山諸峰,舊歷八月十八潮汛來時,白浪排空,奔騰洶涌,拍擊山巖,人稱“小錢塘”。昔日載舟前往觀潮者甚眾,后因潮沙田漲,1970年代港口外遷,潮頭及觀潮盛況已不若當(dāng)年。晨景:破山清曉、維摩旭日
破山清曉
在北郊2千米虞山北麓興福寺內(nèi)。寺建于南朝齊,始名大慈寺,梁大同間改名興福寺,唐貞觀后改稱破山寺,成通間復(fù)稱興福寺,一直沿用至今。唐開元、天寶間著名詩人常建游寺后作《題破山寺后禪院》,“‘破山清曉”取其首聯(lián)“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意。寺內(nèi)遍布勝跡,有唐幢、米碑亭、四高僧殿、空心潭、空心亭、藏經(jīng)樓、興福石、救虎閣、君子泉、白蓮池等,石刻碑記甚多,為常熟著名的佛寺及游覽勝地。
維摩旭日
維摩寺在虞山中部山巔、石屋澗之上。建于南來隆興初。寺分前、后兩部,前部為廟宇建筑,有殿、堂、軒、閣,以“望海樓”最著,登樓觀旭日,北視長江,氣象壯觀:后部為園林,具林泉水石之勝。清咸豐間毀于戰(zhàn)火。1983年至1987年,以寺之遺跡為中心建江南古典式園林維摩山莊。山景:書臺積雪、辛峰夕照(一說應(yīng)為降龍古澗)、劍門奇石
書臺積雪
又稱書臺懷古。在城區(qū)虞山東南麓之書臺公園內(nèi)。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曾在此讀書著述,留下讀書臺。臺上筑長方形石亭,亭內(nèi)有蕭統(tǒng)像石刻、碑記及大石臺,均為明清遺物。周邊焦尾泉、倉圣祠、巫咸祠、雅集亭等錯落于參天古木之間。在此觀山聽泉,讀書會友,別有情趣。冬日吟眺雪景,尤多雅興。
辛峰夕照
辛峰亭在虞山東嶺仲雍墓及言子墓之上。南宋嘉泰二年建,名“望湖”,嘉定間更名“極目”,明嘉靖間又更名“達觀”,萬歷間定名“辛峰”,一直沿用至今。亭為六角形。兩層,東西向設(shè)門洞,造型優(yōu)雅。據(jù)入城山嶺最高處,為常熟標(biāo)志性建筑之。在亭可眺西湖(尚湖)、東湖(昆承湖琴湖灣)和南湖(昆承湖沒城灣今不存)三湖及山城景色,夕照時分,在虞山城墻回望該亭和山下常熟城及其雙塔融匯一體,尤富詩情畫意。
劍門奇石
在虞山最高峰錦峰之拂水巖旁。大片水成巖峭壁石壘中,有高大巨崖,中間裂開,狀如刀劈,相傳吳王夫差在此試劍,將巨崖一劍劈開,人稱“劍門”。裂縫頂端有三怪石相疊,嵌于其中,自上而下,一如舟,一如幾,一如斛,將墜末墜,異常驚險,是十八景中最為雄奇之景。劍門有康熙帝御題“煙嵐高曠”等石刻群,附近有劍閣、拂水雙橋、藏海寺、報國院等勝跡。登石頂可俯視尚湖風(fēng)光、田園景色,為虞山最佳觀景處。
湖景:湖甸煙雨、湖橋串月
湖甸煙雨
湖甸為西門外依虞山、傍西湖(今改尚湖)之大小村落,今虞山鎮(zhèn)湖甸村帶。湖濱有農(nóng)田平野、竹籬茅舍。湖面水氣蒸騰,如籠輕煙細雨,在尚湖或虞山遙望湖甸,仿佛水墨畫卷。清人言如標(biāo)有《湖甸雨望》贊其美景:“細雨溟蒙一望間,水村如畫榜湖山,煙籠遠樹浮青意,云擁高峰濕翠。歸寺僧穿雙屐去,扶犁農(nóng)著短蓑還。耦耕招隱人何處?泥滑聲中鳥語問?!碑嫾义X松巖所畫《常熟田》即所指地段。文革中尚湖圍墾成田,此景隨之消失,后放水恢復(fù)尚湖日貌,復(fù)現(xiàn)人間。
尚湖煙雨(或稱“湖橋串月”)
在尚湖西北口。原有三孔石拱橋一座,名“湖橋”,始建于明代。橋洞成正圓形,月圓時分,當(dāng)月亮升至一定高度,拱橋與月影相套合,投影湖中,橋下三孔中顯現(xiàn)累累如“串月”奇景。清人馮武《湖橋》:“橋彎似月月正中,影落橋口月累累”,即寫此景。建國后橋坍廢,1987年仿造于尚湖公園荷香洲內(nèi)。
建筑:昆承雙塔、西城樓閣
昆承雙塔
指城區(qū)之方塔與小東門外500米處的聚奎塔。聚奎塔建于明萬歷年間,崇禎建成七級,清同治后漸廢,1980年代塔基也毀:方塔建于南宋建炎間,系正方形,四面九層,今已修整新。雙塔互成犄角,相為呼應(yīng)。舊日在昆承湖上可眺望雙塔雄姿。
西城樓閣
指西、_城內(nèi)外附近建筑群,包括致道觀東岳行宮、嚴氏讀書山館、大石山房、北地藏殿、阜成門城堞、牌坊等。尤以建于南梁的致道觀和建于南宋的東岳行宮,與明代騰山而修建的城墻雉堞爭相聳峙,蔚為壯觀。面朝湖甸水色、背靠虞山峰巒,更顯得多姿多彩。古樓閣已不存,今專修西城樓閣公園。
林景:桃源春霽、普潤秋爽、星壇七檜、吾谷楓林、三峰松翠
桃源春霽
在古城區(qū)北門外新烈士陵園后之虞山北坡。舊日澗兩側(cè)遍植桃林,每當(dāng)春雨初霽,泅水奔瀉,落紅片片,隨流飛瀉,勝似陶潛所云桃花源仙境。澗邊崖上,有“飛寒”、“桃源澗”等石刻多處。
星壇七檜
在古城區(qū)西門內(nèi)虞山南麓原致道觀內(nèi)。相傳南朝梁時建觀道士張道裕在觀內(nèi)虛皇臺(象征天上斗宿的七座平臺)分植七株檜柏(圓柏),長相奇特,盤曲如虬。文人常作詩、畫詠之。明成化間已廢四存三,大畫家沈周曾作《雙檜圖》描繪其中的兩株。今宮觀與七檜均已不存,遺址之檜柏,為后人補植。
普仁秋爽
在虞山公園以北半山腰中,有始建于明萬歷間的普仁禪寺,寺內(nèi)置鐵鑄接引佛像,俗稱“鐵佛寺”。寺周林木茂密,多落葉喬木。秋季樹色斑爛,宛然若畫,登林觀賞,爽心悅目。附近有“竺仙”、“截流”兩泉,可品茗。建國后普仁寺毀,地塊為廠占,現(xiàn)在林泉之景逐漸恢復(fù)。
吾谷楓林
在古城西門外1千米虞山南麓之牛角灣。“牛角”即常熟語“吾谷”之諧音。明天啟間(1621~1627)在此植楓樹9999棵,系金縷梅科楓香屬木本植物,取名“吾谷楓林”。每逢秋季,楓葉由綠轉(zhuǎn)紅,繼之漫山紅遍。清光緒六年(1880年),楓林被毀。
三峰松翠
在距古城3千米處虞山北坡、三峰寺之西南。有萬松林,系成片黑松與馬尾松,數(shù)代培植,多百年古樹,參天蔽日,幽曠深秀,為三峰寺著名景點。日本侵華時期,日軍為小火輪柴薪雇山民伐毀此林,僅存古松45株?,F(xiàn)隨三峰寺修復(fù),萬松林處也在補植小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