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硯
11月初,廣東省委機關報《南方日報》報道了廣州人大代表周慶強與環(huán)保局長在會場發(fā)生“摩擦”的“新聞”。此事立即在全國引起熱議。查閱信息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網(wǎng)民對那位“脾氣大”的人大代表的“舉動”紛紛叫好,甚至借題發(fā)揮延伸廣論。這倒是耐人尋味的。
人大代表和環(huán)保局長的“頂牛”,雖然很尷尬,很火藥,但是卻很鮮活。大多數(shù)人大代表,給公眾的感覺都是很溫和的,或者說是缺乏個性的。在先前,還從沒聽說哪個人大代表,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話語權,而以離席這種極端形式抗議的。所以,民意都很追捧這位憤而離席的人大代表。因為,在大多數(shù)公眾看來,人大代表就應該是為民說話,應該這么有個性。
從一個更高的層面看來,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調研與被調研者的這種碰撞、異議,對于“和而不同”的公共空間的打造,確是一件幸事。從某種程度上看,多一些這樣的“頂牛”、論戰(zhàn),人大代表的話語權才會更好地得以保障,公眾的利益和訴求,才會更好地得以表達,公共利益和公共管理部門也才會形成良性互動,也只有通過這種“頂?!笔降乃急媾c溝通,才能達成共識,才能促進社會認同,并最終結晶成為國家權力、制度設計和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來源。
但問題是,在公共空間,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這種“頂?!碧倭?。這次走火,究其原因的話,只能說,這位人大代表的脾氣有點兒壞,這位環(huán)保局長的性子有點兒急。壞脾氣遭遇了急性子,純屬偶爾地擦出了這一點兒火花。在大多數(shù)時候,要么,人大代表保持沉默,或隨聲附和,而不是為民仗義執(zhí)言,履行不好自己的職責,浪費了自己手中的話語權。要么,公共管理部門這個耳朵聽,那個耳朵冒,人大代表的話語權及其所承載的公共利益訴求,與公共管理部門形成脫節(jié)和斷裂。于是,日久天長就造成了公眾的話語和權益“被代表”,公共管理部門的懶政,傷及公共利益和政府公信。
我們應該意識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日益開放,在一個成熟的市民社會背景下的公共空間,各種不同聲音、不同訴求越來越多。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可以說是這些不同聲音,不同利益訴求得以表達的一個重要平臺和渠道之一。作為人大代表,應該珍惜和捍衛(wèi)自己的話語權,應該將公共空間的各種不同聲音和訴求,傳達到公共管理部門,從而形成有效的監(jiān)督和互動。從這一點上說,我們真的需要像周慶強這樣有個性的代表,需要他的這種壞脾氣。每一個人大代表,其實都應該像周慶強一樣,敢于表達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敢于用甚至有點極端的方式,來捍衛(wèi)自己的話語權。
不過,現(xiàn)在在我們的人大代表中,像周慶強這樣壞脾氣的太少了。人大代表的職責履行,人大代表話語權的保障,公民說話的權利,是靠壞脾氣,還是靠好制度?是個性決定還是制度決定?答案不言自明。所以,我們應該追問:個人的個性魅力,又如何能升華為公共空間的一個基本品質和屬性?如果這種個性,不能成為共性,或者說不存在這種升華可能,那么人大代表與環(huán)保局長的這次“頂牛”,也只能僅僅是限于一次意外、一次走火、一個花絮的范疇上,完全沒有必要過度闡釋和解讀了。一句話,這種“頂?!边€需要來得更多、更猛烈、更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