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麗
同學們都聽說過“守株待兔”的故事吧,你們有沒有想過,兔子為什么會撞在大樹樁上呢?你一定會認為這是兔子跑急了,是偶然現(xiàn)象。其實不完全是這樣,這里面呀,還有一定的數(shù)學道理呢。
我們先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吧。取兩支削尖的鉛筆,左右手各拿一支,然后閉上一只眼睛,讓兩支鉛筆的筆尖從遠到近,對準靠攏。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不管你怎樣集中注意力,兩支鉛筆的筆尖總是交錯而過。而當你把雙眼都睜開時,一下子就把兩支鉛筆的筆尖對準了。怎么回事呢?原來,同一個物體的準確位置,在人(或者動物)的左右兩眼看來是不完全一樣的。只有在兩只眼睛都能看到的范圍內(nèi),看到的物體的位置才是真正準確的。
兔子的雙眼是長在頭上的,每只眼的視野為179度多一點,可以看到周圍的任何東西。但它雙眼重疊的視野卻只有19度,前方10度,后方9度。因此,兔子的雙眼只能在很狹小的范圍內(nèi)才能準確地判斷物體的位置。并且,兔子雖然能敏銳地觀察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但對鼻子底下的東西卻什么也看不見,那里是一個盲區(qū)。
當兔子在情急慌跑之中,樹樁沒在它兩眼重疊的范圍內(nèi),它分不清真實位置,所以觸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