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鴨和一只小白鵝去游玩,一不小心小鴨掉到了一個大坑里,它爬呀爬,跳呀跳,怎么也爬不上來,小白鵝急得嘎嘎叫。這時在樹上蕩秋千的小猴聽見了,馬上扯了一根藤條來救小鴨:正在菜地里澆水的小熊聽見了,拿著鐵鍬來救小鴨:正在河邊散步的大象聽見了,甩著鼻子來救小鴨。哪么誰的辦法最好呢?”
當我再次重溫這則看圖續(xù)編故事時,眼前不由得浮現(xiàn)出十年前小朋友學(xué)習(xí)這則故事的情景(那是我按故事提示和小朋友討論):“他們?nèi)齻€誰救小鴨的辦法最好?”小朋友們嘰嘰喳喳的討論開了,最后得出:“小猴子用藤條救不出小鴨,因為鴨子力氣太小,拽不住藤條小熊用鐵鍬挖水溝引水速度太慢;只有大象用長鼻子卷出小鴨速度最快?!边@是最快的也是最好的辦法。我還清晰的記得,上完這節(jié)活動,我心里特高興,因為活動中小朋友都遵循我的提示,給出了我預(yù)設(shè)的答案。
十年后的今天,我又遇到了這則故事,準備時就不自覺的運用了曾經(jīng)認為最好的教學(xué)方法??墒窃谟懻摃r,卻出現(xiàn)了與十年前不一樣的場面。
“猴子拿著藤條是怎樣救小鴨的?”剛發(fā)問完,陳奕寧就開口說:“小鴨把藤條系在腰間,小猴把他拉上來?!?/p>
正想著如何把小朋友引到“小猴沒救出小鴨”,張文濤卻反駁到:“小鴨沒手,怎么系藤條,再說藤條那么粗,根本系不牢,把小鴨摔了怎么辦?”
一時間小朋友爭執(zhí)不休,我正犯難如何制止局面,彭陽春出來解圍了:“小猴一看小鴨上不來,馬上用藤條編了個窩,小鴨蹲在窩里,小猴就把它拉出來了?!?/p>
“這主意不錯!”
“老師,我還有一個辦法。”李佳琪說:“小猴用個熱氣球救小鴨最好!”
“怎么救?”
“小猴把熱氣球栓在樹上,他坐在熱氣球里。當熱氣球飛到坑邊,小猴放下熱氣球里的梯子,小鴨順著梯子就得救了?!?/p>
“嗯{這辦法不錯,能快快救小鴨?!?/p>
聽到小朋友的贊揚聲,李佳琪樂得直抿嘴。我也順勢表揚了李佳琪。看來小猴也有快速救小鴨的辦法。
當我發(fā)問“小熊是如何救小鴨的?”李哲迫不及待的說:“小熊用自來水管把河里的水抽到坑里,小鴨慢慢浮起來就得救了?!倍懡s則說:“小熊拿個電鉆,下到坑里,往旁邊的小河打個洞,河水流進來小鴨很快浮起來就得救了。”
“這兩個辦法都不錯?!蔽殷@喜地說——十年前我從來沒聽小朋友這么說過。
接下來討論“大象怎么救小鴨,”很多小朋友都說“大象用鼻子把小鴨卷出來?!蔽艺龖c幸和我預(yù)設(shè)的辦法一樣了,姚強卻站起來振振有詞的說:“大象那么大,鼻子那么粗,小鴨那么小,用鼻子卷小鴨有危險,干脆搭個小橋讓小鴨爬出來?!?/p>
“唉,我怎么沒想到?!睅讉€小朋友略有遺憾的說。
其實,從教十年來的我也未曾這么想過,這便使我陷入了深思。社會在飛速發(fā)展,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斷變化,我面對的孩子也在變化,而唯有我沒變。
十年前,我引導(dǎo)小朋友《救小鴨》最好的辦法是“大象用鼻子把小鴨卷出來,這是即快又省時的好辦法。如今,這些孩子已上高中了,我想在他們的腦海里《救小鴨》唯一的好辦法肯定還是這樣。因為凡事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很深刻。就像我小時候老師講《烏鴉喝水》是用石子裝滿瓶子才喝到,這一答案就始終定格在我的腦海里一樣。而新世紀的孩子就不同,他們認為烏鴉叼石子多累呀,用吸管喝水速度多快,還不費勁。
十年前,我從未想過小猴用藤條也能救出小鴨,也從未想過熱氣球了,更不用說小熊用電鉆打地道引河水救小鴨,沒有考慮到大象用鼻子卷小鴨有危險:十年后的小朋友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用新型、安全的科技手段救小鴨,不至于等到大象來了救小鴨而浪費時間;十年前,我引導(dǎo)小朋友討論得出:小猴和小熊都沒有救出小鴨,只有大象最能干、最有力,才使小鴨得救,十年后,小朋友在小猴、小熊身上想出的辦法最多,因為小猴和小熊是最先來的,從而否定了大象先天特有的本能,這足以說明現(xiàn)在孩子的認知水平已趨于多元化。
《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guān)鍵是創(chuàng)設(shè)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答應(yīng)的環(huán)境。”在《救小鴨》這則續(xù)編故事中,我深深領(lǐng)悟到,老師在活動中一定要當好孩子忠實的聽眾,讓他們暢所欲言,才能聽到孩子最真實的想法。
對比十年前后的活動場面,新世紀的幼兒思維的確活躍了許多,說明他們的知識面比九十年代的幼兒拓寬了許多,不由得讓人贊嘆,一代比一代強啊!
但,更幸運的是十年后的小朋友教育了我,讓我重新認識了作為教師應(yīng)該與時俱進的看待小鴨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