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因而,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就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興趣,使學生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一、變被動接受為自主學習
1. 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樂學。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nèi)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拓展全體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有余數(shù)除法”時,上課一開始,教師就投影出示:“為了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學校把紅、黃、藍、白、橙、灰六種太陽帽按順序發(fā)給全校學生?!苯又嬖V學生只要你報出第幾個學生,老師就馬上告訴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顏色。學生將信將疑,但躍躍欲試。學生所報的數(shù),教師次次猜中,學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好奇心。這時告訴學生,學習了“有余數(shù)除法”,就會知道其中的奧秘了。這樣學生整堂課都懷著極大的興趣投入了學習。
2. 把時空留給學生,使學生研學。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是強烈的,它要求教師樹立強烈的學生意識,把學習的權利和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設計活動方案,安排學習程序,通過觀察、操作、猜測、思考、討論、驗證等多種活動,在研學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如在教學“移多補少應用題”的操作實踐中,教師不暗示學生操作的方式、途徑,僅提出實驗目標:“你能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說說這類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嗎?”從而將實驗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嘗試、實驗、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問題的解決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3. 滲透學法指導,使學生善學。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身示范,明確要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學習方法。如在解應用題時,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從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讓學生從討論中領悟方法,進行學法交流,讓學生互相取長補短。
二、變教師講述為學生操作
目前數(shù)學課堂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講風太盛,教師唯恐講不夠;二是華而不實,沒有突出以操作為始頭的思維活動。操作是思維的起點,認知的來源,也是認識事物的開端。課堂中鼓勵人人動手,人人操作,通過自己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動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但能掌握學習數(shù)學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學以致用。因此,我認為數(shù)學課堂必須讓學生得到動手操作的機會,不但要把實踐操作活動作為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隱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發(fā)展能力,使學生手、口、眼、腦進行立體化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變個人學習為合作交流
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tǒng)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jīng)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之中,這也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1. 營造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以知識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或是“知識的移植”,客觀上造成了一種沉悶、壓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環(huán)境。而“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是具有豐富個性的學習者,不同學科的學習規(guī)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學條件下,合作學習都是最佳的教學組織形式。但流暢、和諧、默契、尊重、信任的學習環(huán)境,卻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共性”。
2. 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數(shù)學問題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為了追求合作氣氛,或是一味追求求異思維,教師呈現(xiàn)問題情境后,不留給學生片刻思考時間,就立刻宣布“下面開始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情境,更談不上自己的獨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組內(nèi)優(yōu)生一言堂,要么使討論流于形式,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