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地處江西南部,古稱南康郡,隋改虔州,治贛。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又改名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從此贛州地名沿用至今。宋代在以汴河為中心的全國水運交通網(wǎng)中,大庾嶺道成為聯(lián)系嶺南北的一條非常重要的交通道路,贛州也成為南方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廣東和福建的貨物可以經(jīng)贛州通過贛江進入長江向北運輸。
近年發(fā)現(xiàn)的兩枚贛州鑄錢院鑄造的銅鏡,皆素面,一枚葵形(圖1),直徑26.3厘米,另一枚委角菱形(圖2),直徑18.5厘米。鏡之牌銘四行,“贛州鑄錢院鑄造到/匠人劉三劉小四王念七等/作頭陳七秤典朱僅劉章/保義郎差監(jiān)鑄錢院劉元(押)”。這兩枚銅鏡盡管鏡形有別,可銘文格式一致,文字一樣(前者銘文多有磨蝕、誤讀),字體相同,為同一印模蓋戳,兩鏡應同時所鑄。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又改名贛州,贛州鑄錢院淳熙二年(1175年)停鑄,故其所鑄銅鏡時間在1153—1175年的二十二年中。鏡上銘文是因“其百工在官者,亦當擇人而監(jiān)之。以功致為上,華靡為下,物勒工名,謹考其良苦而誅賞之。取其用,不取其數(shù),則器用無不精矣?!壁M州鑄錢院銅鏡文字達四十七字,內(nèi)容豐富,不僅對研究贛州鑄錢院有重要的價值,而且為我們研究宋代銅鏡鑄造史和官營鑄錢監(jiān)鑄鏡的情況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宋代“錢荒”不斷,“銅禁”不停,政府嚴格監(jiān)管銅器,生產(chǎn)受到了限制,銅器市場價格偏高,鑄造銅器有利可圖。有材料證明,宋代錢監(jiān)憑借自己掌握的資源,鑄造銅鏡流通市場,謀取暴利。南宋贛州鑄錢院的銅鏡就是這種歷史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海濤雙龍紋帶柄銅鏡(圖3),重420克,通高22.2厘米,鏡面直徑12.3厘米。鏡上圖案為雙龍軀體垂直排布,尾上頭下,龍首昂起相向而對,一后肢與尾相交,形成如環(huán)狀??障短幪钜栽萍y。龍的下方波濤滾滾,一只小龜浮游其中,伸頸仰望。海濤和龜頭上方有一只三足香爐,青煙正裊裊升騰。鏡柄上鑄一行銘文八字(圖4):“章貢馮少五郎工夫”。
此種紋飾的銅鏡有鑄銘:“嘉熙戊戌吳氏淑靜”。嘉熙戊戌為南宋理宗二年(1238年)。江西高安南宋寶祜三年(1255年)墓出土過葵形海濤雙龍鏡。海濤雙龍紋銅鏡流行于南宋時期,準確地說約在南宋中期。帶柄銅鏡出現(xiàn)較晚,此鏡應為南宋后期之物。
章貢是贛州的別名,源于章貢二水會合于此,民間常以章貢代稱贛州。宋代的一些名勝亦以章貢名之,如“章貢臺”、“章貢道院”。蘇軾在《郁孤臺》詩中:“日麗崆峒曉,風酣章貢秋”就以章貢代指贛州。文獻有贛州民間“鑄造銅器尤甚”的記載。因此這枚銅鏡是南宋后期馮少五郎鑄于贛州,這是目前我們所能見到唯一銘文標明為贛州民間鏡店所鑄的銅鏡。
此枚鏡之圖案十分常見,具有吉祥寓意,為當時不少鏡匠所用。但其邊緣形制較為獨特,高高聳起,棱角分明,截面似如堤狀。另外其鏡體厚重,鏡面細平,翠綠銹色,不同一般。這些特點對我們識別一些贛州銅鏡提供了可能。因為銅鏡的形、紋、質(zhì)、銹、銘都有各自的特點,與瓷器的形、胎、釉、紋、款一樣,也能成為識別產(chǎn)地的特征。贛州馮少五郎的銅鏡厚重、緣高如堤和銹色碧綠皆具特點,我們可以此為據(jù)在歷年出土大量的宋代銅鏡中找出此類銅鏡。
海濤雙龍紋帶柄銅鏡(圖5),重465克,通高24.3厘米,鏡面直徑13.4厘米,其與“馮少五郎”鏡形比較,除鏡面菱形外,其他形制幾乎相同。仿漢規(guī)矩紋帶柄鏡(圖6),重724克,通高25.8厘米,鏡面直徑14.1厘米。四靈八卦紋鼎式銅鏡(圖7),重575克,通高14.2厘米,寬11.3厘米,其鏡形特別,上有雙耳,下有兩足,口線清楚,鼎腹圓突,四靈圖案布于中央,四周飾以八卦紋。雙龍紋鼎式銅鏡(圖8),重690克,通高18厘米,寬12.8厘米,鼎式鏡形如上式,腹面雙龍,首尾相排,上有兩字“寶鼎”。
贛州地區(qū)歷來礦產(chǎn)豐富,宋代礦冶業(yè)又有新的發(fā)展,銀、銅、錫、鉛等礦都設置場監(jiān)專營開采。北宋大觀年間虔州(贛州)設鑄錢院,鑄錢量不大,南宋紹興年間虔州(贛州)鑄錢院成為南宋七大錢監(jiān)之一,其屬官營性質(zhì),銅鏡成為其副產(chǎn)品,參與南宋前期民間銅鏡市場的競爭。標有地名的宋代江西地區(qū)的銅鏡一般都為素面,“馮少五郎”銅鏡圖案布滿鏡面,這非常少見??傊?,南宋贛州銅鏡在江西地區(qū)發(fā)達的銅鏡業(yè)中極有特點,活躍了江西地區(qū)的銅鏡市場,進一步的研究還期待發(fā)現(xiàn)更多的新品。
責編 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