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狂草的“龍”字書法,塑成一座大型雕塑;一個以“龍”字雕塑為主體的園林,點綴在蘭州城的黃河北岸,與黃河第一橋、黃河奇石館,以及蘭州的城區(qū),腳下的黃河渾然一體,成為河西走廊又一亮麗的人文景觀。是誰的大手筆有如此厚重的神韻?
這是一位以“龍”字書法而著名的狂草奇人,他的名字早已鑲嵌在那個“龍”字的簽名和印章之中:王國文。
上個世紀60年代初,王國文從福建惠安一個普通的農(nóng)家,走進了北京大學政治系。1966年孟秋他又走出北大踏上了西北的黃土地。他先后在陜西、甘肅擔任過領導工作,是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國文捉管練字時已屆知命之年,成名之作是被毛主席紀念堂正式珍藏的17米狂墨長卷毛澤東詞《沁園春·雪》。1995年以來,他先后在中國美術館、福州、廈門、銀川等地成功舉辦了個人書展。在京展出期間,先后被邀請到中國美術館、毛主席紀念堂和中南?,F(xiàn)場揮毫。
王國文練書法,一開始就直奔狂草而來,臨帖的方式也別具一格,張芝、二王、懷素、張旭、米芾、王鐸、黃庭堅、祝允明、毛澤東等幾十本名家字帖,互相穿插臨寫,邊臨寫,邊比較,用筆多變,自成一家。最令圍觀者驚羨不已的是:他中、側(cè)、偏、倒四鋒并運,正反握筆,左手反寫。以筆變求字變,以字變帶筆變,揮灑自如,回腸蕩氣。無論是一個字,還是長條巨幅,都是狂草疾飛,一揮而就,有如當年王羲之寫《蘭亭序》時的醉態(tài),“心忘乎手,手忘乎法”。他的狂草“龍”字正是創(chuàng)作于這種“醉態(tài)”之中。
那是1995年1月21日中午,身為甘肅省武威地委書記的王國文開完會回到書房,照舊又沉浸于揮毫潑墨的“醉態(tài)”?!白響B(tài)”是一種最佳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巴塞羅那著名建筑師高迪,在設計建造圣教家族大教堂時,幾十年都沉浸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醉態(tài)”之中;李白被杜甫稱為“飲中八仙”之一;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在醉態(tài)中一揮而就。莊子曰:“醉者神全”,“醉態(tài)”中的創(chuàng)作思維不受外界的干擾,恪守在超越于自我的獨處之中。
此時,王國文正陶醉于這種狂草的亢奮,當他再次蘸墨提筆時,隨即斗筆狂舞,身心一然,一個非凡的“龍”字躍然紙上。下筆時一滴墨滴下來,他竟然沒有像往常那樣將它蓋住,而是不管不顧,任其自然。這滴陰差陽錯的墨滴恰好與起筆渾為一體,猶如母親懷抱的嬰兒。正是這個嬰兒繪出了一位母性。再看那右方凌空崛起的轉(zhuǎn)筆,則獨具男性的陽剛之美。有人把這起、轉(zhuǎn)兩筆比作中華人文始祖女媧和伏羲,并有詩贊曰:“龍源一字神工,溯羲皇故里、女蝸奇蹤?!?/p>
也許有人質(zhì)疑,一幅即興的書法,一個簡單的漢字,真有這么神奇嗎?其實,神奇正源于即興和簡單。翻開中華文字流變的歷史,漢字形成之始便與龍結下了深厚的淵源,“龍”字已成為漢字文化中源流最為久遠,最具神秘色彩,又最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
甲骨文中的“龍”字繁簡隨意,構形怪異,似乎告訴人們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動物種群。青銅器銘文上的“龍”,更多展示的是古代美學的規(guī)律。篆體的“龍”字體現(xiàn)出一種雄渾的氣勢和協(xié)調(diào)的美感。漢魏六朝時期繪畫的龍形,四肢細長,屈伸恣肆,其特征與同期出現(xiàn)的隸書和草書相得益彰。唐宋年間的楷書和行書,強調(diào)龍的俊雅脫俗,筆意間又多了些輕靈和矯健。明清以后的繪畫龍形,附會了皇權專制的威嚴,添了些張牙舞爪的雕飾……
而眼前這個狂草的“龍”字,則由繁入簡,潑墨如行云流水,走筆如龍飛鳳舞。齊白石的入室弟子、當代書畫大師婁師白先生見到這個狂草的“龍”字時,欣然命筆,寫下了“天馬行空,出于自然”。
既然“出于自然”,就要回歸于自然。如今這個狂草的“龍”字被塑成連座24.6米高的大型雕塑,并以滔滔的黃河為背景。“龍”字雕塑下面是昂然挺立的塔座,塔座下面是三層環(huán)衛(wèi)的塔基,很像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有專家認為祈年殿頂部三層飛檐,像三個陽爻組成的乾卦。而下面的三層基座像坤卦,下坤上乾為“天地否”,否與泰相反,有陰塞義。設計者的構思獨妙正是取其“否極泰來”。靜則否,動則泰;舊年之末為否,新午之初則泰。眼前這尊“龍墨”雕塑,上為龍,龍為乾卦;下部基座與祈年殿基座相似,為坤卦,下坤上乾為“天地否卦”。寓意為:積重則否,改革則泰;不作為則否,敢創(chuàng)新則泰;保守消極則否,與時俱進則泰。否極則泰來。
從不同角度審視這尊超騰云漢的“龍墨”雕塑,展示在人們眼前的是三條龍:起筆舒柔,是條“厚德載物”的母性龍;轉(zhuǎn)筆蒼勁,是條“自強不息”的父性龍;末筆揮亳直上,頓圓渾成的一點,是“飛龍在天”的龍頭。龍離不開水,水離不開黃河,黃河離不開龍的傳承。由“潛龍”、“見龍”、“躍龍”,到“飛龍”,是《易經(jīng)》的傳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笔恰独献印返膫鞒?。
古代,“龍”字與“隴”字相通,故甘肅簡稱為“隴”。如果說甘肅是一個大型的“隴園”,那么,這個以“龍”字雕塑為主體的園林就是微縮的“隴園”。設計者把她命名為“龍源”,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親筆題寫了園名。“源”,既與“園”、“苑”諧音,又有“源頭”、“源遠”的寓意。
“龍源”集書法、雕塑、園林于一體,融歷史、地理、人文為一源,不僅為蘭州增添了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而且點活了蘭州地區(qū)乃至中華文化的“龍脈”。這一龍墨神韻是王國文回報給甘肅人的墨寶,她不僅僅屬于王國文,也不僅僅屬于蘭州和甘肅。也許有一天,她會以更為完美的龍姿聳立在更加寬廣和神圣的地方。
責編 辛友
本文摘自2003年《中國民族》英文期刊第4期《龍墨神韻》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