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jié)央視開年大戲大型電視連續(xù)劇《走西口》隆重上映,這套文化大餐,受到了廣大影迷們的歡迎和喜愛。該劇講述了清末民初軍閥混戰(zhàn)期間山西人走西口的艱辛與悲涼。這是山西人用血淚、堅韌、誠信寫就的奮斗歷程。此劇劇情把包頭作為中心著重描述,尤其是商貿、邊貿等方面的情況描述較多。故此,這種包頭商會金融票與《走西口》就有了一種不可分割的密切關聯(lián)。
筆者是一名金融票證收藏愛好者,擁有大量的金融類藏品,鑒于對《走西口》電視劇的喜愛,經過對藏品的精心挖掘、挑選,最終找到了幾枚與《走西口》時期相關的民國十五年(1926年)很有特色的包頭商會金融票。
史載,包頭原是綏遠省的一個縣,后來綏遠省被撤掉了,包頭就并入了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在近代史上,是蒙、漢人民聚居的地區(qū),是旅蒙商人,西去新疆、中亞俄羅斯必經的重要城鎮(zhèn)。由于包頭商業(yè)的不斷發(fā)達,人口的不斷增多,在一段時間里,該區(qū)的訴訟和行政治安等事項官府無暇過問,故此,商人們不得不自行組織商會機構來維持市面秩序,于是商會組織便應運而生。商會的建立,一面解決商民大小糾紛,一面處理巡查維持治安等事,儼然成了包頭的權力機構。當時包頭市面通貨種類復雜、易換頻繁。因大額交易中制錢、銀兩比價換算及攜帶不便,由此,便逐漸形成了注明面額,憑票即付的錢票。據相關資料稱,當時的商會勢力是很大的,其權力范圍之大,到了統(tǒng)轄全包頭所有商貿經營行業(yè),其中就有“九行”、“十六社”之說?!熬判小笔瞧っ?、雜貨行、糧油行、錢行、當行、六陳行(糧食加工業(yè))、牲畜行、蒙古行、貨店行。“十六社”是一種商業(yè)性的手工業(yè)組織,其中有:氈帽社、絨毛社、靴鞋社、理發(fā)社、麻繩社。仙翁合義社(飲食業(yè))、清水社(染房等)、金爐社(鐵匠)、得勝社(肉鋪)、栽絨社(毯社)、魯班社(木匠)、恒山社(山貨鋪)、義和社(留人店)、成衣社、會仙社(畫匠)、糖粉社等。由于商會權力的加大,故而使其代替了政府的職能。從包頭商會印制和發(fā)行的金融票看,就能充分說明商會在控制龐大行業(yè)間金融流行、活躍市面秩序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權力。
筆者收藏的包頭商會金融票共有三枚,第一枚壹角票規(guī)格80×135毫米,棉紙印制,豎式,棕色,有騎縫章,票的四角印有“謹防假冒”標志,發(fā)行日期為民國十五年(1926年);第二枚壹元票,規(guī)格90×155毫米,除此之外,其他各項內容同上;第三枚貳元票,其他各項內容同上。另外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這些金融票,在面值之上特別批注有:“頂現周使暫時不兌換大洋”。也就是說該票暫時不能兌換成銀元,屬于代金券之類的票證。筆者認為這種商會自主發(fā)行的金融票,在金融領域里是少見的。它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是研究山西金融業(yè)和“旅蒙商”以及包頭商貿情況的一件有力的依據,是走西口的歷史見證。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