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收藏界》2008年第8期《金銀錠走俏拍賣場》后,想起本人藏品中有一枚祖上傳下來的“贛關銀錠”,銘文是“贛關衡聚”。該銀錠長4.6厘米,寬3.5厘米,厚2厘米,凈重202克,呈枕頭狀。
清代征收關稅的機構分為海關和常關,海關也稱新關,洋關,是征收國境關稅,也稱海關稅。常關是清代在國內(nèi)水陸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所設立的稅關,即征收內(nèi)陸關稅,由戶部和工部管轄。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條約》后規(guī)定距海關50里內(nèi)的常關收入劃歸庚子賠款歸海關管理,稱為內(nèi)常關,50里以外的稱為外常關。
江西的內(nèi)陸常關是贛關,位于贛縣,有三處分關。贛關銀錠呈長方形,上砸一個長方戳記,傳世僅幾件,銘文是“贛關洪順”和“贛關衡聚”。另外山西省有兩種,山西銀錠是以50兩錠為主,銘文有“殺虎口”、“歸化城”地名的銀錠。據(jù)《清史稿》記載,清末山西的常關有“殺虎口關”、“歸化城關”兩個,陜西有臨潼常關3兩小錠,山東常關銀錠僅是10兩和50兩兩種,四川常關銀錠主要有夔州關、打箭爐關和渝關,前二者屬于戶部,后者屬于工部。
關稅銀錠在清代銀錠中只占極小的部分,而常關銀錠存世更為稀少。關稅銀錠的魅力不僅在于它的存世極少,更重要的透過那些戳記在銀錠上的銘文讓我們了解清代各地海關、常關的發(fā)展歷程、征稅情況,以及鴉片戰(zhàn)爭以后海關主權完全被外國人掌握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經(jīng)濟工具的歷史。關稅銀錠是百年海關、常關的歷史見證。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