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梅是歷代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常用題材。梅花居花中君子之首,它斗霜雪抗嚴寒冰肌玉骨,傲然挺立,文人常將它與松、竹合稱為“歲寒三友”;它集高潔秀雅堅毅不屈于一身,其色、香、韻、姿俱佳。古往今來,人們借梅抒情懷,嘆國恨,喻人格。寄閑情,有詩為證:
唐代黃檗禪師的《上堂開示頌》曰:“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北宋時王安石有《梅花》詩云:“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p>
南宋林道(和靖)曾作《孤山八梅》贊頌梅花,其一,“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逼涠把┖髨@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其三,“湖水倒窺疏影動,屋檐斜入一枝低?!?/p>
梅花在百花凋零的冬天綻放,其品格不僅為歷代文人雅士贊頌,也為紫砂名家所欣賞,故以梅入壺就成為紫砂花貨造型中經(jīng)久不衰的傳統(tǒng)題材。紫砂梅形壺中常見的造型有高梅、矮梅、扁梅、碗梅、上合梅、松竹梅及梅段等壺形。在這些梅形壺的表面,常用貼塑的手法點綴各式梅枝、梅干、梅花,它們有的老干新苞,有的瘦枝疏花,有的蒼勁挺健,有的爭俏報春,各得梅之神韻,意境深遠,令人浮想連翩,玩味無窮。
筆者愛梅,常于春雪初霽之日,來到南京東郊名勝梅花山踏雪賞梅,只見梅花朵朵,凌霜傲雪,云蒸霞蔚,燦爛如海,人置花間,宛若仙境。
筆者愛梅也愛壺,更愛梅型紫砂壺中的梅段壺。而紫砂梅段壺的經(jīng)典之作當數(shù)南京博物院所藏《楊氏梅段壺》。
《楊氏梅段壺》以珍稀的天青泥制作,色澤紫中泛青。壺高10.2厘米,壺底鈐圓形陽文篆印“楊氏”二字。造型似一段梅樁,壺身貼塑梅花三叢,繁花盛開,并飾以斷枝癭節(jié),生機盎然。流、鈕、把均為梅枝狀,與壺身相配自然流暢,形象逼真,蒼勁隨意宛若天成。全壺端莊秀麗,構思精巧。
壺作者楊鳳年,字玉禽,亦稱楊花,清嘉道時宜興制壺名家。她是我國紫砂史上最早的女壺藝高手,其作品構思巧妙,浮雕精美,其成就可與其兄著名壺藝家楊彭年媲美,除了梅段壺外,她還有竹段壺與風卷葵壺傳世。而以梅入壺,楊鳳年則是紫砂史上第一人。
自清嘉道楊鳳年首創(chuàng)梅段壺以來,自清末到民國,從民國到現(xiàn)代,紫砂名家高手多有仿制。他們在《楊氏梅段壺》造型的基礎上都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所以各位名手制作的梅段壺細部均各有不同。從一代宗師范大生的梅段壺到花貨名家馮桂林的梅段壺,從制壺名家王熙臣的梅段壺到紫砂高手束金壽的梅段壺,可謂百花齊放,各勝所長。
筆者喜歡紫砂梅段壺,經(jīng)多年的精心收藏,共覓得四把紫砂名家制作的梅段壺,現(xiàn)將所藏梅段壺逐把加以介紹,與廣大藏友共同玩賞:
1 《熙臣梅段壺》民國壺藝家王熙臣民國中期的作品。壺高9.3厘米,容量500毫升,壺蓋與壺底均鈐方形陽文篆印“熙臣”。該壺以優(yōu)質紫泥制作,包漿自然,泥色溫潤凝重,色澤紫紅。
熙臣梅段壺以梅樁樹干為本,精心刻畫了梅之瘦骨傲霜不畏嚴寒的靈性。壺身的主面飾以駁蒼老的老梅殘干和經(jīng)風雨撕裂的樹皮,壺流猶如由下向上伸展的梅枝,生機盎然,壺把彎曲虬繞,蒼勁有力,壺把根部左右各塑出兩段梅枝,并綴以幾朵綻開的梅花,蓋鈕制成一段形態(tài)奇曲的小梅樁,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梅段寫意畫。全壺制作精良,手法老到。
欣賞熙臣梅段壺,看似眼花繚亂復雜無比,但玩賞起來十分得體,令人不得不贊嘆民國壺藝家王熙臣技藝之高明,所謂“千奇萬狀信手出,鬼斧神工難類同”是也。
王熙臣(1900-1960年),民國壺藝家,宜興蜀山人。王生于窯場,下肢有疾,故很早就拜師學藝,藝成后在家中以制作仿鼓、扁桃、荷葉等通貨為主。上世紀20年代,宜興紫砂名店“吳德盛公司”老板吳漢文知書達理,為考察王的技藝,便拿出自己珍藏的紫砂精品《鳴遠蓮心壺》要王仿制,如成功便聘用。王熙臣于是用心仿制,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仿制完成后,吳對作品尚不滿意,但對王的工作態(tài)度倍加贊賞,認為其才可造,于是聘王為技工。王熙臣進吳德盛公司后,受到吳漢文的嚴格督導,技藝迅速提高,不久升為技師,成為吳德盛公司的當家壺手。上世紀30年代,王熙臣的技藝日趨成熟。1935年,王精心創(chuàng)制了他的成名作紫砂《荷花蓮子壺》,被吳漢文當作吳德盛的經(jīng)典而置于公司的“精品柜”陳列。30年代后期,王熙臣的制壺技藝已達巔峰狀態(tài),所制光貨圓潤光潔,線條挺括,花貨端莊大方,細膩逼真??箲?zhàn)后,王參加宜興蜀山陶業(yè)合作社繼續(xù)制壺,1960年病故,享年60歲。
王熙臣的傳器有荷花蓮子壺,四方傳爐壺,葵花壺,提梁壺,梅段壺等。
2 《金壽梅段壺》,民國壺藝家束金壽民國中后期的作品。壺高9.7叵米,容量400毫升,壺蓋內鈐方形陽文篆印“金壽”,壺底鈐方形陽文篆印“冰心道人”。該壺以優(yōu)質紅泥制作,色澤紅艷。
金壽梅段壺壺體似一節(jié)梅樁,主面與副面奇崛的壺體上均塑有5處樹瘤與節(jié)疤,以顯示梅樹的蒼老道勁和樹皮的干裂,從而產(chǎn)生一種光與皺的質感肌理與對比,饒有情趣。流、把、鈕均作梅枝狀,精巧合度,古拙蔥郁。壺蓋與壺體上還各點綴有5朵梅花,有的含苞待開,有的盛開怒放,全壺生動逼真,工藝一流。
束金壽(1905-1946年),號冰心道人,民國壺藝家,宜興蜀山人。1921年,束金壽進入“利永陶工傳習所”學藝,師從名師程壽珍與范大生,與民國壺藝高手馮桂林、葉德喜、郭其林、陳漢西、強義海、儲銘同為制壺班藝徒。上世紀30年代,宜陶職校校長王世杰設計成功紫砂《東坡提梁壺》,后由制壺名泉汪寶根制作成功并獲獎。當時的名家高手紛紛仿制,宜興“利永公司”老板蔣洪汝因汪的作品供不應求,故另聘束金壽為技工,在汪寶根的指導下,大量仿制東坡提梁壺。上世紀40年代后,束金壽與其弟束祿度創(chuàng)辦“立新陶器廠”,并任技師,以制作東坡提梁壺為主,另外小量制作福竹壺、三足扁壺、梅花周盤壺。1946年,束金壽因嚴重肺病去世,享年41歲。
束氏后人束旦生(號不雪)、束風英皆為現(xiàn)代紫砂名家,高級工藝師。
束金壽的傳器有福竹壺,三足扁壺,梅花周盤壺,東坡提梁壺,梅段壺等。
3 《碧芳梅段壺》是現(xiàn)代制壺名家李碧芳文革初期制作。壺高9,8厘米,容量500毫升,壺蓋內鈐陰文楷印“碧芳”,壺底鈐陽文篆印“中國宜興”。該壺以優(yōu)質紫泥制作,砂質溫潤精光內蘊,色澤紫紅。
《碧芳梅段壺》也是以梅樁為壺體,主面上塑有3處疤節(jié),并貼有3朵梅花,壺流小巧秀麗,過渡自然,壺鈕盤繞道勁巧奪天工,平蓋與壺身渾然一體間不容發(fā)。全壺生動傳神氣度非凡,是李碧芳文革初期制作的高檔產(chǎn)品。
李碧芳(1939-2004年),現(xiàn)代女制壺名家,壺藝教育家,高級工藝師,1955年師從紫砂花貨泰斗朱可心(1903-1986年),是朱大師的首批入室弟子。李制壺善集各流派之長,技術全面工藝嫻熟,在同輩藝人中享有“男有春芳,女有碧芳”的美譽(注:春芳為朱大師的首席弟子、南藝潘春芳教授)。
李碧芳自1958年以來,擔任培訓藝徒的輔導達20年之久,人次有200多人,占宜興紫砂業(yè)工藝師和高級工藝師人數(shù)的四分之一,其中的佼佼者現(xiàn)已是宜興紫砂界的中堅力量,為我國紫砂業(yè)的傳承與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碧芳的傳器有雙線提梁壺、香爐提梁壺、雙色三竹壺、天中迎瑞壺,她制作的《井欄壺》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
4 《紅平梅段壺》“文革”中期吳紅平制作。壺高9厘米,容量450毫升,壺蓋內鈐長方形陰文楷印“吳紅平”,壺底鈐陽文篆印“中國宜興”。紫泥制作,色澤淡紅。
“文革”是中國歷史上的非常時期,“文革”中的各種器物現(xiàn)已成收藏熱門,宜興紫砂文革壺因泥質優(yōu)良,色澤純正,制工規(guī)范而深受壺友們的青睞。《紅平梅段壺》的器形也是以一段梅樁為藍本,也貼塑梅枝、梅花,但制作功力比上述名家壺相差甚遠。但《紅平梅段壺》因文革壺所特有的史料性以及壺具的實用性,故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關于紫砂梅段壺,最后還有兩點需要說明一下:
1 紫砂梅段壺的真?zhèn)危簱?jù)筆者所見,目前在古玩市場上,紫砂梅段壺的贗品較少。因為制作梅段壺既費工又費泥,且加工難度大,不是高手不敢問津,而造假者仿制的都是一些名家加工難度不大的一般品。但廣大壺友還是要從泥、工、印、形、功等方面嚴格辨?zhèn)?,以免上當?/p>
2 紫砂梅段壺的價格:民國名家制作的要數(shù)萬元,現(xiàn)代高級工藝師制作的要萬元以上,現(xiàn)代工藝師制作的要0.5~1萬元,“文革”名家制作的要萬元以上,一般藝人制作的要幾百至千元,隨著時間流逝,還有增值空間。
作為宜興紫砂花貨中的傳統(tǒng)器型——梅段壺,以其精湛絕倫的制作工藝,豐富多彩的造型藝術,古雅淳樸的素面色澤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而制作紫砂梅段壺的泥料是宜興特有的礦藏,優(yōu)質的上等紫砂泥可與黃金比價。以宜興紫砂制成的壺具吸水性、透氣性與保溫性均為各類壺具之冠,故用紫砂壺泡茶可不失茶香,且使用年代越久,壺具越加光潤古雅,茶味更為醇郁芳馨。
當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回到寧靜舒適的家中,手捧一把精美的紫砂梅段壺,品茗賞壺,梅傲茶香紫泥亮,一種閑適愜意之情當不期而至。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