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特殊群體中的幼兒園孩子正處于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在這階段中,雖然他們的認知和語言發(fā)展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較強。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幼兒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特點,使用具備一定技巧而且設計合理的教學語言。這就必然要求教師重視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組織,從發(fā)現(xiàn)問題入手,從而進行思考并實踐。
由于幼兒教師所處的對象是0—6歲的幼兒,在這個群體中的幼兒由于其年齡特點,因此極易使教師在繁瑣的工作過程中,不經意地流露出語言方面的不良習慣來。我通過對其他教師的觀察記錄和自己在活動中的錄音,找到自身在語言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教師語言中存在的問題
(一)“居高臨下”的教師語言
案例1
游戲活動結束了,我提醒幼兒去戶外的注意事項:
“等一會兒解好小便后,到外面去玩輪胎。我們今天不玩滑滑梯,也不玩搖搖魚,聽見了嗎?”
“聽見了?!?/p>
分析反思:這段話中我用了命令式的口吻指揮孩子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在平時的教學中,作為老師經常會在無意中以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命令孩子去做某件事情,使得幼兒經常處于被動的角色中。
把以上的對話換種方式:
“今天解好小便后,我們玩什么呀?”
“我們確定玩一項吧,舉手表示,想玩滑滑梯的舉手”,
“想玩輪胎的舉手”,“想玩搖搖魚的舉手”。
“少數服從多數,那今天我們就玩××了,好嗎?”
我們教師應該由居高臨下的指揮轉向平等互助的參與,在與幼兒的接觸中,教師的語言應該常用討論的、商量的、平等的口吻。如果教師對幼兒消極的命令、指示、批評過多,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就不甚協(xié)調,毫無疑問,積極的建議比消極的命令更為有效,更能拉近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更有利于教師對幼兒的教育。
(二)生硬、呆板的教師語言
案例2
在活動室里,我正在引導小朋友們學唱歌曲,突然一架飛機從教室上空飛過,聲音非常的響?!帮w機,飛機!”一個小朋友尖叫起來。緊跟著,全班小朋友都東張西望,邊看邊叫。有的還想離開位置到窗戶邊來看看。這時孩子們的思想已經完全脫離了我的活動。我馬上敲起小鈴鐺,發(fā)號施令:“一二三,快坐好!飛機有什么好看的!我們不想學唱歌的本領了嗎?”孩子們一個個在我的目光下緊張地坐好。
分析反思:在這里,我的語言充滿了教師的權威,很牽強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強拉到課堂上來,缺乏了一種能讓幼兒的注意力自然地轉移到正在進行的活動中來的語言策略。如果我能換一種良好的幽默策略,比方對小朋友這樣說:“好呀,飛機也來聽我們小三班小朋友唱歌了。我現(xiàn)在來請一位小朋友唱歌,唱給飛機上的叔叔阿姨聽,好不好呀?”我想,以這樣輕松的語氣,不僅能夠有效地將幼兒的行為引向了預期的方向,而且又不會讓幼兒感到任何指責。所以,在教學活動中盡可能讓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避免生硬的語言,以積極的幽默的語言感染幼兒。
(三)隨意、敷衍的教師語言
案例3
音樂活動復習所教的歌曲,為了能讓幼兒唱起來,于是我用了一張大卡紙以分組的形式用五角星記錄。
“嗯,我聽見第一紐唱得最好,他們每個人都唱起來了,所以我要給第一組一顆五角星?!?/p>
“嗯,這次第三組的聲音最響亮,給你們一顆五角星?!?/p>
“這次是第四組唱得最好。”
“這次是第五組唱得最好?!?/p>
分析反思:以上這段敷衍式的教學語言,只是一味地在隨意“對付”著孩子,并沒有經過老師精心的設計,為了讓幼兒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歌唱活動中來,教師完全可以從幾方面來設計自己的教學語言。如從聲音的響亮、幼兒的表情、動作、歌詞的記憶等幾方面來評價歌唱效果,每做到一方面的就給予一顆五角星,既能讓幼兒清楚地看到或者發(fā)現(xiàn)自己組里的表現(xiàn)情況,也能以此來不斷激勵幼兒的表現(xiàn)。如“這次第一組聲音響亮得到一顆,表情好得到一棵,動作上還有的小朋友是自己創(chuàng)編的所以也得到一顆”。作為一名老師,不可隨意、敷衍幼兒,更要以身作則,堅持自己說到做到,更要斟酌要說的每句話,給幼兒以榜樣。
(四)重復、煩瑣的教師語言
案例4
每次活動前,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我總是會先讓他們與我對話一番:
“小朋友!”
“哎!”
“你們準備好上課了嗎?”
“準備好了嗎?”
“你們的小眼睛在看了嗎?”
“看了!”
“你們的小耳朵在聽了嗎?”
“聽了!”
“那我們開始上課好嗎?”
“好!”
“好的,那我們就開始上課吧!”小鈴鐺敲響。
“拍拍小手坐坐好,小手放在大腿上,小腳并并攏,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聽老師”,一番“調教”過后,才開始了正式的教學活動。
分析反思:以上煩瑣、拖沓的教學前奏,再興致勃勃的幼兒也很難打起精神來聽了。在與幼兒一起的日常生活及教學活動中,教師語言的運用恰當,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促進幼兒的發(fā)展。但在運用與實踐時,總會時不時地流露出煩瑣的通病來。以上的對話,進行一半就可以了。
“你們的小耳朵在聽了嗎?”
“聽了!”
“今天老師有個特別好聽的故事講給你們聽?!?/p>
這時就可以正式進入教學活動了,因為這時幼兒的注意力最為集中,他正興致勃勃的時候,我已經切入正題了,讓幼兒一不留神就對我的活動也感興趣了。
二、教師語言組織的經驗積累
(一)趣味性的語言,易于幼兒的理解與接受。
要使教師語言產生更大的魅力,就要增強語言的趣味性,注意用詞有趣,巧妙,表達靈活,選用鮮明生動的事例,使用新穎有趣的比喻,把話說得新鮮、靈活、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面對大班的孩子語言要精煉、易懂,面對小班的孩子語言要口語化些,最好是幼兒經常聽到的,再逐漸慢慢地隨著年齡的增長朝語言的標準化方向發(fā)展。
案例5
繪畫課上的內容是畫花,由于是第一課時,所以我選擇了較為簡單的一種——花心加花瓣。當我在示范的時候,幼兒都能聚精會神地聽著我,而我也想盡量讓幼兒能夠理解,于是我示范了幾遍之后,又讓幼兒空手跟我練習,看著幼兒學得蠻不錯了,于是,我就讓他們自己去畫了。但是,在幼兒自己操作的過程中,好多幼兒還是不能掌握花心與花瓣的位置。
于是,我又讓幼兒回過頭來再看我示范,我邊畫邊說“花心是個圓,邊上的半圓形花瓣是小朋友,要讓小朋友站在圓圈圈上,所以要提醒他立正、立正”。被我這么一解釋,幼兒的興趣來了,邊笑邊也學說“立正、立正”。
分析反思通過這個活動,我更加理解了對于低年齡段的幼兒來說,來自個體的生活經驗的切身體驗能幫助、指導他們學習活動。所以,老師在組織活動的時候,不妨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這樣,更能讓他們理解。所以,我認為小班孩子的教學語言要既形象又口語化,這樣才能更方便于孩子的理解。
(二)“流行”性的話題,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課前,幼兒已經基本安靜下來了,為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我總是會想盡辦法與他們“套近乎”,一聲聲“小朋友”的問候,一聲聲“哎哎哎”的答應,整個氣氛活躍起來了,與孩子的距離也感覺拉近了不少。但是長時間老套路,孩子們才不會來理睬你呢。
案例6
幼兒已經準備就緒,但是還有不少孩子在講話,我想就讓孩子講個痛快吧!于是,笑瞇瞇地對他們說,
“給你們5分鐘時間把心里開心的事情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我一說完有的孩子都不知所措了,越是讓他們講,他們還真講不出來了。于是我就給他們找個話題,
“講講你昨天晚上看的《小鯉魚歷險記》里的小鯉魚和賴皮蛇的動畫片吧!”
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小鯉魚都特別的感興趣,于是在示意他們靜下來時,我故意提高嗓門:“小鯉魚,安靜下來了”,這時孩子們的注意力被我的呼喊吸引了過來,我接著又是一聲:
“小鯉魚啊!”還特意拉長了尾聲,孩子們也是非常的配合,馬上回應我:“哎!”我接著又叫了幾聲,孩子們也是高興而又興趣十足的回應著我,
“小鯉魚啊,我們開始上課了好嗎?”
“好的!”底下的“小鯉魚”都神情貫注地盯著我接下來的動作,我順勢就開始了活動。
分析反思:孩子們的流行是什么呢?玩陀螺、看奧特曼、藍貓紅兔七俠傳,如今又來了個小鯉魚,殊不知孩子當中對于“流行物”的熱衷程度還真不小呢!所以,每當提到此類東西,孩子的興趣與關注點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利用這一點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既能順利地開展接下來的活動,又能與孩子們“混”到一起,何樂而不為呢?所以,讓我們記得,跟著孩子的“流行”、注意孩子的“焦點”。
(三)游戲情境的設置,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7
準備午睡了,聞奕陽、吳晨峰、俞逸堯、汪雨涵脫下了自己的鞋子,聞奕陽習慣性地把這幾位小朋友的鞋子擺放整齊,于是,我故意拉高聲調,一邊看一邊說“哇,我真喜歡你們這里的鞋子,放得這么整齊,好像在鞋店里賣得一樣,我下次要買得話,你們賣給我,要便宜一點的哦!”這四位小朋友朝我看看,朝鞋子看看,笑嘻嘻且得意地說“好的!”。在同時我也看到好些小朋友伸出頭來看他們的鞋子,有幾個也學樣地把自己和他人的鞋子擺放一齊。
分析反思幼兒都期望得到老師的關愛,在羨慕同伴“得寵”的驅使下,其他幼兒也會有良好的表現(xiàn)。我以游戲中角色扮演的語氣來同幼兒說話,他們當然會特別開心。就如放鞋子這件事,每次脫鞋時,老師都會嘮叨“把你的鞋子放放好,某某某你的鞋子沒放好”。雖然有提醒,但是幼兒也會厭倦、麻木、聽不進去,而換一種語氣“我要來買鞋嘍”,他們便會在游戲的情景中,開心自覺地遵守常規(guī)。
(四)寬松和諧氛圍,打開幼兒的心扉。
師幼之間需要平等、自由、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需要和諧默契的關系,教師應該為幼兒建立起“心靈互動的平臺”,使幼兒迸發(fā)出更多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如老師在組織活動時的話語:“下雨了,我們小孩子喜歡……”,“老師也有一件事情要告訴大家”,“我先說我要說的”,“你去想一想,看一看,想起來了告訴大家”。
分析反思:透過這樣的教師語言,可以折射出老師與幼兒之間融洽的人際關系,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幼兒心情舒暢、愉悅,樂意打開心扉,與教師自然的語言互動。
三、教師語言中應注意的問題
《綱要》指出:“教師要尊重幼兒的發(fā)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這當中就蘊含了教師在語言上要“因人用語”,對不同的幼兒所使用的語言應當是不同的。所謂不同,主要指幼兒個體之間存在的不同之處。
1、對性格較為敏感、容易緊張、心理能力較差的孩子,教師語言應更多地采用親切的語調、關懷的語氣對他們說話,消除幼兒緊張的心理。如:我和你一起來好嗎?再努力一點,就要成功啦。
2、對反應較慢的幼兒,教師的語言應當適當地慢一些,顯得更有耐心。如:沒關系,老師相信你能把它做好、再試一次,好嗎。
3、對性格較急的孩子說話時,教師的語調要顯得沉穩(wěn),語速適中,使幼兒焦燥的情緒得以緩和。如:等等,別著急,你能把它做得更好、慢慢來,讓我們有點耐心好嗎?
4、對于能力弱的孩子,教師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如:你的小手能干了,真棒!
5、對于能力強的幼兒,我們更多的是激勵他們不斷積累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你有新主意嗎?繼續(xù)加油,把你的新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
作為幼兒教師的語言絕對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能力特點,對不同的幼兒必須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的語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