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浙江省必修教材選定為蘇教版,而選修教材又定為其他版本,“選文撞車”現(xiàn)象偶有發(fā)生,經典篇目更是難免。北宋蘇洵《六國論》,蘇教版放在必修“歷史的回聲”專題中的“后人之鑒”板塊,與之配套的《讀本》選的是蘇軾和蘇轍的《六國論》,目的是指導學生在疏通文句、文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借古諷今的寫法,學會自己總結與反思歷史。而人教版則把它放在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散而不亂、氣脈中貫”中。該教材在單元編排方式上采用不同的鑒賞角度、鑒賞方法,并在各單元內分出“賞析示例”“咱主賞析”“推薦作品”三個層次?!读鶉摗繁淮_定為該單元的“賞析示例”,旨在引導學生體會古代散文中的邏輯性和抒情性,培養(yǎng)自主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這種安排突出了它在單元中的示范地位。 學生在高一上學期學習必修二的《六國論》,學習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時已升入高三,并學完了蘇教版5本必修教材和<語言文字應用》(選修),做過大量各地高考或模擬高考的文言文閱讀題,準備沖刺高考。由于對選修課程性質的認識還不到位,也由于沒有真正地瀏覽整冊教材或研讀教材編寫者的前言,難免會出現(xiàn)因“炒冷飯”而弱化文本學習的情形。
二、設計理念
1 避免選修教學必修化
人教版選修教材在“卷首語”中明確指出“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并精要交代了選修課的教學任務以及每冊的三維訓練要求。這不僅僅是寫給學生看的,也是教師要潛心咀嚼的。華東師大趙志偉教授曾強調:“既不要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復制品,又不能將選修課上成隨意的講座。”王榮生教授則主張把“選文的教學價值”與“學生的學習經驗”相結合,使教學環(huán)節(jié)“合情”,強調“核心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展開”。
但不少教師并沒有深入而透徹地解讀教材,仍然按照教傳統(tǒng)教材時積累的經驗或習慣來從事選修教學,呈現(xiàn)出“選修教學必修化”的現(xiàn)象。
2 避免語文教學歷史化
對六國滅亡這一歷史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文學史上可以找到不少經典性的選文。因此不少教師設計了與《六國論》相關文章的比較閱讀,旨在激發(fā)學生研習文本,聯(lián)系實際,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觀點的比較、《過秦論》與《六國論》的比較等。也有的教師將課堂教學設計為:圍繞“六國破滅,真的弊在賂秦嗎”探究,討論“誰說的更合乎歷史事實”“本文觀點對你今后讀書有什么啟發(fā)”。也有教師將教學目標定為“通過探究討論,認識蘇洵觀點的片面性,完成一次研究性作業(yè)”。
這些設計存在的問題在于“泛語文化”。筆者以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養(yǎng)成,雖然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但它總是與語文學習相伴而生的。失卻了語文學習,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養(yǎng)成就無從談起,這樣的教學就不再是語文教學。所以無限泛化語文素養(yǎng)論往往會削減語文學科的內核,導致淺薄的“廣”和無序的“多”,使語文教學“反認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
3 避免二度教學重復化
目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一種“說明性”的教學,處在簡單的、表面化的課文解釋層次。學生所獲信息只是課文文本信息的重復,有些還是應該淘汰的“無思維性解讀”。
新課標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側重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學習方法。類似《六國論》這樣在必修與選修中重復的選文,在高三教學中并不在少數(shù),因此如果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目的不做學理上的反思,而過于注意文章淺表的東西,對內在的思維結構缺乏洞察,在課堂上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供學生思考,真正的用力之處幾乎放偏或放錯,那對高三選修教學是極其不利的。二教《六國論》,筆者認為應該將“文章結構是什么樣的”轉換到“這樣的結構是怎么來的”,換言之,著眼點不應是文章的狀態(tài),而應是文章的生成過程。從作者是“怎么想的”“怎么寫的”角度來設定教學內容,歸根結底是為“學生怎么來讀文章”“學生怎么來想”服務。以學定教是獲得我們所需要的教學內容的根本途徑和方法。
三、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四、教學重難點
由講清“本文結構是什么樣的”轉移到講透“這樣的結構是怎么來的”;著眼點由文章的狀態(tài)轉為文章的生成過程,使學生明白作者的思維結構是如何規(guī)定文章結構的,從而體會本文的邏輯性和抒情性。
五、教學過程
(一)明內容
教學重點:用刪減比照法研讀語段文字。
教師提供語段,要求學生與必修二學過的課文比較:有什么變化?孰優(yōu)孰劣?
播放幻燈片(或下發(fā)材料):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向使六國各愛其地,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研讀與討論后,明確:共6處被刪減或更換。
(二)理意脈
教學重點:用質疑探究法分析上述6處為何不能刪減或替換。
問題1:首句中心論點的語言表述有什么特點?為何再提出兩個分論點?兩者能否顛倒順序?
要點:“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異說,保證了后一分句“弊在賂秦”正面肯定的確鑿性。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單純肯定“弊在賂秦”,并未排除“弊在兵不利”等其他因素,論述邏輯性受損?!盎蛉铡本湟栽O問呈疑,代讀者提問,而徑自作出回答,對論點進行了補充,從而把論述向前推進一步。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論證中心論點的兩個論據(jù),從“賂者”和“不賂者”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容不得人反駁,加強了中心論點的嚴密性,增強了事理邏輯性。因為“賂”是主要的,“不賂”是次要的,所以不能顛倒順序。
問題2:為什么第2段把賂秦的諸侯國放在一起總寫,而第3段則將齊和燕趙分寫?在分寫齊和燕趙時使用了哪些不同感情色彩的詞?流露出怎樣的態(tài)度?
學生思考、圈畫,小組交流討論。
要點:楚、韓、魏對秦的態(tài)度與所得后果一樣,故合寫。齊、燕、趙都是未直接賂秦而成為賂秦的間接受害者,所以也歸為同類。但是,不賂秦的三國在對秦的態(tài)度上又分兩種:齊與秦交好,不助五國:燕、趙則守土抗秦。因此兩者分述更使人明白:齊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所以用“齊亦不免矣”這種平淡冷漠的語氣陳述其亡國之因,以示對其鄙夷。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值得肯定、贊揚,所以用褒義詞。他們的滅亡不在“用兵”,而在“用武而不終”。燕把抗秦的希望寄托于刺客,趙自誅良將,毀其“長城”,值得惋惜,所以用“惜”字;同時燕趙滅國還有失掉強援、智力孤危的外因,所以用“且”強調,用“誠”表示理解。
問題3:文章前三段已將問題論述得十分清楚,為何還要第四、五段?
要點:本文布局上是從論史逐步轉向論策的。從第3段開始,先肯定燕、趙的“遠略”,接著又批評了他們的錯策。接著,作者又為六國設想出總體的“圖存之道”:第一步,不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第二步,“以賂秦之地……并力西向”。這樣的設想是為下文“不賂而勝之”一語作鋪墊的。言下之意是,如果這樣做,秦國就將敗亡。但六國畢竟沒有這樣做,而最終為秦國所滅,這樣終于逼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的沉痛教訓。第5段作為上文內容的引申,指出重蹈六國破亡之覆轍的不可取。換言之,上述“圖存”的總體戰(zhàn)略設想也是針對北宋朝廷說的。作者在文章中運用一個推想(茍以天下之大……)把針砭時弊的話說得很委婉。如果刪去第5段,上面這些話就變成無的放矢了。
(三)品文氣
教學重點:用誦讀法體會統(tǒng)攝全文的情感:“仇秦而親六國”。
1 知識熱身
問題:秦滅六國的原因歷來備受文史家關注,但眾說紛紜。僅“三蘇”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你知道哪幾種有代表性的意見? 啟發(fā):結合課本與讀本,如賈誼《過秦論》、“三蘇”的《六國論》、李楨的《六國論》(節(jié)選)、杜牧《阿房宮賦》等,此處略。
2 問題探究
問題:有人根據(jù)史料對蘇洵所持的“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觀點提出了質疑(下發(fā)材料)。那么,作為戰(zhàn)國時期社會問題專家,他筆下為什么會有這些不盡符合史實的敘述和議論呢?是作者對歷史無知還是用心良苦?(他為何要寫這樣一篇“事不符實”的史論文?)
(1)印發(fā)史學材料:
①韓、魏、楚亡國是“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歷史上并非如此。
要點:魏、韓之喪源于諸侯間的相互攻伐,而被秦國所乘,楚之亡源于楚王近小人而遠賢臣。
②齊、燕、趙亡國是“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歷史也并不完全如此。
要點:齊國驕傲自大,盲目自信:燕國深居北方,中間與秦隔有趙。秦要滅燕,必先亡趙。
(2)時代背景鏈接(學生集成或教師提供):
①蘇洵一生經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
②宋王朝委曲求全、屈辱求和的材料(略)。
(3)深入思考,交流談論。
明確:嚴格地講,蘇氏未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考慮,而僅從斗爭策略論六國之過,將滅亡的根源歸結為“賂秦”,結論是偏頗的。特別是只著眼于“謀士”“奇才”而看不到人民群眾的作用,更是片面的。蘇洵用文學的放大鏡把“賂秦而亡”的原因放大到極限,是有意為之的。他論六國不是純客觀分析,在秦和六國之間,他的情感是仇秦而親六國的。如將戰(zhàn)國形勢轉換為宋與契丹、西夏對峙的形勢,則六國相當于宋,秦國相當于契丹和西夏。他對六國是責其不爭,哀其破亡,對秦國則視為仇敵。這種情緒貫穿始終,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氣,決定了文章的思維結構。
(4)學生自學教材“賞析指導”,畫出要點。
3 反復誦讀,品味文氣
(1)引導:古人講究文章要有文氣,以文氣反映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感流程。本文語言長短相間、整散交錯,文氣十足。全文夾敘夾議,洋溢著作者的情感。
(2)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進行誦讀指導,領悟本文的“氣脈”。
(3)誦讀形式:范讀或指名學生誦讀,或分段分組集體誦讀。讓學生在讀中疑、讀中悟、讀中品。
(4)語段示例:
全文以“惡秦而親六國”為主情緒;對六國四責之復哀之。既有對“以地賂秦”的憎惡,又有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還有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第1段:
①“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以否定加強對“弊在賂秦”的肯定,形成一種氣勢。
②“六國互喪,率皆賂秦耶”:設問兼反問,氣短語促。
③“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語長理足,言辭果斷。對比之下形成雄辯氣勢,傾注了對賂秦的不滿和對賂秦錯誤的有力否定。
結尾兩段:
最見情感與文氣?!皢韬簟焙汀氨颉倍Z是強烈的感嘆,在這段話中各領出一層意思?!皢韬簟?,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開始形成一大轉折,哀其結果之慘,之后又回到歷史中,感嘆六國破滅的可悲結局,抨擊六國的政策,提出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才是賂秦之根源。強烈的嗟嘆,表明六國滅亡教訓的慘重,寫六國并力西向,秦人勢必陷于困境,用“食之不得下咽”,表現(xiàn)出秦人極端緊張的心態(tài),含蓄生動,還帶點幽默味道?!盀閲摺币痪涓袊@,規(guī)勸北宋統(tǒng)治者放棄屈辱求和的方針,把問題分析由表層過渡到里層。
(5)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以小組為單位選派代表在班上朗讀第四、五段,其他小組同學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