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正道 何成保
“我好佩服他!”認識羅貴沖先生的人常常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于言語之間,洋溢著對羅貴沖先生的尊崇與敬佩;于神情之間,流露出一種深深的驕傲和自豪。羅貴沖先生為他們所尊敬,并被他們引以為豪。
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呢?筆者想起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描述了三種之人生境界:第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二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后人歸之為:知、行、得三境界。在筆者看來,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就像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值得我們?nèi)プ鹁?;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不僅值得我們?nèi)プ鹁?,而且值得我們?yōu)橹湴?。羅貴沖先生就是一位值得尊敬和引以為驕傲的人。
羅貴沖先生一出生,就在苦難里掙扎,為了相依為命的祖母有一口飯吃,他拿起了討飯碗;為了生存,他幫人看牛,給人做長工;后來,為了家庭的擔當,他不辭勞苦,將事業(yè)滾雪球般做大做強;現(xiàn)在,為了社會,為了鄉(xiāng)親父老,他終日奔波在故鄉(xiāng)和香港的土地上,將愛心獻給社會,真誠灑向人間。
保爾?柯察金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羅貴沖先生一生都在艱難困苦中奮斗,他沒有虛度年華,拒絕平庸,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在他一生的奮斗中,他從為自己活,到為社會活著的過程中,人生境界得以不斷升華。
為自己而活
“經(jīng)濟能力沒有,親戚朋友沒有,靠什么呢?靠這雙手去干,去糊口,奮斗時什么都做,不嫌辛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以是自己奮斗出來的。”回首往事,羅貴沖先生如此說道。
1932年9月,羅貴沖出生在東莞鳳崗鎮(zhèn)塘瀝村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里。那個時候,僅僅靠父親羅官發(fā)給人打工做裁縫,所得工錢,買了柴米沒了油鹽錢,買了油鹽又不夠買米錢,一個人要照顧一家七口。就在羅貴沖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時候,父親羅官發(fā)為了全家人的生計,突然決定去南洋謀生。在他嗷嗷待哺毫無生活自理能力的時候,母親又走了,從此杳無音訊。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盧溝橋事件,向中國發(fā)動全面的侵略戰(zhàn)爭。1939年,日本侵略軍從惠陽縣的大鵬灣登陸,侵入一向平靜貧苦的鳳崗客家山區(qū),猶如禽獸一般犯下了滔天罪行。在日本侵略者的飛機濫炸的時候,祖母陳年嬌帶著羅貴沖開始了逃難生涯,而這段時間,祖父羅仕華在其哥哥羅桂華死后,也相繼離去,留下了他們祖孫二人獨自去面對黑暗的生活。
祖母陳年嬌本是一個有毅力且堅強的女人,奈何一個又一個親人的離去,她的悲傷如決堤的水,奪眶而出,這一哭,竟然連自己孫子的模樣都再也看不清楚?;钪亲钔纯嗟模龓状蜗刖瓦@樣去了,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孫子,她又無奈地斷了這個念頭。
羅貴沖從此與祖母相依為命,開始以乞討為生。沒過多久,因祖母體弱多病,羅貴沖一個人拿起了討飯碗。每次討得一點東西回來,他總是騙祖母,讓祖母先吃,等祖母吃完,自己才開始狼吞虎咽。有一次實在討不到飯,經(jīng)過一塊蕃茨地時,他知道祖母會不高興,但還是控制不住挖了幾條。祖母知道后臉色都變了,痛心得眼淚都流了出來,因為窮得沒飯吃,孫子才會去挖別人的蕃茨啊,她哭著告訴羅貴沖羅家的苦難歷史、羅家的傳統(tǒng)美德。羅貴沖句句都記在心里,這些話,成為了啟發(fā)他努力拚搏的強大原動力。
天有不測之風云,悲傷一再來襲。1943年,祖母陳年嬌含淚而逝,走的時候連一粒米都沒有進。羅貴沖成為了孤兒,他幾次想隨著祖母的腳步前去,可是,他的內(nèi)心告訴他,要堂堂正正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
要為自己活下去!為了生存,羅貴沖繼續(xù)討飯,受盡凄苦;為了求得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他給人放牛,后來,又給人做長工。小小的年紀,卻做著不符合自己年齡的苦活,但是,他都挺過來了,因為,在他的心中,相信總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為家庭而活
“出來社會做事,不要忘舊,不要記仇,不要自私,不要用不義之財,你的人生過程就沒有什么可怕的,沒人欺負你,也沒有人看低你?!绷_貴沖先生說。
1946年,羅貴沖辭掉長工,拜祭了祖母之后,懷揣一塊八毛錢,赤腳跑路到香港。隨即他成為了一名打石仔,他年紀小,力氣也小,技術(shù)又不熟練,一天只能掙到幾角錢,所幸也夠一天的生活費用。就這樣艱苦勞動,一晃大半年就過去了,所掙的辛苦汗水錢,除了伙食費外,所剩無幾。他想:長期在這里打石,將永無出頭之日。于是他一邊打石,一邊另謀生路。不久,他就開始做起了散工。做散工是一個苦活累活,有時候施工現(xiàn)場在三、四樓,他擔著上百斤的沙石,一步步地挪上去,來回不停地爬上爬下,一天下來真是骨頭也要散架,只是一天的工錢比打石又多一些,心底里多少有了些安慰。
打散工終非長久之計。為了能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羅貴沖開始給別人養(yǎng)豬。換了工作,并且又有了穩(wěn)定的住所,他很高興,工作也很勤奮。每天清晨三點半起床幫主人家磨豆腐,豆腐做出來又幫著挑去集市上賣,回來又要收集餿水喂豬,一天要工作十五、六個小時。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前面的一切苦難,亦都只是為了他更好地成功。隨著年歲的增大,羅貴沖的心里,也漸漸描繪出了一幅美好的圖畫。他又找到了一家養(yǎng)豬戶,工資多了兩倍多,更重要的是,他學習到了養(yǎng)豬技術(shù)。后來他進入英國水軍兵營做勤雜工,期間刻苦學習,學會了英語和認字,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他第二次受邀來到廖家養(yǎng)豬戶養(yǎng)豬的時候,他亦找到了自己的愛情。
1953年,羅貴沖與廖應蘭正式結(jié)為夫妻,從此也開始了他人生的擔當。1958年,岳父抱病而去,竟然欠下了五間洋行和商號的一筆巨額貸款,就算將所有的豬都賣掉,也遠遠還不起債。但是羅貴沖毅然背起了所有的債務,他沒有逃避責任。當時,妻子的堂哥為羅貴沖辦好了去英國的護照,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羅貴沖沉下心來一想,自己走了,家里的事情誰來管,妻子誰來照顧,家里的債務誰來還?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羅貴沖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留在了香港,他決定以養(yǎng)豬為業(yè),以養(yǎng)豬興業(yè)。創(chuàng)業(yè)是艱難的,尤其是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之下創(chuàng)業(yè),就更為艱難。羅貴沖自小練就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鞭策著他,在債務壓力下,他仍然擴大了養(yǎng)豬場地,增加了養(yǎng)豬數(shù)量。為了省錢,幾乎什么事情他都是自己干。一些精明的商號老板們看到了羅貴沖的誠實與擔當,也看出了他的潛力,肯借款給他。這樣,羅貴沖把養(yǎng)豬場的規(guī)模逐漸擴大。豬多了,羅貴沖也更忙了。天未亮,他就帶領兩三個工人到淺水灣、赤柱附近的茶樓去收集廢棄的飯菜。他精心的科學飼養(yǎng),為香港的生豬市場供應做出了貢獻。與此同時,還買來小貨車開始了運輸業(yè)務。
成功是喜悅的。羅貴沖成功了,他冒險擴大養(yǎng)豬規(guī)模是正確的選擇。一批又一批生豬出欄,一批又一批小豬進欄,羅貴沖把生意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除了還清債務和貸款,還積累下了不少資本。
1960年,開始興辦起“貴記”鋪頭。1965年,羅貴沖與人合資開設“協(xié)和酒家”,1970年,開設新時代服裝商店,1978年,合資開辦“集聯(lián)肉食公司”及一家快餐店,不久又開設了一家旅游精品店。
成功的秘訣有很多,于羅貴沖先生而言,最初的,恐怕就是他那種對家庭的擔當與勇氣。
為社會而活
“一個人出生太寒微,沒文化都沒問題,但要有自修,我敬人敬老都是這樣。俗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在哪里呢,你自己衡量?!绷_貴沖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