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東
我們中國人似乎并不太在意自己的國人怎么看自己,倒是特別在意外國人怎么看自己 ;不太敢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事物,而是特別喜歡用外國人的標準衡量事物。評價一個電影,或其它什么藝術作品好不好,不是自己喜不喜歡,而是外國人喜不喜歡,在外國拿沒拿獎 ;評價一個人的學術水平高不高,不是他有多少原創(chuàng)性,回答了中國的什么問題,而是他得沒得到“國際承認”;就連改個隨地吐痰的陋習,也得乘“迎奧運”的東風,因為不能在外國人面前丟臉。
中國人這么在意外國人的評價,是否反映出我們的國人缺乏自信心,甚至有點“崇洋媚外”呢?說老實話,還就是有點這么回事。
平心而論,我們也不能說有點崇洋媚外就完全沒有道理,沒有好處。因為我們確實在近代落后了,確實有很多東西,人家比我們更明白,而人家的那個明白,也往往是用巨大的代價換來的,我們注意傾聽人家怎么看,乃至用人家的標準衡量,就免除了那個代價,這叫做“后發(fā)優(yōu)勢”。
然而,萬事都不能過分,崇洋媚外到了一切要以外界評價作為“好與壞”的標準,那我們甚至可以說是病得不輕。首先,外國人的有些看法和標準并不是中性的,他們的出發(fā)角度往往基于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利益:他認為好的東西,也許是對他有利對你不利的東西,你如果聽從他的看法和標準,就是自殘自戕。外國人不滿意,并不是說咱們做錯了;外國人給了掌聲,也許是在“捧殺”我們。如果我們和外國的利益沖突并不大,國人聽從外國人的喜好所帶來的損失多半還是我們可以承受的,可誰也保不準將來就一定不會有大的沖突,一旦有大的沖突,國人的這種喜好可是致命的。
其次,中國發(fā)展的歷史證明,如果中國不是“摸著石頭過河”、闖出了自己的道路,中國很難取得今天的成績。同樣,要有創(chuàng)造性,就必須超越別人的評價,打破別人的標準,以自己為主來判斷事物。一個人也好,一個國家也好,事事?lián)耐鈬嗽趺纯?,在精神上就站不起來,就更不要談什么?chuàng)造性,什么“創(chuàng)新型國家”了。更不要說,我們還有可能搞錯外國人的標準,結果是想用“后發(fā)優(yōu)勢”借助外國人的經(jīng)驗,卻成了“邯鄲學步”。
再次,太在意外界的掌聲,我們就容易被人忽悠了。過于相信外國人的看法和標準,不僅容易被外國人忽悠了,還容易被國人忽悠了。當然,國人上當多了,也精明了許多:現(xiàn)在國人大致都明白,一些所謂的“與國際接軌”,其實主要是與說這話的人自己的利益接軌,跟“國際”沒有多大關系。
中國的國情決定,中國勢必要走出一條有特色的發(fā)展道路來,這個過程也注定充滿了爭議與質疑,而不會是由掌聲伴隨始終。我們也并不主張外國人說東,我們就非說西——要是那樣,我們也還是沒有擺脫精神上為外國人所左右的附庸地位。我們聽從外國人的標準也好,不聽從也好,在意外國人的看法也好,不在意也好,要旨是以自己為主,并以平常心待之。
摘自《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