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明
一位貧困生和一位家境富有、揮霍無度的同學去競爭同一份工作,誰更有可能被聘用?《中國青年報》曾經刊登了題為“象牙塔里的窮學生和富學生”的長篇報道,講述了窮學生與富學生在大學里不同的生活方式,富學生過著富有甚至可以稱為奢侈的大學生活,在同一個校園里的窮學生卻似乎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里。
一個化名周通的富學生學習成績一般,但卻因為家庭的富有和父母的社會關系,在民航某部門找到一份令人羨慕的月薪6000元的工作;成績優(yōu)秀的窮學生邢莉卻連一份看上去很美的工作都找不到,雖然她有更好的成績以及她在貧窮和艱難之中的奮斗精神和經歷,卻沒有給她找工作加多少分,實際上反給她帶來了負分。我相信,富學生周通的單位一定是更看中他家里的富有和他的老爸對民航某部門負責人的拜訪。
然而,并不是所有公司都以背景、家庭財富作為招聘標準,窮學生大可不必把貧窮當作就業(yè)的障礙。多年前在美國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我還在讀MBA的最后一學期。許多公司到學校來招人,為了積累面試經驗,我也報了名,居然有幸得到了一個著名商務軟件公司的面試機會。
在面試的時候,那家公司的兩位主管經理問起我來美國留學的經歷,我把自己在美國求學的貧窮和艱辛經歷給他們詳細描述了一遍,同時告訴他們:雖然艱難,但我自認為很有希望在完成學業(yè)后能很快找到一份工作。
兩位經理頻頻點頭,贊許我們全家在艱難中奮斗并始終抱有樂觀的態(tài)度。結果,在我還沒有完成MBA學業(yè)的時候,我居然就收到了那家著名商務軟件公司的招聘合同書,我相信那兩位經理肯定了我在貧窮之中奮斗的精神。
假如同時有另一位從中國來的學生與我競爭同一份工作,他是帶了很多錢來美國留學,不僅不用打工,而且還過著有些奢侈的學生生活、開著名牌的新車、住在豪華的公寓里,自豪地將自己富有的留學生活告訴面試的經理,面試的經理會決定錄用我們倆之中的哪一個?
我相信,那家公司更可能會錄用我。為什么?因為我在貧窮和艱難中的奮斗是我大學生活的最亮點,美國所有公司都狂熱般地推崇員工有這樣的經歷。
最近,我看到這樣的媒體報道:外地大學生暑假到北京打工賺學費,因為租不起房而夜夜住在橋洞下面。當這些大學生臨近畢業(yè)找工作的時候,他們不僅不敢自豪地講述橋洞下的經歷,反而羞于提及自己孤身闖北京尋找打工機會的事。如果你自己都看不上過去的奮斗精神,還有哪個公司會重視和珍惜你未來的努力呢?
摘自《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