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品軒
【摘要】隨著《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的頒布,新課程改革將逐步推進。教師的教學理念、授課方式也在發(fā)生根本的轉變,新的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已經成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開發(fā)與利用教師資源和教材資源,促進政治課教學效果提升的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中職政治教材資源教師資源
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性因素所在,而教材是最直接的課程資源,是多種資源匯集的“信息場”。記得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育專家也曾一再強調,“不要機械地去教教材,而要靈活地用教材來教?!苯滩氖菍崿F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教學活動,并不是對教材的簡單復制,而是教師對教材的一種再開發(fā)、再創(chuàng)造的活動過程,這也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fā)的主要形式。
一、教師自身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是教材的“選用者”和“駕馭者”,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上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程度。
1.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改革中等職業(yè)教育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些政治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還要教會學生運用知識去認識和分析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讓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問題,用自己的實踐去解決問題。
2.發(fā)揮特長,取長補短,重視對教學活動的總結和反思
政治教師要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根據自己的特點,挖掘自己的潛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同時,教師通過聽課、評課、集體備課等環(huán)節(jié)學習借鑒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分享他人的教學成果,做到取長補短和精益求精。教師還需留意、收集、整理身邊的教學案例,編寫教后記,及時進行教學反思,總結經驗,彌補不足,更好地指導以后的教學。
3.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活力
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對話、碰撞的課堂中,會生成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如果教師處理得當會使課堂呈現出動態(tài)變化、生機勃勃的新特點。因此,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能按照預設方案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而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實現課堂的動態(tài)發(fā)展。在講到人生價值時,一位政治老師列舉上個世紀80年代大學生張華為救落入糞池的農民而英勇獻身的事例后,身邊一名學生認為不值得,課堂內一片喧嘩,這位老師臨時調整教學程序,讓學生以“大學生舍身救老農是否值得”為辯題,亮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陳述,最后,認為有價值的一方取得了優(yōu)勢。學生通過辯論表露了真實想法,課堂教學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提升現代教育技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隨著現代教育手段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政治學習提供了一個文字、聲音、圖像并茂的新天地,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知識信息庫。教師通過制作政治課件,給學生視聽合一的、手腦并用的感官刺激,并呈現更多的信息資料,使學生更為直觀、迅速地了解政治知識、政治形勢。使用人機交互的方式進行教學,也給學生提供了全體參與和全程參與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現代教育技術使政治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局限于學校,而是朝著更大的空間去發(fā)展,賦予政治課新的生命。
二、政治教材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教材是至今使用范圍最廣泛、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課程內容載體。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內容和依據。新“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4門德育課必修課程教學大綱和“心理健康”選修課程教學大綱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不再是單純表達知識的工具,而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材料資源。
1.走出誤區(qū),樹立教材資源觀
在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過程中,許多教師敢于突破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束縛,綜合開發(fā)包括學生資源、各種環(huán)境資源在內的各類課程資源,有效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同時,也有部分教師走入了另一誤區(qū):忽視傳統(tǒng)課程資源——教材的利用。只疲于搜集各種課外教學資源而在教材的鉆研上欠下功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迎合學生的口味、追求課堂氣氛的熱烈,大量堆積補充材料,最終導致基本知識點落實不到位。這些問題的出現,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背離了課程改革的初衷。全面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固然重要,但絕不能以“教材不是唯一課程資源”為由,否定教材在課程資源中的基礎作用,削弱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材資源仍然是我們教學的主要依托,因此教師必須正確的對待教材,挖掘教材,夯實基礎。
2.發(fā)掘教材知識點,構建知識脈絡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政治教師要建立融合、開放、發(fā)展的教材觀,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利用教材。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除了教材提供的基本內容外,還應結合每課的“名詞點擊”“相關鏈接”“專家點評”等欄目,以教材的探究活動和每一單元后的“綜合探究”模塊進行教學,既要重視教材的顯性材料又要挖掘隱性材料,又要重視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使教材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跳板”,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拓展延伸的平臺。
3.編寫校本教材,擴展教材資源
根據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政治教材應該由國家統(tǒng)編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共同組成,一本好的校本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親身感受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的“三觀”。因此,在教材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方面,政治教師應利用本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文化、民間風俗、建設成果、英雄事跡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編寫校本教材,校本練習,作為統(tǒng)編教材的有機補充,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特長發(fā)揮提供廣闊的平臺。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概念抽象,趣味性少,教材無論如何更新,總是滯后于時代的發(fā)展,如果不注意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政治課的教學效果。作為政治教師要善于發(fā)現資源、利用資源,發(fā)揮教育智慧,不斷更新知識,對教材的不斷拓展與補充、創(chuàng)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顯示出它的生機與活力,使教與學雙方都沉浸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才能學得主動,學得扎實,充分體驗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
參考文獻:
[1]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教育部教職成[2008]號.2008-12-9.
[2]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教育部教職成[2008]6號.2008-12-10.
[3]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的通知.教基[2004]5號.2004-3-02.
[4]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5]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