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軍
【摘要】教師的愛是一種教育的愛,把教育放在人道的基石上,把學生擺在自己心靈的深處,用自己的全心工作,贏得學生健全的成長。
【關(guān)鍵詞】人道語文教學發(fā)散思維
語文教學是一種直面學生的教學,它所面對的是獨立的思維個體,是借助語言和形態(tài)來靈敏的表露愛與美的教學。在教學中,每一雙明清的目光都是一把評價的尺度,每一副靈活的頭腦都能夠正確的評價教師的良莠與真?zhèn)巍?/p>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作品《三十年的重量》一文中記述到:“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約略辨識學問和人格的亮度”。語文教學就是這樣一個細微而又龐雜的教育過程,它細致,卻能刻畫靈魂。
對我而言,在教師培訓的過程中,每一次的培訓都是一次洗腦的過程,都是一次提高的過程,都激勵我再接再厲,努力登攀,把自己的所學與自己的教學實踐密切融合,揉為一體,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日新月異,力求用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學生。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深深的領(lǐng)會到,我所學到的并不僅僅只是一種知識,它更是一種理念,一種更新自我,成長自我,超越自我,令自我更加成熟的教育思想。如果把它應(yīng)用在教學中,它就將是一種新的動力,一種改變自己教育方式、改進教法、改良教態(tài),更新課堂結(jié)構(gòu)的力量源泉。正是有了自己理念的更新,自己的教學才會逐日的改善,才會把人道的教育觀作為自己教學的初衷,把生命的成長,知識的拓展,能力的形成,想象的豐富與健康品格的形成同時放到了自己的教學目標之中,讓自己的學生們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愉快的學習,相互合作,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形成比較完善的個性品質(zhì)。
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真落實自己所獲的知識經(jīng)驗,一邊實踐,一邊總結(jié),逐漸擺脫了自己過去的單一教學模式。我學會了利用各種有限的資源去拓展自己的教育空間,把周圍的山、水、樹木、村莊、鐵路等,都吸收到自己的教學資源中來,讓學生在充分把握課堂教學的基礎(chǔ)上,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熱愛生活,以生活作參照,發(fā)揮想象,用現(xiàn)實做基礎(chǔ),培育創(chuàng)造,鍛造他們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使自己的學生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他們自己本身的積極能動性,令他們自覺鉆研,喜愛學習,樂于創(chuàng)造。
2007年秋季,我所新接手的六年級學生,在老師“認識家鄉(xiāng)、愛護家鄉(xiāng)”的語文活動調(diào)查中,了解認識了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寫出了大量熱情洋溢的贊美家鄉(xiāng)的篇章,當然,在調(diào)查的時候,好奇心奇強的孩子們也帶回了大量自己不曾解決的問題,比如:“為什么南山南面的植物比南山北面的植物要稀少?”、“為什么山洞里夏天要比外面涼爽,而冬天卻比外面溫暖?”等,并和老師一起通過上網(wǎng)查詢、向本村年長的老前輩請教等方式解決了這些問題。在調(diào)查的過程中,孩子們在老師的充分利用周邊資源的鼓勵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畏艱險,積極探索的精神是令我這個當老師的都為之感動的。
語文教學是一種學生與老師平等的,尊嚴與尊嚴直對,人格與人格相見的愉快氛圍,老師只是在學生需要的時侯才有權(quán)說話的“配角”,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已經(jīng)不再是老師嘮嘮叨叨的講個不停的敘述,學生被動的跟著追從,而是由學生來當家,讓學生自己來管自己的學習,讓學生自己來尋找問題,探索答案,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的追尋,在追尋與探索中看到自己的成績,發(fā)覺自己的優(yōu)點,感受成功,享受自信。
在學習第十一冊語文書第十八課《鳥的天堂》一文時,我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guī),并沒先是由老師介紹,在讓自己的學生按照自己預定好的軌跡探索問題、尋求答案,而是先用了大量的時間教給學生做預習的準備,讓學生自己尋找問題,自己尋求答案,自己分析課文,自己領(lǐng)會文章的精髓。在教學中,我的學生們先后提出“‘鳥的天堂在我國的哪個地方?”“‘鳥的天堂指的是什么,為什么這里會成為鳥的天堂?”“我國最大的榕樹有多大,生長在哪里?”“鳥的天堂里會有些什么鳥?”等等。在學生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問題中,其中解答的最為成功的要數(shù)“都有什么鳥”的這個問題,學生們在立足原文的基礎(chǔ)上,自己充分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了這一問題。當然,所有的孩子都動了腦筋,比如第二個問題的后半部分“為什么這里會成為鳥的天堂”,學生們模仿鳥的語氣各抒己見,有的說:“這里真是太安全了,在這里生活真是無憂無慮,幸福無比呀!”有的說:“這兒可比我的家鄉(xiāng)強多了,既安全,又舒適,我也來這里定居吧,省得整天提心吊膽的,擔心人類的迫害。”就這樣,學生用自己充實的語言,生動的解答了“鳥的天堂”為什么會成為鳥的天堂,課堂氣氛活躍輕松,學生思維興奮靈敏。在解答第四個問題的時候,同學們更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查閱資料,尋找出許多適宜生活在溫暖的南方的鳥的種類,極大的豐富了課堂的知識含量,令學生耳目一新、興味盎然。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寫作,能夠清晰準確的表達自己所看到的事情,能夠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思維優(yōu)勢,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成功。經(jīng)過幾年培訓學習,使我對寫作的要求由最開始蒙昧的理解成長到比較成型的、完善的、健康的認識。我們的教學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描繪一種事物,也不僅是教給學生敘述一種性狀,承繼古老的傳統(tǒng),更應(yīng)當是拓展學生想象的思維空間,教給他們用靈魂鑄寫真情。未來的人才競爭,也必將是創(chuàng)新人才的競爭,學生的想象能力,主要在語言空間的創(chuàng)臆上。沒有不依賴語言的思維,所以,想象空間的拓展,首先應(yīng)當是語言空間的拓展,應(yīng)當是以語文的教育作為最終的基礎(chǔ)的。為了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幾年來,我始終如一地把作文教學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強化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突出作文教學。
為了讓我的學生們更好地把握素材,自開學以來,我精心地組織了幾次大規(guī)模的讀書活動,在豐富學生課外知識的同時,又進一步推出了對唐詩、宋詞的理解,先引導學生先依照詩詞所提供的內(nèi)容展開想象,然后再以生活中的事例為例,給學生一個沖突,讓他們在自己的思維領(lǐng)域進行比較篩選,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作自己認為最完美的答案。
在想象思維的培養(yǎng)上,我既側(cè)重了類比聯(lián)想,同時也著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注意到了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比如,自己給孩子們講完一個自然界中弱小的動物戰(zhàn)勝強大的動物的故事后,我便要求每位學生或者回憶一下自己以前讀過的類似的故事,或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再創(chuàng)造一個類似的故事,講出來,給大家聽。在另一些情況下,我會更側(cè)重學生發(fā)散思維,比如,一次小作文,我給學生們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寒冷的冬天,池塘里結(jié)了厚厚的冰層,一只小魚在池塘底部自由的游著,忽然,他注意到池塘的頂端有一個圓形的洞……”在這個句子后面,我既沒有說出小魚是游到頂部去看個究竟,還是克制住好奇心安心的在池底過太平的日子。所以學生們的想象空間是極其廣闊的,可以滿足學生各種思維趨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