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失敗的英雄,關于他失敗的原因,后人的觀點莫衷一是。我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因素、軍事因素、性格因素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歷史的必然。
一、項羽勝利必然要分封
分封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共同的心理愿望。一方面,從國家政權出現(xiàn)之日起,一直到秦滅六國之前,中國人一直習慣于裂土封侯的分封制。秦朝建立中央集權之后,原六國百姓并沒有得其益,反而更見其害。因此,那些深受其害的原六國百姓,理所當然地認為苦難的根源就在于“大一統(tǒng)”。另一方面,認為秦王統(tǒng)一六國是符合當時人們的愿望的觀點,這是后人站在后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是不符合當時社會情況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六國百姓并不認同秦王建立的“大一統(tǒng)”國家,而是認同他們自己的諸侯國。當時,許多六國志士曾伺機刺殺秦王,他們的目的非常明確——復仇,認為是秦王嬴政滅掉了他們的國家,使他們成為了亡國奴。只要秦皇死,故國就有可能恢復。所以,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除了故秦地之外,原六國所在地的豪杰百姓,紛紛起義反秦,殺死郡長縣令,以圖恢復他們被秦滅掉的國家。秦末參加大起義的人雖然參加起義前社會地位不同,社會背景不同,但參加起義的目的是有其共同點的——裂土封侯。
被秦國滅亡的六國后世夢想著復位。漢三年,項羽圍攻漢王滎陽時,酈食其勸解劉邦的那段話就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愿為臣妾?!?/p>
項梁當初起兵反秦,之所以能在烽煙四起,反秦勢力林立中脫穎而出,英雄云集,在短時間內成為反秦勢力中最為強大的一支,其關鍵在于項梁聽從了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的后代為王,舉起了滅秦復國的大旗。沒有立楚王后代為王而自己稱王,這也是最早舉起反秦大旗的陳勝過早失敗的一個原因。
后來,打敗項羽建立漢王朝的劉邦。建國之初,為了鞏固取得的勝利成果和穩(wěn)定局勢,也不得不裂土封王。只不過在分封時,吸取了項羽失敗的教訓,這些被分封的王并不是完全獨立的,中央政府派相國輔佐各諸侯王,相國是中央的官吏,不準與各諸侯王勾結對抗中央,否則就要以“阿黨附益”的重罪處罰。因此,項羽在滅秦之后,裂土封王,是順應了當時大多數(shù)人的愿望。所以項羽的分封是勢所必然。
二、項羽的分封必然失敗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起義勝利后,項羽實行分封是必須的。但如何處理在秦末起義中重新稱王的六國君王后裔,與起義軍戰(zhàn)功卓著人員的關系就成為一個非常棘手、敏感的政治問題:廢棄在反秦初期確立的六國君王后裔們的王位,這些人定然不會善罷甘休,六國老百姓也不會接受。保留他們的王位,恢復他們先秦時期的勢力范圍,又是不現(xiàn)實的。蛋糕就這么大,這些人瓜分了,那些反秦戰(zhàn)斗中的功臣,也是絕對不會答應的,因為這些人“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目的只是“日夜望咫尺之地?!彼?,誰做了推翻暴秦的盟主,都會陷入兩難的境地。鴻門宴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他又以盟主身份,封了劉邦等十八個王,這些王中有六國君王后裔,也有反秦戰(zhàn)斗中的功臣。項羽的分封,原六國故王不滿,因為他們復國、恢復祖宗基業(yè)的夢想沒能完全實現(xiàn);那些反秦戰(zhàn)斗中的功臣也不滿意,他們認為是他們推翻秦王朝,理應獲得更多的封地。他們之間矛盾激烈,利益分配很難達成共識。項羽的分封遭到了六國君王后裔、新封王以及該封而未封人的共同反對。分封剛過,田榮即于前206年5月反于齊地,逐田都,殺田市,自立為齊王。接著彭越、陳余等也相繼起來反對項羽。一時間諸侯混戰(zhàn)遂起。劉邦乘項羽征討田榮等人之機,北定關中,消滅“三秦”勢力,又極力籠絡諸方力量,遂在公元前202年12月,圍困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項羽力戰(zhàn)而脫,遂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因見大勢已去,自刎而死。
總之,當時情況下項羽不分封是不可能的,分封,又必然遭到多方的反對。因此,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王耀臣,山東省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