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行
提高商品蔬菜生產經濟效益的技術措施
吳志行
目前蔬菜已成為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支撐產業(yè),在保障市場供給、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勞動就業(yè)和增加外貿順差、減少外貿逆差、平衡外貿差價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近年筆者常應市、縣、鄉(xiāng)鎮(zhèn)及蔬菜龍頭企業(yè)之邀,送科技下鄉(xiāng)、扶貧、辦創(chuàng)業(yè)培訓班,在產區(qū)講課。為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講課前一般到菜地觀察調查,針對當時、當地存在的問題,按蔬菜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圍繞生產環(huán)保、安全、優(yōu)質蔬菜,在栽培上注意選用增產、節(jié)支、增值的技術措施進行講課內容的組織。即從開源節(jié)流出發(fā),其內容可分為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生產用工、提高蔬菜產量和增加蔬菜產值4個方面,引導提高商品蔬菜生產的經濟效益。
1.1 根據生產實際需要,建造蔬菜設施
蔬菜生產的設施是生產成本投入的主要項目,應盡量精簡節(jié)約。目前部分單位貪大、求洋、求全,盲目引進智能溫室,數以萬計地擴建大棚,把建設高檔設施,擴大設施栽培面積當成工作業(yè)績來看待,其結果是開而不發(fā),生產設施及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產量產值或稍有提高,但核算的結果是得不償失。筆者認為設施只是生產的手段,不是目的,只要能按時、按質、按量生產蔬菜,其設施應該從簡。即能夠用露地生產的就不用設施栽培、能夠用地膜栽培或浮面覆蓋的就不用小棚栽培、能夠用小棚栽培的就不用大棚栽培、能夠用大棚栽培的就不用日光溫室栽培、能夠用日光溫室栽培的就不用智能溫室栽培。已經引進的智能溫室,可以作為育種、留種、育苗或新品種、新科技推廣示范基地。
1.2 充分利用現有的設施材料
①充分利用棚室的棚架夏天日光溫室或大棚掀去屋頂薄膜,栽冬瓜、絲瓜、南瓜時將棚架作瓜棚使用。夏天除去大棚兩邊的圍裙,保留頂膜、加蓋遮陽網,改造成防雨棚或蔭棚,供秋菜育苗之用。也可將大棚頂膜保留,除去圍裙,全面覆蓋防蟲網,改造成降溫、防雨、防蟲的大棚,用來生產伏菜。
②充分利用廢舊薄膜冬春露地蔬菜及棚室西瓜、甜瓜栽培可利用廢舊薄膜作地膜覆蓋,起到保水、保溫、防病,減少中耕、灌溉次數,節(jié)約用水及勞力的作用。也可利用廢舊薄膜覆蓋堆肥,防止雨水沖失肥料,促進有機肥迅速腐熟。
③充分利用架材春季露地栽培黃瓜、番茄、四季豆時套種冬瓜、絲瓜、南瓜,待黃瓜、番茄、四季豆收獲后,在支架的上部加橫桿聯結,改造成冬瓜、絲瓜、南瓜棚架,以節(jié)省支架工本。
④充分利用棚室夏季土地夏季棚室土地因溫度太高,不宜栽培蔬菜。如果能掀去塑料棚膜,在棚室內種上蕹菜、山芋、玉米、南瓜或冬瓜,利用這些耐熱、耗肥較多的作物,通過雨淋或澆水,降低棚室內過多的鹽分及病蟲害,這樣既增加了棚室的復種指數、增加了收入,也改善了棚室土壤的生態(tài)條件。
2.1 利用簡易的機械操作
揭蓋日光溫室屋頂的保溫簾,費工又費時,操作不及時會影響生產,如在屋頂裝電動卷簾設施,快速又省工。同樣,揭蓋大棚裙膜,費工又費時,且容易損壞裙膜,若使用大棚搖臂式卷膜裝置,則快速又省工。
2.2 提倡溝灌、地膜下微噴及地面噴灌
蔬菜栽培大水漫灌耗水多,又易傳病、土壤板結,灌后中耕次數多且費工。用深溝高畦栽培,溝灌時防止水漫畦面,灌水量達到表土干、心土潤,既能節(jié)水、省工,還能防止土傳病害。棚室栽培時,為降低空氣濕度,提倡膜下微噴。在高低不平的山坡地上栽菜,無法溝灌,可用膜下噴灌或地面噴灌。育苗期間,宜用地面微噴。
2.3 采用老株更新栽培方法
辣椒、茄子、西瓜、甜瓜等,如需種第二茬,一般應在立秋前后提早育苗,對原有茬口經拔稈、施肥、耕地后再栽。如原有茬口在夏季病蟲害較輕,又有棚室遮陽降溫,植株長勢尚好,則可以松土、施肥、澆水、修剪,即剪去過密、有病蟲害枝條,促使老株再發(fā)新枝,繼續(xù)結果,其收獲期可延長到秋冬或早春。采用老株更新方法,可節(jié)省夏秋再一次播種育苗的時間和工本。
3.1 發(fā)展規(guī)模生產
蔬菜生產區(qū)域面積小,產量少,產品成不了批量,無論是運輸,還是入超市、創(chuàng)名牌均有困難?,F在公認的結論是有規(guī)模才有效益,只有一定規(guī)模,才能運用先進的技術和機械化生產,也只有大規(guī)模的生產才能生產真正環(huán)保型的安全蔬菜。所以當前重要的問題是將蔬菜生產地納入城市規(guī)劃,在遠離三廢污染的地方,籌建有一定規(guī)模、現代化的蔬菜生產基地。與此同時,也應發(fā)展蔬菜龍頭企業(yè),利用各地有利的土地、氣候、勞力資源,建立特種蔬菜基地,以供城鎮(zhèn)消費、外貿、加工的需要。
3.2 按生物循環(huán)的體系,建立相對封閉的蔬菜基地
生產環(huán)保型的安全蔬菜,應不用或少用人工合成的化肥,但當前各地的生產狀況的確很難做到。只有建立較大規(guī)模的基地,內部實行植物(蔬菜等)-動物(畜禽等)-微生物(食用菌等)三者之間生物大循環(huán),才能滿足其要求,即基地內部蔬菜生產的殘次產品飼養(yǎng)畜禽,畜禽的排泄物作肥料或生產食用菌,食用菌的下腳料作蔬菜肥料,如此循環(huán),當然中間還需補充一些必要的物質。具體地說一個蔬菜生產基地中,應建有畜禽養(yǎng)殖場、食用菌生產基地、在基地內部應擴大有機肥料的生產,多制堆肥、廄肥,多建沼氣池,營造生態(tài)型的大環(huán)境,嚴格控制外來的病蟲雜草為害,按環(huán)保型蔬菜生產的標準,生產大量、優(yōu)質的蔬菜。
3.3 畦中埋有機肥,減免破膜追肥工本
茄、瓜、豆類等生長期較長,又是分期多次采收的蔬菜,這些蔬菜在生長中、后期必需破地膜追速效化肥,以供中、后期不斷生長的需要。如果在整地、開溝、作畦時,在畦面中間開溝埋廄肥、堆肥或沼氣池中清理出的渣滓等長效有機肥,再在有機肥的兩側栽茄、瓜、豆類蔬菜。由于這些蔬菜的根系向四周及縱深發(fā)展,有機肥的逐步分解,正好可以持續(xù)供應,滿足蔬菜生長的需要,同時也可免去或減少破膜追速效化肥的工本。
3.4 傳統農業(yè)和現代化農業(yè)相結合
規(guī)模化的蔬菜生產在基地內部必須作全面、合理的規(guī)劃,對病蟲草害不能使用化學農藥,必須防重于治,必須采用傳統農業(yè)和現代農業(yè)技術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病蟲雜草措施。筆者在2009年《長江蔬菜》第三期上發(fā)表的《無公害蔬菜設施栽培技術》一文中已有詳述,不再重復。
4.1 發(fā)展蔬菜種子產業(yè)
當前我國蔬菜栽培新型的優(yōu)良品種多數來自境外,這些種子十分昂貴,個別品種的價格與金子相仿,其產業(yè)部門的利潤極高。我國是蔬菜種質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優(yōu)良蔬菜種子的銷售市場也很大。由于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的品種不多,資金、技術力量較薄弱,對蔬菜種子的加工、包裝、貯藏、經銷的手段較差,力量雄厚的種子企業(yè)也不多,所以這個利潤空間很大的產業(yè),尚待我們去占領開發(fā)。
4.2 發(fā)展外貿蔬菜
當前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如:日本、韓國、歐盟、美國、東南亞諸國,由于勞力昂貴,菜地面積不大,蔬菜供應日益依賴進口,我國已經成為蔬菜外貿出口的第一大國。我國一般內銷蔬菜與外貿蔬菜的價格相差8~10倍,蔬菜生產中發(fā)展外貿蔬菜的利潤較高,潛力也大,尤其是江淮流域土壤、氣候條件較好,勞力充足,并臨近各大港口,是發(fā)展外貿蔬菜的好地方。但外貿蔬菜在生產前必須拿到有質、有量、有明確規(guī)定的定單,按其需要生產,一定不能盲目生產以防損失。
4.3 提高環(huán)保型安全蔬菜的等級
無論是外貿或內銷,都應生產安全蔬菜。安全蔬菜分為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及有機蔬菜,三者之間以有機蔬菜價格最高,生產也最難;綠色蔬菜其次,無公害蔬菜生產要求較低,價格也低,所以蔬菜的產值隨著蔬菜安全等級的提高而提高。尤其是外貿蔬菜,若安全衛(wèi)生指標不合格,往往損失慘重。各國蔬菜的進口都有不同的檢驗標準,蔬菜生產時,除了執(zhí)行我國蔬菜生產中安全衛(wèi)生標準外,還應按進口國的標準生產。2008年由于世界經濟危機及各國海關綠色屏障控制嚴格,嚴重制約了我國蔬菜出口。因此,蔬菜生產的主管部門或龍頭企業(yè),必須嚴把蔬菜生產、加工、包裝、貯藏、運輸等系列過程的質量關,努力提高蔬菜等級,以便增加蔬菜產值。
4.4 發(fā)展反季節(jié)蔬菜生產
發(fā)展反季節(jié)蔬菜能平衡市場供應,增加蔬菜生產的產值。但反季節(jié)生產不僅是為了冬吃夏菜或夏吃冬菜,在栽培上一般不僅要抓棚室生產的早熟栽培,而且要抓延遲栽培,包括露地生產的春夏菜延遲和秋冬菜的延遲栽培的效益也很好。冬春棚室栽培一般都以茄果類、瓜類、豆類喜溫蔬菜為主,而實際上冬春棚室內栽耐寒的綠葉蔬菜也很好。江淮流域冬春露地雖能生產耐寒的青菜、芹菜、菠菜、大蒜等蔬菜,但簡易的棚室栽培所產的綠葉蔬菜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優(yōu),備受消費者歡迎。總之,所謂反季節(jié)蔬菜的生產應避免隨大流,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從市場經濟中找蔬菜上市時間,在栽培上采取措施,克服溫、光等各種不利條件的限制,生產出優(yōu)質、安全、衛(wèi)生蔬菜,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提高蔬菜的產值。
吳志行,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南京市中山門外衛(wèi)崗,210095,電話:025-84395427
200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