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D. Clift University of Aberdeen, UK
R. Alan Plumb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The Asian Monsoon
Causes, History and Effects
2008, 270pp.
Hardcover
ISBN: 9780521847995
P.D.Clift等著
亞洲季風是今日地球一個最有趣味的氣候現象,并具有許多環(huán)視效應。然而季風為何存在?它的駕馭因素是什么?它如何影響亞洲氣候和地質?它如何度過漫長的地質時間?本書主要回答這些問題。
本書共分6章,分別為:1.季風氣象學。季風環(huán)流是熱帶大氣中的主要特色,由夏半年多雨潮濕和冬半年少雨干燥,伴以相反不同風向所組成;2.在大地構造時間尺度內,對亞洲季風的控制:主要因素為西藏高原的上升和南、東海洋的構通,形成亞洲-印度洋-澳大利亞季風系統(tǒng);其中對西藏古高度的提升存在疑義;3.季風在構造時間尺度內的演化。根據海水隨風速增加上升,嘉馬拉雅巖土被侵蝕、黃土沉積以及許多地點海洋鉆探計劃(ODP)的結果分析(圖334),表明在南亞17Mα 以上無季風蹤跡,而在阿拉伯海、古海洋記錄僅至12Mα左右;4.季風在軌道時間尺度內的演化。地球軌道三參數(偏心-100ky、黃赤交角-41ky和進動步差-21ky)矢疑地影響日射強度和全球氣候變化,自然季風包括在內。其次,軌道時標內季風演化的證據較多,包括山洞內的石、筍、冰冠、湖泊和海洋沉積等,便于研究第四紀全新世的季風;5.亞洲季風的侵蝕效應。較強的多季季風帶來較快和大的巖石侵蝕,特別表現在8~10Ma較濕氣候,其后2~3Ma轉為較干時期;6.第四紀全盛世晚期季風和人類社會,洞穴冰柱和大湖沉積等表明:8千年以來季風和雨量減弱,有利于農業(yè)和城市的興起,較詳可參閱本書圖6.2。
本書內容新穎,文字通俗易懂,圖表與文獻齊全;作者P.D.Clift還曾來我國廣州作訪問教授,熟悉我國很多學者。本書適合于氣候、地質、大氣、海洋、環(huán)境、地化和地理等領域學者和研究生參考和使用。
朱崗崑,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Tschu Kangkun, Professor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