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琛
藍色、綠色的衣服,鮮艷的紅旗,橙色的橘子水——開放前的中國,在后來的可口可樂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奇?zhèn)パ壑校挥?種顏色。 如今,除了紅旗,其他所有東西都已繽紛。渲染多彩的“第一支筆”,是那種“穿著裙裝”的黑色飲料。
1978年12月13日,一度被認為代表著“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可口可樂重返中國。這一商業(yè)事件整整醞釀了三年。
“簡直是賣國主義”
新中國建立后出生的中國人,只在電影里見過可口可樂,還總是和美國兵聯(lián)系在一起,就不是一種飲料那么純粹。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時任中糧總公司經(jīng)理的張建華建議將可口可樂引入中國內(nèi)地,該建議得到當時外經(jīng)貿(mào)部部長李強的支持。經(jīng)多人努力,可口可樂與中糧的談判代表先后談了三次,終于在1978年底于北京飯店達成協(xié)議,采用補償貿(mào)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國主要城市和游覽區(qū)提供可口可樂制罐及裝罐、裝瓶設備,在中國設專廠灌裝并銷售。
在可口可樂裝瓶廠未建立起來之前,從1979年起,用寄售方式由中糧總公司安排銷售。
根據(jù)中糧總公司的安排,在香港五豐行協(xié)助下,首批3000箱瓶裝可口可樂在1979年底由香港發(fā)往北京。
這些歷史過程,被言簡意賅地記錄在《中糧志》劉昌璽(當時中糧糖酒雜品處一位副處長)的回憶文章里。
當時的可口可樂也意識到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復雜性,而將“在華外國人”作為銷售對象。今天位于北京建國門附近的友誼商店,當年北京人眼中專賣外國人“奢侈品”的地方,是重返中國的可口可樂首先亮相之處。
最初的可口可樂賣到4元錢一瓶,大飯店里要20元一瓶。彼時北京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不過30元出頭。
可口可樂代表著最純正的美國精神與自由文化,是經(jīng)典美國式生活的象征。在國內(nèi)老百姓眼里,這個當時只有持外匯券、在高檔涉外賓館飯店和免稅商店才能見到的洋汽水,無論是怪怪的口味還是西洋化十足的包裝,都很難讓人產(chǎn)生親近感。協(xié)議簽訂后可口可樂的市場的后續(xù)發(fā)展,也是波折連連。
首當其沖的是建廠問題。
解放前因上海生產(chǎn)過可口可樂,原打算第一條瓶裝線設在上海,沒想到,當中糧與上海有關部門聯(lián)系時,受到強烈抵制。有些單位和個人在報刊上公開發(fā)表文章反對此事,指責中糧引進可口可樂是“賣國主義”、“洋奴哲學”、“引進美國生活方式”、“打擊民族工業(yè)”。最終,在北京豐臺五里店,中糧公司下屬北京分公司的一個烤鴨廠騰出一間廠房,于1981年4月正式投產(chǎn)。
當時僅限在北京設廠,同時國家在政策上規(guī)定,可口可樂生產(chǎn)量不超過我國飲料總產(chǎn)量的5%。
廠里有的老同志很不高興,質問說中國的汽水就不能滿足需要嗎?非要喝可口可樂!簡直是賣國主義。
“怎么賣個汽水也要到政治局”
北京的工廠于1981年4月投產(chǎn)后,產(chǎn)品供應旅游飯店,收取外匯。1982年初,征得外經(jīng)貿(mào)部同意,將供應旅游飯店之后剩余的汽水,由北京糖業(yè)煙酒公司系統(tǒng)投放市場內(nèi)銷。
今年32歲的陽淼,回想起5歲時路過北京的經(jīng)歷,就會想起可口可樂。之前聽父母聊天時說有一種世界上最好賣的飲料,出了北京火車站,看到街邊有售,他覺得很好奇,就央求媽媽買給他?!巴ι莩薜模敃r冰棍只有5分錢,可口可樂就要一塊一杯,都沒看到有什么人買?!?/p>
“很涼,有點辛辣,一股中藥味,比咳嗽糖漿好喝?!标栱祷貞浾f,其實當時特不能理解,這黑色的水怎么喝呀。
當時,物美價廉的北冰洋汽水對一般北京市民來說更為實際。北京長大的郭偉回憶,當年只有像爸爸,也就是廠長那個級別的領導,才能享受到分可樂的福利。北京姑娘小白人生中接觸的第一瓶可樂是罐裝的,“關在冰箱里不讓隨便喝,我趁媽媽沒注意偷出來在頂端扎了個眼兒吸著解饞”。
為了盡快打開市場,可口可樂總公司決定搞促銷。1982年冬天的一個周末,在北京的各大商場,買一瓶可樂,送一個氣球或一雙帶包裝的筷子。當時國人對這種有點咳嗽糖漿味道的汽水還不習慣,但購物贈物的形式吸引了不少人。
出人意料的是,北京各大報紙并不買賬?!侗本┤請蟆返摹皟?nèi)參”以“可口未必可樂”為題發(fā)表文章,認為在國家缺少外匯的情況下,引進可口可樂是浪費大量的外匯資源。陳云在這份內(nèi)參上批示:只準賣給外國人,不準賣給中國人一瓶。其他中央領導也都圈閱。外經(jīng)貿(mào)部根據(jù)批示,正式通知,北京停止內(nèi)銷。一夜之間,所有可口可樂都從商店的柜臺里撤了下去。
美國人不理解,為什么一次簡單的促銷竟引起如此軒然大波?“怎么賣個汽水也要到政治局”?
那段時期,擅長以鋪天蓋地廣告開路的可口可樂公司,面對心存疑慮的中國市場,也只好“只做不說”地低調推進。
很有身價的可口可樂曾是體面的禮物,家里遇到點什么求人的難事,可樂一出手,事情就好辦多了。喝可口可樂不僅是喝味道,更重要的是一種感覺,“擋不住的感覺”成為當時流行的廣告語,間接表達著人們對西方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一個普通的中國人面孔出現(xiàn)在1984年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上,他手拿可口可樂,面露微笑,代表著美國人眼里的“Chinas New Face(中國的新面貌)”。
1986年10月,英國女王首次訪華,BBC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中央電視臺要買片子播放,找到可口可樂,希望贊助20萬美元。當時可口可樂在中國賣一年汽水也賺不到20萬美元。不過它抓住了這個機會,借贊助之機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了自己的廣告,開始了正大光明的中國之旅。
漸漸穿起了“唐裝”
可口可樂計劃開更多的廠,第二個廠址原本選在深圳,由于廣東省領導出面干預,廠址改為廣州。即便如此,1982年初,可口可樂副總裁、國際部總裁哈利去廣州簽署有關協(xié)議,廣州還出現(xiàn)了“反可口可樂潮”。
隨著北京和廣州兩個裝瓶廠建成投產(chǎn),社會上反對可口可樂的輿論才有所緩和。
可口可樂在中國生產(chǎn)汽水,只是把從美國運來的濃縮汁在中國勾兌后裝瓶。1986年,可口可樂公司想把濃縮汁廠也建到中國來,地點選在上海。由于配方保密,美方要求這個廠由可口可樂獨資。但在當時,中國尚不允許外資獨資。中方代表提了一個方案:先由可口可樂建兩個廠---一個濃縮汁廠,一個汽水廠,再由美方把汽水廠送給中方。然后,這兩個廠組成一個聯(lián)合董事會,中美各控股50%,組成一個合作企業(yè)。
打著鮮明美國烙印的可口可樂,一舉一動都不只是一瓶汽水或是一個經(jīng)濟事件那么簡單。
不過,人們發(fā)現(xiàn),可口可樂卻漸漸穿起了“唐裝”---奧運紀念罐、十二生肖紀念罐、阿福包裝,很多和中國人息息相關的形象都上了可口可樂包裝罐。
重返中國市場快要25年時,可口可樂把目標鎖定在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請了葛優(yōu)代言一元錢一瓶的可口可樂——和25年前一樣的價格。不過,這個年代,《時代》周刊封面選用的中國面孔是李宇春、章子怡。
今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80小時后,一名17歲的男孩被救出,救援人員聽到的第一句話是“叔叔,我要喝可樂,冰的”。
目前,中國每年可口可樂的人均飲用量是一箱。人們享受的并不全是“美國味兒”,而是找到了一款適合自己口味的碳酸飲料,生活不再只有白開水一種選擇。
可口可樂系列主題廣告請來的明星,包括劉翔、S.H.E、張韶涵、潘瑋柏、余文樂和李宇春等眾多炙手可熱的偶像。不經(jīng)意間,可口可樂已經(jīng)從美國生活方式的代表,成功轉型為年輕和潮流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