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健
口述:崔健(化名)
性別:女
年齡:34歲
職業(yè):公司職員
這糊涂的愛
夫妻愛,朋友愛,很多愛都告訴我們,你為對方做得越多,越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對方愛你,離不開你;母愛(或父愛)的努力卻似乎相反,如果孩子因為你的培養(yǎng)教育,離開你后生活得比和你在一起還好,那就證明,你做母親(父親)是成功的。
本期刊登的這一組反映父情母愛的稿子有些特別,不是為了指責誰,只是一種反思,或許能幫助陷入這種錯愛家庭的親子之間做一些有益的溝通。
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里剩下母親、我和弟弟三人。一家三口靠母親一個人支撐,日子過得很不容易。努力學習,長大后報答媽媽,這是我為自己樹立的人生信條。
工作后,我把掙來的每一分錢都主動交給媽媽,用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供弟弟讀書,一直到弟弟上班。弟弟工作后生活好過多了,我和媽媽的關系卻出現(xiàn)了矛盾。
從前是有錢交錢,一切都由媽媽掌控著。因為不經(jīng)手,我到現(xiàn)在都不知道自己這些年到底掙了多少錢。我想自己上街去買衣服是不可能的,衣服可以買,但每次都必得由我媽陪著,因為錢在她手里。
我都這么大了,按自己的心意打扮自己不是很正常嗎?我媽要是不中意,就會在旁邊不停地反對,直到強迫我把自己選好的衣服換下來。有時我硬堅持著要穿出去,都一腳門里一腳門外了,她還在那里說你這兒難看,那兒難看的,我都要瘋了!
談戀愛我媽倒是不反對,但每次剛跟一個人見面回來,我媽都要問得非常仔細,包括我們見面后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答。我到后來都不敢談朋友了,談了就得接受我媽的提問,這讓我非常心煩。
如果只是我自己,可以理解為這是媽媽的愛,但外人能接受嗎?我將來終究要帶著我媽一起過,那個人能接受像我媽這樣的愛和盤問嗎?如果他接受不了,再離我而去,或者讓我夾在他和我母親之間做非此即彼的選擇,不是更大的痛苦嗎?
我不是不想結婚,可是我不敢結婚。
也許媽媽的初衷都是好的,為孩子的安全擔心,但34歲的小崔活得像被母親攥在手心里的孩子。她試過為母親多找?guī)讉€社區(qū)里的朋友,開朗她的性格;她試過離家出走,到單位住幾天,但因為擔心母親一個人辛苦又搬了回去。廢掉一張舊的工資卡很容易,但要完全掙脫開母親對她的束縛很難。活在母愛的陰影下,你看到的是她過時的裝束,緊縮的肩膀,在熟人間一個人默默地獨行。
(任 蕊)
愛的底線
莫小米
他的兒子出生時,腦袋被產(chǎn)鉗夾了一下,智力就有了輕微的障礙。但除了少數(shù)幾個親友,周圍的人都不曉得他兒子的狀況,大家都覺得那是個完全正常的孩子,沒人知道他這個父親付出了多少艱辛。
他把精力和閑暇全部給了兒子,唱歌、畫畫、語文、數(shù)學……一遍遍地教,每天回家后的作業(yè)幾乎是看著他完成,讓他可以勉強跟上普通學校的教學進程,不至于成為老師的累贅,而被打發(fā)到智障學校去。
他自己是做音樂工作的,兒子從小就開始練鋼琴,邏輯思維的欠缺并不影響音樂的學習,學了十多年,兒子的鋼琴有了一定的水準,經(jīng)過多方努力,他把兒子安排在一所中學教音樂課。
從小到大,每當兒子受到挫折或者嘲弄,父親就會對他說:記住,你是優(yōu)秀的孩子,你沒有任何問題。
在父親不斷的贊許、鼓勵、肯定之中,兒子長大了,結了婚,有了下一代,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要是沒有下面發(fā)生的事情,這絕對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愛的故事。
可是最近聽說這位可敬的父親遇上了大麻煩,其實事情已經(jīng)過去很多年了,他一直不說,只是自己在辛苦地做著福爾摩斯。
原來有個騙子盯上了他那善良輕信的兒子,先是編出各種理由向兒子借錢,后來胃口越來越大,為兒子申辦信用卡拿去透支,直到銀行的催款單寄到家里,做父親的才知情,并無奈地為兒子還清款項,一次又一次。
如此反復,家里的積蓄漸空。年近古稀的父親卻仍不向兒子挑明,怕兒子受不了,因為兒子一直以來把騙子當成最好的朋友。老人唯一的辦法是背著兒子,自己去對付騙子,找線索、找證據(jù),希望法律來懲處那個人。
他沒想到法律懲處騙子同樣要得到兒子的配合,現(xiàn)在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與痛苦之中。多年以來他成功地呵護了兒子的自尊心,而現(xiàn)在他必須和兒子攤牌,讓他知道自己的問題。他第一次考慮,要為兒子申領殘疾證。
愛的底線,是正視現(xiàn)實。
您別這樣提醒我
口述:張晰(化名)
性別:男
年齡:32歲
職業(yè):企業(yè)技術人員
我兩歲那年因為一次高燒得了小兒麻痹癥,落下一點殘疾。我媽是在醫(yī)院里做護理工作的,“白在醫(yī)院工作過這么多年,卻沒保護好孩子”,她經(jīng)常這樣責怪自己。從我得這病那一天起,我媽就30年沒間斷地每天為我做按摩,在同樣的病友中,我的殘疾狀況是最輕的,加上走路時自己也很當心,要是不細看,很多人還真看不出我有這樣的缺陷。
但我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缺陷不是生在腳上,而是生在心里。媽媽每每自責的神情,與其說是在責怪她自己,不如說也在證明我是她沒做好的一個殘次品,聽了只是讓我更加寂寞無語;出門時,媽媽總要提醒我,“走路注意,你要像個正常人那樣走路?!毙r候我把它當成準則,努力去做,心里卻在擔心,我是不是做得不好,會讓媽媽不開心,或者,會有旁人在那里恥笑?我走得不像個正常人嗎?這成了我的一塊心病。走還是要走的,但邊走邊努力掩飾,走得很緊張。
結了婚,妻子的抱怨才第一次讓我意識到自己有多么無能!她說我:“只知道被人照顧,不懂得照顧別人。”“不僅腳殘了,整個人都跟著廢了!”前一陣還非要鬧著和我這個“廢物”離婚不可。
知道我這樣,老媽又是那樣的眼神,嘆息如果我不得這病,我就很正常;我若很正常,媳婦就不會輕易鬧離婚……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我想對老媽說,我知道您痛苦著您兒子的痛苦,但別老拿這一缺陷提醒我了!
做媽媽的無不渴望自己孩子的完美,但白玉尚有微瑕,如果緊盯著缺陷不放,受損傷的不只是孩子的身體,還有他的心靈。希望有這般傾向的老爸老媽們猛醒。
(盧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