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畢家媽媽育兒經——家有男孩
雖說男女平等,但在養(yǎng)育男孩和女孩的過程中,父母需要關注的問題卻不盡相同,因為有些問題會專門出在男孩身上,或者在男孩身上出現(xiàn)的比例更高,抑或在男孩身上更容易引起關注。從2009年第8期起,本刊特別開設專欄——《家有男孩》。集中關注養(yǎng)育男孩的諸多問題。專欄作者具有豐富的育兒知識,并自身養(yǎng)育著兩個男孩,她以理性、自然、人性的育兒精神,參照國際教育界的研究和看法,對養(yǎng)育男孩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毫無保留地與年輕父母們分享一些好的做法。
上期回顧:
在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里,不管是公共場合還是家有客人,小孩裸露身體是件平常的事,摸一下、親一下也不需要征求孩子同意。然而。身體是孩子的私有領地,從小尊重孩子的身體,培養(yǎng)孩子的隱私感,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么,尊重孩子的身體隱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爸媽該做哪些事呢?這些內容都在上期的《家有男孩》專欄中與您進行了開忛分享。
什么是學障?
學障,即學習能力障礙,在國內還不是一個得到廣泛關注的概念。國內對學障尚未進行全面、持續(xù)、有深度的研究。畢家媽媽曾詢問過上海教委相關研究部門,得到的回答是,現(xiàn)在還沒有將之提到政府部門議事日程上去的打算。而根據華東師大特殊教育系曾凡林教授的估計,學校里成績欠優(yōu)的所謂差生,往往都是因為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他們一般占班級總人數(shù)的5%到15%,這些孩子里男孩子占大多數(shù)。女孩子也會有成績不好的,但因為她們往往乖巧懂事至少不惹事,一般不會招惹跟男孩一樣多的關注和打擊。
引起學障的原因眾說紛紜。但對于學障的機理,國外已經有一個普遍的認識,即個體在接收和處理信息方面出現(xiàn)問題。
一般人接收和處理信息的過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輸入:通過視覺、聽覺和其他感覺器官接收外界信息;整合:進入大腦的信息,需要被理解、分類、排序,以及與之前已經掌握和吸收的信息發(fā)生關聯(lián);記憶:對新信息的儲存;輸出:通過語言或身體活動輸出消化過的信息,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學障兒童可能在這四個大領域的一個或多個方面出現(xiàn)問題,從而導致信息流動不暢,造成學習能力障礙。
輸入階段出現(xiàn)問題的孩子,視覺、聽覺和運動方面可以出現(xiàn)缺陷。視覺不足,造成的結果可能是對形狀、位置和尺寸沒有感覺,比如寫字總是少筆畫,數(shù)字總是寫反,5變成3,6變成9;聽覺障礙的孩子可能在同時出現(xiàn)多個聲音的時候,不能區(qū)分主賓,比如上課的時候聽到的不是老師的聲音而是外面大樹上知了的召喚。
整合上有問題的話,孩子可能表現(xiàn)為死活記不住字母表、星期和月份,或者說話沒有條理,只能理解表面意思,事物的深層道理對他不起作用。比如給他講了龜兔賽跑的故事之后,再問他誰跑得快,他就會一直說是烏龜。做事雜亂無章,東西亂放,健忘,都跟缺乏整合能力有關。
記憶這一塊兒出錯的話,意味著孩子可能需要你重復很多次才能記住一樣東西,當他的即時記憶出現(xiàn)障礙時,讀了后句忘前句,讀完一段每個字都念了,卻不知道在說什么。
輸出階段,孩子通過言語和行為,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機能來跟外界溝通。一些孩子往往在主動說話時,因為已經準備好要說什么,用什么詞語,所以聽不出來問題,但一旦讓他回答問題,被動發(fā)聲,他可能就不知所云了。運動不靈的孩子,可能在走路跑步等大動作上跌跌撞撞,也可能在使用剪刀、折紙、涂色之類的精細動作上笨手笨腳。
學障可以治愈嗎?
學障一般分兩類,一種只是功能發(fā)展延遲,一種則是有病理性原因的,比如腦癱、弱智等。從臺灣來開發(fā)學障矯治教育、在美國受過相關專業(yè)教育和訓練的劉弘白先生認為,學障是可以治愈的,主要就是指前一類孩子。這類孩子在某些方面功能發(fā)展遲于其他孩子,在同齡環(huán)境中顯得格格不入。“年齡錯位”是劉弘白對這些孩子的總的判定。比如5歲孩子高度多動,劉弘白的診斷就可能是:這個孩子雖然年齡5歲,但實際行為控制能力和注意力只有3歲孩子的水平。然后他會給予相應的矯治,比如讓孩子進行高強度有規(guī)律的運動等等,來提高他的控制能力。
這個方式在邁克爾·菲爾普斯身上也實踐過并成功了。這個一次拿走8塊奧運金牌的“飛魚”,9歲即被診斷為多動癥,10歲開始游泳。在嚴格和高強度的訓練中,他最終學會了自我控制和安排生活。
功能發(fā)展延遲型的學障跟智力無關。許多學障兒童外表如常,甚至給人以聰明伶俐、才華橫溢的感覺。他們能力缺陷的程度和方面各不相同,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就是“偏科”,能力發(fā)展不均衡。一些孩子視覺功能超強,圖形過目不忘,但可能說話完全沒有邏輯;一些孩子可能上課聽講有問題,但在數(shù)學和科學上特別有天賦。
偏科不是錯,但問題是如果有語言困難而又沒有得到及時的特別指導和關照的話,孩子的數(shù)學和科學能力可能就得不到發(fā)展。孩子如果不能熟練理解和使用書面語言,在得不到額外幫助的情況下,應用題當然就沒有辦法做了。結果,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導致孩子功課不如人,自信心受打擊,行為出現(xiàn)問題,被老師、同學和社會排斥,釀就一個不如意的人生。
學障問題在美國等國家多年來一直受到多方面的關注,在研究和診治上已經提出一套完整的方案。對于學障的定義和診斷,我國在研究和教學上一般采取美國學障聯(lián)合會的標準。美國學障聯(lián)合會不光簡單明確、一目了然地列舉了各種癥狀,也給出了簡易可行的應對方式,家長和教師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發(fā),并直接對癥下藥。運用到相關兒童身上。
美國學障聯(lián)合會提出對應措施的目的,是要家長和教師為孩子提供便利,讓有學障的孩子覺得學習不是那么艱難,仍然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愛。比如,面對有書寫障礙的孩子,學障會的建議是,老師不要過分追究孩子潦草凌亂的書寫,明白他的意思就可以了,拼寫錯誤、筆畫錯誤都可以忽略不計。歸根結底,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不必太拘泥于形式。
病理性的學障是不能治愈的,但是跟功能發(fā)展遲緩的孩子一樣,通過早期干預仍然可以得到改善。很多學障兒童成年后仍然創(chuàng)造了成功的事業(yè)和幸福的人生。這里的關鍵是,盡早發(fā)現(xiàn),盡早矯治,此時,你不能等。
學障為何讓我們焦慮?
根據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數(shù)據,15%的美國人有學障,其中80%是在拉丁字母語言文化下更常見的閱讀障礙,因此,雖說學障是普遍的,但總體來說仍然是少數(shù)。盡管如此。學障還是讓我們焦慮,因為學障的種種癥狀都可能在兒童發(fā)展過程中的某個階段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地出現(xiàn),而區(qū)別只在于,這些癥狀在學障兒童身上表現(xiàn)更集中,并且長期延續(xù)。
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孩子的問題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如果我們只需要每5年或10年來回顧一次孩子的成長,我們一定不會因為他兩歲半的時候仍然戴著尿不濕而擔心,或者因為他3歲的時候仍然畫不出直線、涂色總
是涂到外面而煩惱。但我們生活在當下,每時每刻發(fā)生的事左右著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心情和判斷。
孩子左右不分可能暗示他的空間感有問題;孩子握筆的姿勢不對,下筆總是太重,可能暗示他的精細動作能力發(fā)育不良;孩子兩歲都還沒開口說話,5歲時明顯沒有別的孩子能言善辯,可能暗示他有語言障礙。
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生物,因為我們變化太多,總是出人意料,你永遠無法預料孩子明天會是什么樣。他可能真的有某方面的障礙,而這障礙或許會影響到他一生的學習和生活。眼前活潑快樂自信的他可能上中班后或上小學后,當學習壓力和要求超越他的發(fā)育遲緩的能力時,他會變得抑郁憂傷、畏縮懦弱,讓你分分鐘心痛。但他也可能只是一時的發(fā)育滯后,到了下個月或下下個月他就開始每天迷戀復雜的迷宮游戲,握著鉛筆熟練輕松地勾來畫去。
也許你會說,那么我們索性不去了解學障好了,何必憑空給自己添煩惱?但“無知是?!钡臅r代已經過去了。了解什么是學障,可以讓我們懂得,當孩子不愿意去碰琴鍵的時候,不一定是因為沒有興趣或者懶惰,而可能是他的手指的控制能力和聽覺的記憶能力,還沒有發(fā)展到讓他覺得可以輕松自信地去操縱鋼琴的程度;如果別的孩子照著黑板上老師的示范已經可以仔細地勾畫出向日葵的一千片花瓣,而你的孩子卻仍然只會信手涂鴉的時候,可能是他的視覺觀察力和精細動作能力尚待提高和發(fā)展,而不是他上課不專心或者做事不認真。
了解學障,讓我們知道即使是完全正常的孩子,在某些發(fā)展階段也會出現(xiàn)學習能力不足的情況。當他們覺得艱難的時候,理解他們,給他們鼓勵和幫助,而非一味指責他們不用功、不專心,并擔心他們有行為和心理的問題。
大部分孩子功能上的延遲都會在較短時間內自動消失。孩子一歲半的時候不會拿剪刀,到了兩歲也就會了。隔壁貝貝4歲就會騎雙輪自行車了,你家孩子大概5歲也就會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等待,耐心地等待,仍然是處理的好辦法。
我們不會知道孩子的未來,更不能保證孩子一生一定會幸福,我們能做的是仔細觀察,耐心等候,并以愛去包容和接納。
真的有了問題,我們治;治不了,我們相應地調整生活的策略和期望;拿不準的時候,我們等候,不畏懼,不施加壓力,無論是對孩子還是自己。
下期導讀:
隔壁的康康,在父母的眼里是個愛動的小皮猴。于是父母在心中暗暗擔心:孩子會不會“多動”啊?“多動癥”是男孩父母最常見的一個焦慮,幸好愛動不一定就是“多動”。什么是多動癥?多動癥有什么樣的癥狀?應該怎樣應對?下期《家有男孩》專欄將對此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