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 蓮
1942年4月初,距離“皖南事變”發(fā)生不過15個月,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歷史話劇《屈原》便在戰(zhàn)時陪都重慶首次公演,造成巨大的轟動效應。至今回眸,仍令人嘆奇。
一、國泰劇院的盛大演出
1942年1月11日,當郭沫若的話劇劇本《屈原》脫稿后,許多報刊的編輯便紛紛登門索求,希望能在自己的刊物上發(fā)表。郭沫若為了便于演出,便于斗爭,特意與國民黨的《中央日報》打交道,將劇本交給了該報副刊編輯孫伏園。有位朋友提醒他當心稿子被“扣壓”,他回答道:“我還沒有把這個花瓶敲碎之前,國民黨的報紙就還得給我發(fā)表劇本?!闭f完哈哈大笑。這位朋友當然知道,所謂:“花瓶”,是指國民黨把郭沫若的“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一職當作裝飾品空擺在那里,以標榜民主。郭沫若早就想“摔碎這個花瓶”,可是必須顧全大局。果然如他所料,有關(guān)當局還是讓《屈原》連載于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的《中央日報》副刊上。但爾后國民黨宣傳部副部長潘公展讀后,看出了作者的春秋筆法,大發(fā)雷霆,狠狠指責部下說:“怎么搞的?我們的報紙公然登起罵我們的東西來了!”立即下令撤銷了孫伏園的編輯職務,可是《屈原》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已無法消除了。(參見龔濟民、方仁念:《郭沫若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3月初,中華劇藝社等團體正式開排《屈原》,由金山飾屈原,白楊飾南后,張瑞芳飾嬋娟,顧而已飾楚懷王,其余角色亦均由中華劇藝社、中國萬歲劇團、中國藝術(shù)劇社、中電劇團的最佳演員擔任。這實際上已是“留渝劇人聯(lián)合公演”。在排練期間,國民黨反動派一再阻撓,甚至妄圖下令禁演,可是人們卻振振有詞地質(zhì)問道:“《中央日報》能夠登,為啥不能演?”他們于是又轉(zhuǎn)而威脅國泰影劇院老板夏云瑚,要他把中華劇藝社從戲院趕走。夏云瑚則以不演戲就無法賺錢維生為借口頂住了。演員們天天聚在“國泰”對面的一座破的樓房的院落里排練。郭沫若也常來觀看排練,不時給予指點。他還特地作了16首詩,分別題贈給演員們。其中《金山飾屈原》一首云:
橘頌清辭費剪裁,滿腔熱力叱風雷。
蒼茫被發(fā)行吟處,渾似三閭轉(zhuǎn)世來。
《張瑞芳飾嬋娟》一首云:
憑空降謫一嬋娟,笑貌聲容栩栩傳。
贏得萬千兒女淚。如君合在月中眠。
1942~124月2日,《新華日報》第一版以醒目的字體登出大幅廣告:
《屈原》明日在國泰公演
中華劇藝社空前貢獻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
重慶話劇界空前演出音樂與戲劇空前試驗
4月3日,《屈原》如期在柴家巷國泰影劇院開演。臺上臺下群情激昂,彼此交融成一片沸騰的海洋。第二天,重慶各報都作了報道,公認“此劇集劇壇之精英”,“上座之佳,空前未有”,“堪稱絕唱”。不少人半夜間就抱床被子睡在劇場門口,等候第二天售票;更人有專程從成都、貴陽趕來看戲。整個山城沸騰了,無論在教室內(nèi),在馬路上,抑或在輪渡口、車站旁,時??梢月牭饺藗儗W念《屈原》劇中的臺詞“爆炸了吧……”的聲音。那時,郭沫若幾乎天天親臨劇場,細心觀察觀眾的反應。大致在5日晚上,郭沫若在后臺和張瑞芳談到嬋娟斥責宋玉的一句臺詞:“宋玉,我特別的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訓,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他說:“在臺下聽起來:這話總覺得有點不夠味。似乎可以在‘沒有骨氣下邊再加上‘無恥的三個字?!闭谂赃吇瘖y的飾釣者的演員張逸生即插話道:“‘你是不如改成‘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那就夠味了。”郭沫若聽了這話,受到極大啟示,覺得“這”字改得非常恰當,便尊稱張逸生為“一字之師”。(參見郭沫若:《瓦石札記》,《郭沫若選集》第三卷上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二、《(屈原)唱和》與《雷電頌》
7日,郭沫若送票邀請黃炎培觀看《屈原》。日前黃炎培已讀過劇本,現(xiàn)在又看了演出,禁不住擊節(jié)贊賞,遂成七絕兩首以贈沫若:
不知皮里幾陽秋,偶起湘累問國仇。
一例傷心千古事,荃茅非許剮薰蕕。
陽春自昔寡知音,降格曾羞下里吟。
別有精神難寫處,今人面目古人心。
郭沫若接讀后,感慨系之,即于11日步原韻奉和兩首,由衷地向老友吐露創(chuàng)作《屈原》的真實心境:
兩千年矣洞庭秋。嫉惡由來貴若仇。
無那春風無識別。室盈薋蕭器盈蕕。
寂寞誰知弦外音?滄浪澤畔有行吟。
千秋清議難憑藉,瞑目悠悠天地心。
這時候報刊上已經(jīng)發(fā)表了不少劇評,周恩來和大家商量,認為必須進一步擴大宣傳,把文章做足。4月12日《新民報》頭版以《<屈原>弦外之音——黃炎培、郭沫若酬唱》為題,刊載了黃、郭二人上述唱和詩。第二天,《新華日報》更開辟專欄轉(zhuǎn)載了這四首詩,同時還發(fā)表了董必武和詩一首,欄目則冠以《<屈原>唱和》。從此,這類詩作不斷見報,形成約半年之久的大聯(lián)唱。
《屈原》在重慶首次公演17天,場場客滿,賣座近30萬人次。4月20日的最后一場演出,郭沫若特邀蘇聯(lián)駐華大使潘友新前來觀賞,恰好夏衍從香港回到重慶,便相約一同看戲。這天國民黨方面有意破壞,對劇場一帶停電。可是演員們卻在臺上點起一盞油燈,借著微弱的光亮演出。說來也真巧,待到金山朗誦《雷電頌》的時候,劇場外面忽然有了“天人感應”,一片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潘友新在觀看演出過程中緊握著郭沫若的手說:“可惜是在戰(zhàn)時,否則我一定想法子把你們?nèi)嗳笋R請到莫斯科去?!惫舾屑さ鼗卮鸬溃骸暗改銈冊缛沾蛲朔ㄎ魉箯姳I,讓我們的戲能夠有在友邦首都上演的幸?!薄?/p>
三、《屈原》之外的堅持
廣大人民和國際友人愈是歡迎這出戲,國民黨頑固派就愈加驚恐和憤恨。當時,陳立夫、潘公展、張道藩等人為《屈原》公演之事頗感頭痛。為此,他們舉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招待會”,邀請劇作者和演員出席。會上,潘公展氣勢洶洶地質(zhì)問:“什么叫爆炸?什么叫劃破黑暗?現(xiàn)在有人在造反,借演戲搞不正當活動!”與會的原山東省立劇院院長王泊生,則緊隨潘公展,對《屈原》進行百般詆毀,要求立即禁演。潘公展當然表示同意。話音剛落,不料郭沫若競率領演員們昂首闊步地退出會場,以不屑一駁的態(tài)度表示了嚴正的抗議。事后,郭沫若對友人說:“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文禁愈嚴,總是滅亡之期愈近,那是辯證的規(guī)律”。
《屈原》無法在重慶繼續(xù)演出了,中華劇藝社就應北碚民眾的邀請,奔赴那里去獻藝。郭沫若也欣然隨同前往。他將自家收藏的一只古銅色大瓷瓶抱去當?shù)谰?。臨行前,周恩來在天官府七號設宴祝賀《屈原》演出成功,與在座的每個人碰了杯。他說:“在連續(xù)不斷的反共高潮中,我們鉆了國民黨反動派一個空子,在戲劇舞臺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在這場特殊的戰(zhàn)斗中,郭沫若同志立了大功?!闭f完,他為郭沫若斟滿酒。大家都圍上來,搶著同郭沫若干杯。
《郭沫若傳》及田本相、楊景輝《郭沫若史劇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的劇本《屈原》曾先后在蘇聯(lián)(1951年)、日本(1952年)、波蘭(1957年)、匈牙利(1958年)、冰島(1958年)等國出版。其中,由楊憲益和戴乃迭翻譯、由我國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譯本《屈原》,在世界上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郭沫若的歷史劇也曾在一些國家上演過,如50年代初就在蘇聯(lián)莫斯科的葉爾米洛娃劇院上演過《屈原》。1952年,《屈原》在日本首次公演時,即由河原崎長十郎飾屈原;以后又在1962年、1972年和1979年三次在日本公演過。1981年河原崎長十郎率領劇團來我國,由土方與志任導演,演出《屈原》,受到中國觀眾的熱烈歡迎。
1968年,來訪的河原崎長十郎還在北京對郭沫若說:“我相信在現(xiàn)在的日本上演先生的《屈原》,將會受到廣大觀眾的極大歡迎,肯定會給日本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972年春,當河原崎長十郎在日本上演《屈原》的消息傳來后,郭沫若十分高興,特向河原崎長十郎捎信,對“長十郎先生孤軍奮戰(zhàn),不勝苦勞”表示慰問,“祝愿取得非凡的成功”。同時,郭沫若還贈詩一首,日:
滋蘭九畹成蕭艾,橘樹亭亭發(fā)浩歌。
長劍陸離天可倚,劈開玉宇創(chuàng)銀河。
《屈原》的蜚聲海外,除了郭沫若的匠心獨構(gòu)、愛心傾注外,也說明屈原作為世界文化名人的魅力是跨越國度的、永恒的。屈原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