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再別康橋》中意象的運用在繼承我國文學傳統(tǒng)的同時又有所變化,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統(tǒng)一的境界。而情感的變化軌跡一波三折,讀來讓人回腸蕩氣。
關鍵詞:意象 情感 情景交融 物我統(tǒng)一
徐志摩翩若驚鴻的一生和他那輕柔飄逸的詩歌創(chuàng)作、單純執(zhí)著的“赤子”般的人生理想始終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具魅力的關注點。徐志摩是新月詩派的代表之一。他遵奉聞一多先生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理論,并且身體力行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華美詩章?!对賱e康橋》是其代表作之一。這首詩文字清雅秀麗、音律和諧輕柔、余韻悠揚、結構均齊、心理描繪細膩溫存、意象富含張力,充分體現(xiàn)出了詩的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下面就這首詩意象的運用和情感的變化談談筆者的看法。
意象,是我國傳統(tǒng)詩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意象可以說是詩歌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意象是“意”與“象”的有機統(tǒng)一,是詩人主觀情思與客觀外物的融合。有情而無物,則情無所寄;有物而無情,則物自為物。只有以情觀照的物、灌注了情感的物才是分享了主體生命的審美所在?!对賱e康橋》在意象的運用上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古人云“自古多情傷離別”,江淹在《恨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蘇軾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可見“傷離別”是一個永恒的母題。詩人重游故地,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復雜的。既有對康橋的深深眷戀之情,又有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那么,詩人是怎樣表達這種情感的呢?他選取了幾個典型的意象。詩人選取的第一個意象是“河畔的金柳”。“柳”是在我國古代文學描寫離別情境的詩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在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詩句。以后的文人騷客沿襲了這一古老的意象內(nèi)涵,不斷地在詩文中運用這一意象。因為“柳”與“留”諧音,含有深深挽留、依依惜別之意。而且,我國古代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南朝樂府民歌有“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句,反映了那時折柳送別的情景。如唐代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詩句,宋代詞人柳永的《雨霖鈴》中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著名詞句。可以說“柳”這個意象蘊涵了語言符號之外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積淀。這類意象與集體無意識密切相關,近似于榮格的原始意象。榮格說“每一種原始意象都是關于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包含著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復了無數(shù)次的歡樂和悲哀的殘余,并且總的說來始終遵循著同樣的路線生成。他就像心理深層中一道道深深開鑿過的河床,生命之流在這條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條大江,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在漫無邊際而浮淺的溪流中向前流淌?!保ā墩摲治鲂睦韺W與詩歌的關系》)由原始意象衍生出來的藝術意象,其歷史意蘊無比豐厚,且隱藏在民族心理深處。在這里,徐志摩吸收了這個傳統(tǒng)意象的內(nèi)涵,又賦予它新的含義。詩人將“河畔的金柳”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物化為有生命的女子,而且流光溢彩、婀娜嬌羞、溫潤可人,洋溢著青春的魅力。詩人在“柳”前面加一“金”字,一方面繪出了在“夕陽”這一特定情境中的色彩,另一方面“金”色是暖色,使人心中油然升起一種暖暖的、甜甜的情絲。好像“河畔的金柳”這“夕陽中的新娘”知道久別的學子要回來,精心梳妝打扮,在靜靜地等候他的歸來?!跋﹃栔械男履铩钡挠白拥褂吃诓ü饫?,顯得更加嬌艷迷人。因此詩人觸景生情,在心中引起層層情感的漣漪?!安ü饫锏钠G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既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久別重逢的康橋無限的喜愛和眷戀,又在字里行間流淌著即將離去的惆悵??梢哉f是悲喜交集,心情十分復雜。
詩人選擇的第二個意象是“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坝陀偷摹睒O寫其綠的濃度,仿佛綠得要冒油。我們知道,綠色象征著青春、象征著生命的勃勃生機。而徐志摩是一個“自然崇拜”的詩人,他熱烈地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樣的執(zhí)拗源于他在劍橋留學期間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經(jīng)驗,是康橋下的水聲、近村的晚鐘聲陶醉了他,令他天性單純尚美的心靈淹沒在那片不期然的默契中。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對“青荇”的羨慕。因為“青荇”能在人文主義氣氛濃厚的康橋這座學府里自由自在地生長,而自己卻不能?!罢袚u”二字把“青荇”擬人化,仿佛“青荇”在向他招手致意。仿佛在說:“久別的學子,您回來了!”所以詩人目睹此景時在心里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毕M约河迫坏匾蕾嗽谀感驯Ю铮M情地享受母?!八扑崆椤卑銣嘏鹈鄣膿嵛俊_@是一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眷戀,一種詩人獨具的繾綣。以上兩個意象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回到母校時那種意亂情迷、如癡如醉的心態(tài)。十分傳神真切地寫出了詩人對母校的依戀和熱愛。
詩人選取的第三個意象是“榆樹下的清泉”。夕陽的金色透過榆樹的枝葉灑落在清泉上五彩斑斕,引出詩人奇特的想象:“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目睹此景,詩人的情思一下子拉回到他當年留學康橋時的情景,引起他甜蜜的回憶。這個意象的運用為詩人情感閘門的打開提供了一個契機。原先涓涓細流似的情感轉(zhuǎn)化為激流澎湃的情感。所以,他急不可待地去尋夢,去尋找他當年游學的蹤跡。即使天色已晚,他也毫不在乎。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很晚才回來。李清照有“興盡晚回舟”的詞句,是寫盡興游玩,直到很晚才回來。而詩人卻游興未盡,在歸途中“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星輝斑斕是熱烈的,詩人的情緒更是熱烈的。這一意象極寫詩人愉快的心情。情景交融,物我統(tǒng)一。但是一想到要和康橋再次離別,詩人的情緒便一落千丈,就此急轉(zhuǎn)直下,由揚而抑。詩人用“笙簫”、“夏蟲”、“康橋”等意象來抒發(fā)離別的情感。笙、簫是我國傳統(tǒng)的管樂器。笙,一般用于比較愉快的場合。如《詩·小雅·鹿鳴》中有“我有佳賓,鼓瑟吹笙”的詩句;《詩·小雅·古鐘》中有“鼓瑟鼓琴,笙磬同音”的詩句。而簫呢,發(fā)出的聲音嗚咽、悲切、凄涼。一般用于比較悲傷的場合。蘇軾在《次韻孔毅父》中有“洞簫入手聲且哀”的詩句。在《前赤壁賦》中有“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钡奈木洹6紝懥撕嵚暯o人一種哀傷、凄涼的感受。所以,我認為:“悄悄是別離的笙簫”中的“笙簫”不僅僅是離別的哀傷之意,而具有悲喜交集之意。喜者,詩人再一次回到康橋,康橋?qū)ψ约旱臒崃覛g迎,還有自己在此追憶了過去五彩斑斕的甜蜜的學子夢;悲者,自己就要再一次離別康橋,與母??禈虻脑俅蜗嗑凼菚簳r的,而離別則是長久的?!扒那氖莿e離的笙簫”寫出了詩人由“喜”到“悲”的動態(tài)過程?!扒那摹笔且环N無言的、“欲說還休”的狀態(tài)。用“笙簫”作比,用有聲比無聲,看似矛盾,實際上詩人用這獨特的比喻十分貼切地寫出了他當下的心境?!跋南x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采用移情的手法,仿佛“夏蟲”、“康橋”也懂得此時詩人的心境,為詩人而沉默。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顯然這是詩人在觀賞自然景物時,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外物身上,從而使外物人化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敝黧w之“情”與客體之“景”交相融會于一,這樣的詩才會使讀者“移情”,獲得美感?!对賱e康橋》正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詩。
最后一節(jié)詩和第一節(jié)詩前后呼應,而情感又富于變化。最后一節(jié)詩連用兩個“悄悄的”呼應第一節(jié)詩的三個“輕輕的”,仍舊落腳在“靜”字上。但“悄悄的”比“輕輕的”動作更加輕柔,更有靜夜的氣氛。再一次強調(diào)詩人不忍打擾康橋?qū)庫o的氛圍的心緒,把詩人依依惜別的情感推向極致。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痹谝酪啦簧嶂橹杏衷鎏砹藥追譃t灑和飄逸。既然過去的已成為回憶,那就讓它成為美好的回憶吧!關鍵是面對現(xiàn)實,面對未來,所以,詩人才說“不帶走一片云彩”。
縱觀整首詩,詩人的情感由重回康橋時的輕柔、纏綿,到對康橋的無限喜愛和深深眷戀,到追憶過去留學時“彩虹般的夢”的幸福的沉浸和興高采烈,再到回到現(xiàn)實時的悲喜交集,最后到“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钡臑t灑,一波三折,把詩人重回康橋的由喜到悲、由無奈到自我開脫的情感變化的軌跡生動逼真地抒寫了出來。讀來使人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這正是這首詩之所以傳唱不衰,產(chǎn)生長久藝術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吳秋煊 泰山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271021)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