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欣
摘要:目的為了更好的指導B生物制劑公司包裝車間開展貼簽工作。方法采用觀察法,對B生物制劑公司包裝車間為其生產(chǎn)的體外診斷試劑盒粘貼“檢定合格”簽的工作過程進行研究。結果和分析從目標、群體互動過程、激勵和凝聚力等角度,對貼簽工作的績效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關鍵詞:工作績效 影響因素
在體外診斷試劑外包裝盒上粘貼“檢定合格”簽,是生物制劑公司在產(chǎn)品出廠前的最后一道工序。這道工序工作量大,工作重復性高,參與工作人員多。本研究旨在于通過分析影響貼簽工作績效的因素,更好地指導企業(yè)有效的組織貼簽這一工作,使其高效、有序地進行。
1.研究對象和方法
時間:2005年8月22日下午
被觀察單位:北京市B生物制劑公司
觀察工作場所:體外診斷試劑包裝車間
組織活動:在體外診斷試劑包裝盒上粘貼“檢定合格”(以下簡稱“貼簽”)
該車間出勤工人24人(應出勤人員26人,2人病假,其中1人為工人組長)
工作量:試劑A 9536盒,試劑B3742盒,共計13278盒。每盒貼簽2枚,共需貼簽26556枚(試劑A19072枚,試劑B7484枚)。
2.結果
第一階段給9536盒試劑A貼簽,應貼19072枚。工作起始時間為14:30,參加貼簽的工人共18人,分成2組進行,沒有領導在場,政府監(jiān)督人員不在現(xiàn)場,截止到17:15,共損毀標簽10枚;17:15,試劑A貼簽結束。整個過程歷時165分鐘,損毀標簽10枚,實際用簽19072枚,工人平均工作效率為每人每分鐘貼簽6.4枚。
第二階段給3742盒同樣規(guī)格的試劑B貼簽,應貼7484枚。工作起始時間為17:20,參加貼簽的工人共26人,分4組進行,生產(chǎn)部經(jīng)理和工人一起貼簽,有監(jiān)督人員在場。當貼簽進行到17:30時,第四組工作臺面因人為搬動倒塌,該組6名成員想方設法恢復工作臺面、重新組織貼簽工作,耗時3-4分鐘。17:30是公司下班時間,17:34時又有5名工人來幫忙貼簽,貼簽人數(shù)達到31人,分5組進行。截止到17:50,試劑B貼簽結束,整個過程歷時30分鐘,共損毀標簽11枚,實際用簽7495枚,平均工作效率為8.8枚/人.分鐘。
3.績效影響因素分析
經(jīng)過一個下午的努力,工人們完成了工作任務。但對比之后我發(fā)現(xiàn),工人們完成試劑B的工作效率和完成試劑A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人們都是許多年的熟練工人,不存在通過給試劑A貼簽來提高熟練能力的因素。那么是什么原因提高了工人們的工作效率呢?
3、1從目標的角度進行分析
根據(jù)目標設置理論,具體的、困難的目標比籠統(tǒng)的目標效果要好。工人們在進入兩個階段時的工作目標是不一樣的。14:30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工作目標對于工人來說不是要在多長時間內(nèi)貼完9536盒試劑A的標簽,而是“今天下午我們一共要貼完13728盒標簽”。至于這13728盒標簽需要貼多長時間,在工人心中是一個模糊數(shù)字。17:20開始第二階段的工作,因為工人們知道17:30下班,所以此時工人心中的目標是要盡早下班,于是17:30就成為他們完成工作任務的具體時限。目標的具體性本身就是一種內(nèi)部激勵因素,所以17:30完成工作這個具體的目標提高了工人們的績效。
3、2從群體互動過程進行分析
社會促進效應是群體互動過程的一個方面。它是指,在別人面前,績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種傾向。社會促進效應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對于某項任務非常熟悉,別人在場時他可能會做得更好。因為在有他人出現(xiàn)的社會情境中,人們會有意無意地感到有社會比較引發(fā)的競爭壓力,從而使人們行為的內(nèi)在動力增加。同時,別人在行為背景中存在,會直接激發(fā)人們的被評價意識,使行為情境轉化為具有外加激勵作用的評價情境。被評價意識的被激發(fā),會直接提高人們的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diào)整的水平,使行為過程實質上成為一個由高度自我意識支配的自我表現(xiàn)過程。按照自我價值定向理論原理,高度的自我意識被激發(fā)后,人們的行為會遵循自我價值支持和保護原則。即行為朝著有利于自我價值確立的方向傾斜,去尋求新的自我價值支持,或在自我價值遭遇威脅時進行自我保護。在被評價情境下,人們期望得到積極評價的動機被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激發(fā),從而導致行為效率的明顯增加。在第一階段的工作中,沒有“他人”在場,而在第二階段的工作中,生產(chǎn)部經(jīng)理、監(jiān)督人員一直在場,并且后來又新增加了5名來幫忙的工人,這些都構成了工人們工作情境中的“他人”。所以對于這些從事簡單的、常規(guī)的貼簽任務的工人來說,生產(chǎn)部經(jīng)理、監(jiān)督人員及新加入的工人的在場成為了促使他們更好的完成貼簽工作的一個積極因素。
3、3從激勵的角度進行分析
我們通常把激勵定義為通過高水平的努力時間組織目標的意愿,這種努力以能夠滿足個體的某些需要為條件。我們把兩個貼簽工作階段中參加貼簽工作的人員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第二階段除了參加貼簽的人數(shù)比第一階段多之外,不同于第一階段的還有一點,就是生產(chǎn)部經(jīng)理也和工人們一起從事這一簡單、重復的貼簽工作。在中國文化中是非常強調(diào)等級的,在群體結構中,地位也是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生產(chǎn)部經(jīng)理打破與工人之間的等級界限,與工人一起貼簽這一行為讓工人們產(chǎn)生一種公平感,使工人們被尊重可的需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需要的滿足是態(tài)度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態(tài)度具有情緒體驗的成分。人們對于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或是能夠幫助自己實現(xiàn)目的的對象,傾向于有積極的情緒體驗,產(chǎn)生肯定的態(tài)度。因為工人們通過和生產(chǎn)部經(jīng)理一起貼簽,使自己被認可、尊重,因此對貼簽工作產(chǎn)生了積極的情緒體驗,產(chǎn)生了肯定的態(tài)度。態(tài)度具有激勵作用,人們對于一個事物的態(tài)度越積極,越強烈,態(tài)度自身涉及的問題越重要,人們對有關事物采取行動的內(nèi)驅力也越大。所以工人們隊更加努力地完成貼簽任務的內(nèi)驅力增加,使得工作效率提高。
3、4從凝聚力的角度分析
凝聚力是指群體成員之間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體中的程度。在第二階段的工作開始10分鐘后,第四小組的工作臺因人為搬動而倒塌,于是全組6名工人停下貼簽工作轉而投入到積極恢復工作臺的工作中。一組貼簽工作的中斷原本因成為降低整個階段工作效率的因素,而從最后的結果我們卻發(fā)現(xiàn),第二階段的工作效率非但沒有降低,反而還提高了。那么工作臺倒臺這一小小的意外在提高第二階段工作效率方面究竟起到了怎樣的積極作用呢?從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我們可以知道,如果群體受到外部威脅,群體的凝聚力通常會增強。工作臺的倒塌無疑是一個對工作效率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外部威脅,于是6名工人齊心協(xié)力,采取架桌子、承椅子、墊箱子等措施來積極補救、恢復“生產(chǎn)”,通過這一積極合作,使他們很快克服了工作臺倒塌這一外來威脅,順利地實現(xiàn)了“盡快恢復工作”這一群體目標及群體成員作為成功群體一分子的感覺,提高了對這個小組的忠誠感,也提高了小組凝聚力。因為群體凝聚力與群體生產(chǎn)率的關系取決于群體的績效范圍,即群體績效范圍高,那么凝聚力高的群體生產(chǎn)率高。所以,在多貼簽、快貼簽這樣的高級小范圍下,第四組的高凝聚力產(chǎn)生了高工作效率,對整個群體第二階段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
3、5本案例中,還可以改進以提高工作績效的方面
1、如果工人們的薪酬不是固定的,而是以完成貼簽工作的效率來計,工人們的工作效率還會提高。
2、在貼簽工作一開始就明確出來完成第一階段貼簽工作的時限,工作績效還可會提高。
3、因為當日該車間工人組長病假缺勤,使得第一階段的工作缺少有效的組織者,如果在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就指派一名威信高的工人做臨時組長,也會對提高工作績效產(chǎn)生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金盛華,張杰主編.當代社會心理學導論.第1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斯蒂芬 P. 羅賓斯等著,李原, 孫健敏譯.組織行為學.第7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