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益
一
古時候,文章都不長。《老子》五千言,寫了一生??鬃咏塘艘惠呑訒?,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記下來的筆記——后來叫作《論語》——也不過一萬數(shù)千字。
二
何以其初都短,其后越來越長?值得研究。據(jù)我猜測,大致有技術(shù)上的困難和表達上的需要。
古時沒有紙筆,老子著書,孔門記言,都得一個字一個字用刀刻在簡上,費時費力。一片一片刻了字的竹簡木簡用皮繩串起來,就成了書,即所謂簡冊。若是動輒十萬言、數(shù)十萬言,刻起來非常費勁。為作者計,或為記錄者計,自然越短越好。所以古人寫文章能簡省的盡量簡省,“辭達而已”。當然,言太簡,意太賅,也會給閱讀與理解帶來很多困難,但技術(shù)條件如此,也就只好將就些了。后世技術(shù)條件改善,于是注家蜂起,理解不同,歧義迭出,你有心得,我有體會,弄得人頭昏腦脹。這固然有太簡帶來的麻煩,但多半是后來好為人師者強作解人的結(jié)果。
三
待到有了紙筆的發(fā)明,書寫不再那樣困難。為了不致“意不稱物,文不逮意”,也為了使文字的表達更有藝術(shù)性,更能打動人,于是緣情綺靡、體物瀏亮、纏綿凄愴、窮形盡相,文字也就越來越長。
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省去了抄錄的工夫,長篇巨制漸漸乘時而起,但漢字的不便于打字,終究令中國的作者畏于“爬格子”的艱難,所以直到上世紀80年代,十萬字的小說便稱長篇,百萬字以上的著述終屬寥寥。這其實未始不是好事,讓讀者省卻了許多看廢話的工夫。
四
及至進入了“電腦時代”,寫作已不再艱難,一天數(shù)千字乃至數(shù)萬字的寫作速度,并不需要有什么倚馬之才。書寫技術(shù)的便捷,使善于利用者很容易就弄個“著作等身”。所以,看到一些介紹中有什么著述幾百萬字之類的廣告,無須驚為天人。長,不代表著作的質(zhì)量;多,也不表明學識的淵博。遺憾的是,數(shù)量崇拜不僅在一般讀者,就是許多以做學問為職業(yè)的地方,也以產(chǎn)出的速度和數(shù)量定高下——學問云乎哉!
五
現(xiàn)在寫書已被稱為“碼字兒”,把字兒一個一個碼上去,倒也形象。“碼字兒”若“進步”到了用“預制件”組裝,速度就會飛速增長。這些“預制件”可以來自自己,也可以來自他人。來自自己的叫“復制”,來自他人的叫“抄襲”。復制自己雖使文字不必要地拉長,總還算“版權(quán)所有”;抄襲他人若不注明出處,便有剽竊之嫌,有傷令德。此類事已多有揭發(fā),但有趣的是很少見到抄襲者的公開道歉,也不曾見到對剽竊著作的封殺——管事者對某些書毫不寬假,對另一些書卻網(wǎng)開一面。這種嚴厲與寬容并存,消解著學術(shù)界的原創(chuàng)精神。
六
不知是不是為了表現(xiàn)思想上的“保持一致”,在社會科學的某些領(lǐng)域,把“復制”當作研究的習氣頗盛。一些洋洋大作,只是在重復或拼裝有關(guān)文件或講話。原典既在,何必再弄這些二手、三手的貨色?但電腦時代,這類拼裝甚為便利,鼠標一點,嫁接完成,再用公款包銷下去,名利雙收。所以一些部門和一些人樂此不疲,全不問是否在虛耗錢財,制造文字垃圾。
七
一些有意思的現(xiàn)象值得關(guān)注。
譬如,講到指導思想,上個世紀初,我們說“馬克思主義”;二三十年代,說“馬克思列寧主義”;40~70年代,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80年代以后又繼續(xù)添加。單單說在什么思想指導下,就要用去不少字。
誠然,在歷史的長河里,人類的認識總是逐步深化的,后一代總要加入新的思想成果。中國的儒學在兩千余年間一直是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其間不斷有所豐富,但儒學還是儒學,若非論述思想的發(fā)展歷程,是并不需要從孔、孟、荀、董直到韓愈、朱熹把根腳從頭數(shù)的。
但今天不同。由于在一些重要文件中這樣的說法一再出現(xiàn),于是給人一種一個都不能少的印象,好像誰要是少寫了一個,便別有什么用心似的。這就像縣里一個部門作工作總結(jié)時,一定要歷數(shù)從中央到省委到市委到縣委的“英明領(lǐng)導”、“高瞻遠矚”、“親切關(guān)懷”、“具體指導”一樣,生怕少講了一個會得罪人。
八
另一種寫作方式也值得注意。某些官員或非官員,似乎刻意追求一種流行的風格,不重內(nèi)容而重氣勢,不屑平實而求華麗,幾乎到處可以看到排比的句、段,不用人人皆懂的話語而偏好看似深奧的術(shù)語。結(jié)果,用繁復之辭掩空洞之意,以艱深之語飾淺陋之思。
九
這類文風,事關(guān)政風、學風。工作不求實效而重形式,說話不求解決問題而求討人喜歡。要改變,須上面帶頭,而且口說無憑,必得下個疾言厲色的文件,才能叫上上下下稍稍有點震動——冰凍三尺??!
(作者系新華通訊社高級編輯、瞭望周刊社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