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文
專題式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實際教學中為了突出強調教學內容的基本點、關鍵點、重點、難點、疑點而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就語文教學而言,從根本上講,就是教師指導學生有計劃地主動地去研討語文的基本內容,獲取知識,鞏固知識,訓練技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質。我校學生語文基礎不牢,視野十分狹窄;不懂讀書、不會寫作的人數較多;語文課時少,而學生課業(yè)負擔重。為求使自己的學生學的輕松、學的快樂、學的質量高。我于2007年開始了初中階段專題式語文教學的實踐嘗試,效果不錯,現(xiàn)以“初中現(xiàn)代文教學”為例談談我的做法,請各位專家及同行多多賜教。
一、確立學習專題
(一)了解初中階段課本的特點
現(xiàn)今的初中語文教材,是“人文話題”結構,以一個人文母題為教材組元主題,圍繞這一主題選用文本,設計教材要素,排列組合選文。這種“人文話題”結構完全把語文學習的目標和內容集中指向了人文話題。而根據初中現(xiàn)代文選文的特點,從文章體裁的角度,我們則看到記敘文、敘事散文、抒情散文、童話、戲劇、說明文、議論文等一些具體的類別和形式??蛇@些體裁過于分散在各個單元,有的更是跨越了年級。況且,語文課本獨有閱讀教材,沒有系統(tǒng)的作文教材,雖說新編課本中有了“寫作與口語交際”,但很明顯地處于附庸地位。這樣一來就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困擾,更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二)確定初中階段學習的專題
陶行知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和創(chuàng)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苯涍^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思考之后,我決定以高中專題教學的思路為基礎,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初中就對學生進行有序的專題式教學。
根據兒童的認知心理發(fā)展,小學開始階段由口語交際帶動讀寫,后期由口語交際過渡到讀寫,初中則可由讀寫帶動聽說。因此,我將初中現(xiàn)代文教學的訓練重點定為“以寫來帶讀,以讀來促寫。”又根據學生的特點:小學三四年級,剛有簡單的作文練習;五六年級,才有初步成篇的作文;初中一年級,已經具備了獨立閱讀的能力。讀的范圍擴大了,對讀物的內容的領會也比以前深刻了。從知識的積累和模仿、想象、表達能力的提高來看,是開始練習寫比較復雜的作文的時候了。但剛開始,還未形成這種能力,這就要教師認真引導,使學生從以讀為主逐步過渡到讀寫結合方面來,逐步養(yǎng)成在老師指導下獨立閱讀、獨立作文的能力。中學的寫作訓練主要以記敘、說明、議論為主。遵循這一原則,我將初中現(xiàn)代文教學設為三個大專題,這三個大專題按其難度大小是先記敘文,再說明文,后議論文。它們分以下三個階段來完成:七年級為記敘文專題;八年級為說明文專題;九年級為議論文專題。
(三)擬定教學訓練的小專題
我們常說“文雖無法,文亦有法”。語言有語法,文章有章法。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只有象查德智先生所說的那樣——先“死”學,后“活”練。先“死”是指學生寫作中首先要學會寫規(guī)范性文章。而先學會“死”的關鍵是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依據這一原則,我將三大專題下又分設出若干重點小專題:一、記敘文(包括小說、散文):記敘要素、記敘順序、記敘結構、記敘的表達方式(敘述方式)、記敘的線索、記敘的詳略、人物描寫方法、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如何寫景、小說的情節(jié)、表現(xiàn)手法、詞語的含義、句子的含義、修辭手法等等。二、說明文:說明的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說明的結構、說明的語言等等。三、議論文: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論證方法、議論文的結構、議論文的語言等等。
二、打開寫作通道
現(xiàn)階段的初中語文教材,其入選的現(xiàn)代文都是精選入冊,原本就是學生寫作的樣本范例,這就為在講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運用范文向學生提供寫作材料,幫助學生積累寫作資料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為此,在教材安排上,我打破原教學單元的內容安排,根據專題的需要開放性地編排教學內容,將六冊語文書中的記敘文(散文、小說)結合在一起,挑選出最具寫作代表性的文章進行七年級的教學,然后依此類推。典型性的說明文結合在一起,形成八年級的教材,而典型性的議論文結合在一起,構成九年級的教材。整個專題的教學編排體現(xiàn)了主體發(fā)展性語文教學在課程安排、教學方式上的開放性和拓展性。
三、構思教學方法
現(xiàn)代文這個專題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而在教學中,我采用“寫——讀——導——寫——評——移”六個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模式。整個過程以寫為主導,以讀為輔助,寫在讀的基礎上展開,讀又在寫的過程中得到強化與深入。對一篇課文閱讀教學的完成,其實也是對一篇文章寫作教學的完成,反過來,一種寫作教學形式的完成,也是一種閱讀教學形式的完成。讀和寫完全結合在一起,在訓練寫的同時也訓練讀,在訓練讀的時候也指導學生的寫。在運用這個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我還將一次多篇教學法(在一課時內讀、教兩篇以上的文章)、比較法等教學方法融入其中。這樣,即突出了“寫”的重要性,又做到了文道結合,同時還使學生的聽與說得到了訓練,更加節(jié)省了課時。
四、設計教學過程
(一)確立專題。確定出每堂課的小專題。
(二)整合教材。將按專題組合的典型文章印發(fā)給學生,學生自由進行課外閱讀。
(三)自由寫作。根據訓練目標寫一篇相應的文章,然后按小組互相評定習作,并將在寫作中所遇的困惑或作文中的不足點記錄下來。
(四)自主閱讀。帶著寫作困惑或習作中的不足點,學生自主閱讀體現(xiàn)專題性的典型文章或片段,在比較中尋找解惑之法。
(五)合作探究。利用課堂教學組織全體同學以恰當的形式研討選文,落實教學的重點。作為教師則指導研究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思維策略。通過師生合作,解除寫作困惑或不足點,并得出科學的評價和總結。與此同時,透過專題找到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切合點,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能學到應有的方法,又能獲得思想與心理的雙成熟。
(六)走向實踐。為了突出研討的重難點,由教師選編或設計出科學的練習或活動,讓學生通過解答或具體活動來達到復習、鞏固,運用實踐以形成實際的能力。
(七)修改習作。通過教師寫作方法的指導和學生自我的感知后,學生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修改自己的作文。
(八)交流評價。學生相互間交流或老師進行評講。
(九)拓展遷移。
這個過程只體現(xiàn)單個知識點專題的訓練,而整個大專題的循環(huán)則在每個學期末的復習中體現(xiàn)。
五、開展專題研討(以“人物描寫技巧”的研討為例)
(一)通過導語引出對人物的描寫。要將一個人物寫活就必須注意運用恰當的人物描寫的方法和技巧。提示在分析人物描寫的技巧時,應當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和心理活動等方面去感受、分析、比較、鑒別。
(二)引導同學們仔細閱讀所選課文中有關描寫人物的片斷,通過比較來研討描寫人物的技巧。
1、閱讀材料:《孔乙己》,《背影》,《故鄉(xiāng)》,《最后一課》,《羚羊木雕》段。
2、引導學生從描寫人物的方法方面去討論各篇文章中人物描寫的特點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得出理論性的結論及解題方法和答題方法。在研討的同時,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照自己的作品,得出理論性的寫作結論。
六、運用方法實踐(以“寫人的作文”為例)
(一)修改課前習作
強調修改自己的習作時,一定要對照所學的人物描寫技巧,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修改。
(二)再寫前的指導
1、要恰當地運用各種人物描寫的方法。
2、描寫要使人物形神兼?zhèn)?,個性鮮明,給讀者具體明晰真切的感受,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3、描寫一定要為刻畫人物性格和表現(xiàn)作品主題思想服務。
(三)命題設計
(1)我的同桌
(2)我的老師
七、評定實踐成績
(一)選出好、中、差有代表性的文章通過朗讀或印發(fā),讓學生比較評析;
(二)注意個別當面批改,其他則由同學互相交換修改;
(三)老師評講時,要多肯定其優(yōu)點,委婉地指出不足。
八、遷移拓展思維
(一)開展多種活動,加深對方法的掌握。如:“課外小練筆”、“課前三分鐘口頭人物描述”等
(二)走向“名著”,閱讀“名著”,把握方法,深入體會。
通過一年的教學摸索,我發(fā)現(xiàn)所帶班級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四不像的作文現(xiàn)象已不復存在。與此同時,大部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較以前有了提高。這充分證明了,專題式教學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
初中階段依照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發(fā)展,遵循“科學性、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原則,進行專題式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參與,是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初中教學以“體裁”為藍本,以“寫作”訓練為重點,讀寫結合,更有利于初中與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
莫文,教師,現(xiàn)居廣東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