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成
窮是相對的,富是相對的。這是社會上第一等的知識,第一流的學問。
窮人有絕對窮人和相對窮人之分。絕對窮人在世界上絕跡,若是暫定為百年,而相對窮人的消失則可能是千年、萬年,甚至萬年不止。故而仍需要有人寫出有關此種學問的書,即《窮學》。
相反,世界上只有相對富人而無絕對富人,任何頂尖級的富人都會因時因事而異,可變性很大的。更何況“富有”是個很廣義的概念,一個人在某方面是富有的而在其他方面卻未必富有,典型的例子就是健康和壽命都是難測的。一個豪富之人不僅健康,而且能在壽命的長度上爭到世界第一,這樣的人是沒有的。因此也需要有人寫出與富有相關的書,即《富學》。
什么是絕對的窮人?答案是:窮到連改善自己命運的任何能力和希望都沒有的人。這樣的人千百年來曾經(jīng)很多,特別是在等級統(tǒng)治、階級壓迫的社會中比比皆是。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次又一次的造反、起義、革命,一時間某些絕對窮人喘了喘氣兒,或翻了身,有的還由窮人躍升為富人,但依然沒有使絕對窮人的群體歸于絕跡,徹底改變這種現(xiàn)狀仍需時日。
今天是中國幾千年來最美好的時代,絕對窮人雖然沒有近于零,但畢竟少之又少,至少是日少,而更多的是相對窮人。
什么是相對窮人?這里頭有三個判斷標準:一,他和富人相比是窮人;二,他和那些比他稍有優(yōu)越感的人相比仍顯得窮;三,即使他衣食無憂,甚至已經(jīng)有了富有的意味,但和另外的大富大貴之人相比,仍顯得窮賤。這樣的相對窮人,一千年以后會有,一萬年以后也會有。否則,那就不叫社會!
富人也如此。富人只是處在相對富有的狀態(tài)中,而不會達到絕對富有,這樣的現(xiàn)象一千年后如此,一萬年后也如此。
窮是相對的,富是相對的。如何認識這個相對?如何對待這個相對?如何處理這個相對?這才是社會上第一等的知識,第一流的學問。我們說的建立和諧社會,和諧的重要系數(shù)之一就是相對窮人與相對富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他們內(nèi)部的和諧。
真正的和諧,不是指“死和諧”而是指“活和諧”,不是老秩序的加固而是新秩序的創(chuàng)建。也就是說,使窮和富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中。若是窮和富都帶有極強的因襲性,窮人的子孫永遠窮,富人的子孫永遠富,這才是社會的致命性悲哀。
變動是和諧的第一生命!比這更重要的認識是:變動有惡性變動與良性變動之分,我們尊重的變動只能是良性變動而不能是惡性變動。
什么是惡性變動?以窮人而論,惡性變動的標志至少有三:一,具有無前提、無理性而又情緒化十足的仇富心理,幻想重復古代式的“殺富濟貧”;二,不去做正當?shù)闹赂恢e,而只是去做一朝發(fā)財?shù)幕脡?;三,將非法行為、丑惡手段當成暴富途徑。對這樣的人,應當寫出一本《窮學》讓他讀讀,讓他懂得貧窮本身沒有任何道德屬性,沒有任何美感。而窮人的道德、美感,只在于用正當?shù)氖侄斡筛F變富。一個人可以一時窮,如何不淪為一世窮、世世窮?根本的根本在于將自己的行為恪守在“正當”的基礎上,使之在命運上發(fā)生良性變動。
《富學》主要講的,也是如何區(qū)分惡性變動與良性變動。惡性變動的意思無非是:致富的手段本身就有不仁之意,如權錢交易、非法斂財、野蠻經(jīng)營之類。富了之后尤其不仁,越發(fā)以無忌侵奪、肆意霸占、奢侈享樂為慣性。而良性變動則不然,富而必仁,富而尤仁!最后呢,仁而更富。
無論窮與富,也都有個愚窮、愚富的問題。愚窮的標志之一是蒙昧無知且又將主觀上的弱智推諉給種種客觀原因。愚富的標志之一是暴發(fā)戶心態(tài)十足,追求和陶醉于短期行為,或追求及早發(fā)財、及早享樂、及早依勢逞威。其實,這與及早完蛋又離得最近。
無論是《窮學》還是《富學》,都應當以“仁學”墊底,唯此才能和諧,才能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