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維
濟南依山傍水,濟南人又以食面為主,所以濟南人吃飯自然少不了要有喝的,粥便是其中一種。濟南的粥如龍山小米粥、明湖荷葉粥都是上品,而粥中之首當(dāng)數(shù)“甜沫”。“甜沫”是濟南最具特色的大眾粥類食品,老濟南人又稱之為“五香甜沫”。
據(jù)傳,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jīng)濟南,也喝上了“甜沫”這一口。一次紀(jì)曉嵐陪著乾隆皇帝,早起欣賞完大明湖千佛山的湖光山色后,進了一家早點鋪。看到早點,乾隆皇帝心生一計,想難難狂傲不羈的“紀(jì)大煙袋”,便出了一個上聯(lián):“咬口黑豆窩窩,就盤八寶醬菜,可謂崗賽”(濟南方言‘崗賽意為‘特別好),“紀(jì)大煙袋”也不含糊,眨眨眼,吟道:“吃塊白面饃饃,喝碗五香甜沫,不算疵毛” (‘疵毛 濟南方言‘差的意思)。
外地人十有八九不知甜沫是何物,望文生義,必由“甜”猜想其為甜食,其實不然,它是一種以小米面為料熬煮出的咸粥。關(guān)于這“甜沫”的來歷,民間常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明末清初,戰(zhàn)亂連年,民不聊生,濟南有一家粥鋪,店主姓田,生就一副菩薩心腸,經(jīng)常舍粥救助災(zāi)民??墒侵嗌偃硕?,于是便常常在粥內(nèi)加些菜葉及咸辣調(diào)料。災(zāi)民見煮粥的大鍋內(nèi)泛著白沫,便根據(jù)店主之姓,稱之為“田沫”。當(dāng)時有一位落難書生,饑腸轆轆,食粥覺甜美無比,誤以“田沫”為“甜沫”。后來書生發(fā)跡,重喝“甜沫”,無絲毫甜意,恍然大悟?qū)崬椤疤锬?,而非“甜沫”,于是題寫“甜沫”匾額,并吟詩一首:“錯把田沫作沫甜,只因當(dāng)初歷顛連。閱盡人世滄桑味,苦辣之后總是甜。”
關(guān)于甜沫的另一種起源是說,甜沫最早并不叫“甜沫”,而叫“添么”。在濟南話里,“添么”也就是往粥里添多樣?xùn)|西的意思,“添么”由此就傳開了,后來人們根據(jù)諧音雅化成了“甜沫”。無論是哪種說法,“甜沫”都算是最“名不副實”的美味了。甜沫不甜,卻是咸辣口味,取了個“掛羊頭賣狗肉”的名兒,但人們卻祖祖輩輩毫無異議,將錯就錯,津津樂道,這也是其特色之處。
“甜沫”雖為濟南的早餐小吃,是上不了大席面的“地攤貨”,但做起來卻也大有講究。做的時候要“倒熗鍋”,先煮粉條、花生、豇豆;再加豆腐皮、菠菜;放鹽、五香面、胡椒面調(diào)味;水沸后加入小米面糊,邊加邊攪;最后將事先用蔥、姜、大料熗鍋的油倒入粥中,出鍋即成。其中最關(guān)鍵的就是加水,因為是咸粥,水必須一次加足,切忌水多加糊,糊稠加水,否則甜沫就了,而這其中的分量多少全憑老師傅手上的把握,是一鍋鍋甜沫熬出來的經(jīng)驗。做好的甜沫,色澤淡黃,嫩綠的菠菜、透明的粉條、白色的豆腐皮、看上去是色彩豐富,聞起來五香濃郁,嘗一口不黏不稀不滑,咸味淺淺的,菜味香香的,還有姜的辛辣味,似乎還真有些甜的感覺。甜沫因其選料不同,稀了或稠了,熬的火候不同,甚至咸淡的差異,都會給人帶來不同口感。所以盡管濟南做甜沫的很多,口味卻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
甜沫的盛放很有講究,早先都是裝在大肚子的瓦缸中,放在木制的小推車上,天冷的時候還要在缸外面套上棉罩保溫,頂上用包著棉墊子的木蓋,用長把木勺盛甜沫,據(jù)說這樣做也是為了讓甜沫保持香醇的味道,不湯。
甜沫的喝法也是有講究的,用餐具那是外行人所為。老濟南人一般都是端著碗,順著邊兒,轉(zhuǎn)著圈兒,無論是粥湯還是其中的花生、小豆或是粉條、豆腐皮,連吸帶喝,一干二凈底兒朝天!如配上兩撇棒槌油條或一個油餅,一大早美滋滋的一碗甜沫下肚,真是舒坦到底了。尤其是到了冬天,喝上一碗熱騰騰、香噴噴、辣乎乎的甜沫,從里到外都感到暖烘烘的。
每天早上,在濟南的街頭巷尾都能找到甜沫的影子,一般都是裝在一口粗瓷大缸或長嘴特制大鋁壺中,外面裹著一層棉胎,普通的長方形木頭桌子,幾個小凳或馬扎,桌上放一摞白瓷大碗,塑料杯里插著木筷和小勺。攤主往往頭上戴一頂白色衛(wèi)生帽,兩只胳膊上還要套著白色套袖。那甜沫的香味,老遠你就能聞得到。
現(xiàn)在,濟南的銀座、大潤發(fā)等大型超市里有已商品化了的甜沫禮盒,價錢才幾十元,出差旅游來濟南時捎上一盒回去,稍事加工,即可讓親朋好友也一飽口福了。當(dāng)然,要品嘗正宗的甜沫還是來濟南最好了,不過千萬別忘了,可不要過上午九點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