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榮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惫P者在促進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方面有以下3點體會。
與生活聯(lián)系
一般說來,新出現(xiàn)的概念比較抽象,或者與舊知識之間跨度較大,或者與學生已學內容沒有多大聯(lián)系,學生往往不容易順利掌握。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搜集、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或他們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等生動、鮮活的素材,精心設計相關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數(shù)學與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學生就容易覺得數(shù)學是具體形象、親切可感的,產生學習的興趣、探索的欲望。
在教學“噸的認識”時,筆者先讓學生估計教師的體重,引出重量單位“千克”,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出示鯉魚圖片,學生估計后,出示它的體重是1千克。然后,依次出示恐龍和鯨魚的圖片以及它們的體重,學生對“噸”的感知就比較清楚了。繼續(xù)出示教材中的輪船、火車、集裝箱、汽車圖片等,讓學生想象這些物品的重量。最后,讓兩位學生一組,合作搬動25千克的大米,獲得真切的體驗,并提問多少袋大米是1 000千克。至此,學生對“噸”的認識具體而深刻。
與動手聯(lián)結
陶行知先生認為:“中國對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則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彼鞔_指出:“我們希望護育員或先生跟愛迪生的母親學,讓小孩子有動手的機會。”教學實踐證明,動手實踐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數(shù)學教學應盡可能地與“動手”聯(lián)結起來,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探究,激發(fā)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圓周長的計算時,在學生理解“圓周長”的含義之后,筆者拿起一張學生都備有的圓形硬紙片兒,問:“怎樣才能夠知道這個圓的周長呢?”學生眼睛盯著自己桌上的圓形硬紙片兒,有的動手用一條細小的帶子圍著圓周繞上一圈兒,再拉直帶子,量出帶子的長度。有的先在硬紙片兒圓周上的一處點上一個點兒,從這個點兒開始,將硬紙片兒“站”在紙面上,沿著一條直線滾上一圈兒,再量出硬紙片兒的圓周在直線上滾過的長度。之后,筆者出示了3種情況,讓學生說說該如何得到圓的周長:一張紙上有一個圓,一只足球,一個巨大圓形水池。學生們忙乎了好長時間,發(fā)現(xiàn)“繞繩”“滾動”等方法不能解決問題了,迫切希望找到一種最為恰當?shù)姆椒ā9P者乘勢出示課題,帶領學生進行相關實驗,從而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與活動聯(lián)合
學生是最愛活動的。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眼睛觀察,大腦思考,而且可以動手做做,動嘴問問,動耳聽聽,多種感官有時間、有機會得到協(xié)調的、自由的、本能的運動,不至于有些感官受到束縛、抑制甚至是禁錮。滿足學生喜歡活動的愿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shù)學,學生容易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思維容易激活,潛能容易發(fā)掘。一句話,數(shù)學教學與活動聯(lián)合,容易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相遇問題”時,筆者在課前問道:“這節(jié)課,先到課外活動一下,愿意嗎?”學生無不興致勃勃,教室里沸騰起來。筆者帶著學生來到室外,讓他們分組走一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切身體驗到運動的方向、地點、時間、結果等四要素。接著,筆者讓他們回到指定目的地——教室,通過排隊、出發(fā)、途中、到達過程中的看看、算算等,進一步體驗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學生們在走走、看看、想想、算算等最為平常不過的活動,將課本上本來比較抽象的內容,化作了生動有趣的體驗,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綜上所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數(shù)學教學能夠做到與生活聯(lián)系、與動手聯(lián)結、與活動聯(lián)合,就容易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