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 瓊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論年齡多大,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永遠是孩子。爸媽年齡大了,身體還硬朗。住在干休所,沒事就種菜、喂雞什么的,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兒的。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就約我們去他們那里吃他們喂的雞,種的菜;和爸媽圍坐在餐桌旁,聽他們絮絮叨叨地說著怎么種菜:每天早早地起了床,澆水、澆糞,一樣都不能少,自己吃不完的菜,就摘了送鄰居,別人又送了他們什么什么,那是他們想種但又沒地兒種的菜。媽媽忙著問我們吃小白菜還是青菜,爸爸忙著告訴你他親手種的菜,如何如何無污染、口感如何如何好。話還沒有說完,媽媽把煮好的菜端上桌,我們兄妹幾個不約而同地去夾菜,同時又呵呵地笑著,媽連問幾聲“好吃嗎?”,顧不及搭話的我們只有點頭算是回答。
平時雖說工作忙碌,從來沒休過工齡假、干休假,時下還流行什么帶薪假,很是懷念以前當老師的時候,長長的寒暑假讓你直盼望快點開學才好。好在現(xiàn)在周末是兩天,不時還遇上黃金周,還小黃金周、大黃金周呢。等不到放假時,幾日游、國內國外游的促銷廣告就鋪天蓋地,好像你不出去玩就跟傻子一樣,或者就是一個time our(淘汰出局)的人。一上班同事問你的第一句話就是去哪玩了,怎么沒出去玩啊,或者是別人去了某地玩了,如何如何地好玩又花了多少錢等等。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放假了,放松放松緊張的心情,調整調整生活的狀態(tài),特別是給心靈一個自由空間,休憩、療傷等等,不啻是對自己的犒賞,享受生活的美好。旅行是一種心靈的放逐,也是人生的體驗方式,如果約上三五好友,輕吟淺酌,傾訴生活的苦和奮斗的甜,一起攜手走過風雨歷程,這樣的生活,即使沒修成正果,一份同甘共苦的相依相伴也讓人流連。如果是“出門看廟,上車睡覺”式的人擠人、人看人的走馬觀花,還是省省的好。
旅行重要的不是去什么地方,而是和什么人一起。不論是在什么地方,在于欣賞風景的心情。這道理有點“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味道,過程遠比結果重要。
因為怕擠怕吵,所以我選擇留守。我會給父母一個電話,告訴他們我放假了,他們會問來不來,我說嬰的。買了老人愛吃的水果,慢悠悠地走著去,媽早已等在門口了,問些不沾邊的話,隨口應著進了門。想幫幫她的忙吧,她只是讓你切蔥做個蘸水,別的她早就弄好了。老爸從菜地回來了,換了衣服洗了手,坐在他的“太師椅”上,倒上一小杯葡萄酒,開始自顧自地“暈”起來。這一份怡然自得就夠我們這些上班的“窮忙族”羨慕的了。細細地品嘗媽媽的廚藝,忍不住夸贊幾句,媽媽很謙虛地說沒什么的啦,都是我們平常愛吃的菜也是平常的做法。不知不覺又多吃了,放下碗筷二哥搶著洗碗,偷了懶的我就躺在沙發(fā)上,并不在乎誰看電視吵,翻翻過期的《讀者》,困了就閉上眼睛瞇會兒,侄兒在一旁爭論NBA或者足球什么的,睜開眼睛看看他們,也不理會我,換個姿勢,又翻幾頁書,有朋友發(fā)短信問候,擺弄一會兒手機,轉幾條發(fā)出去。哥嫂和媽媽叫我起來陪他們打小麻將,又不做菜又不洗碗的人,不陪他們娛樂,似乎找不出更好的理由,倒了水,削好水果,可以開始了。爸爸不喜歡我們打麻將,大哥又喜歡砸牌,我們不停地提醒他說“輕點,輕點”,他還是記不住。怕老人家發(fā)火,我們都打一會兒又看看墻上的鐘,大約五點左右,就必須收場?!袄项^兒”慢搖慢搖地回來了,我們幾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還是大哥開了口,“老爸,你餓了沒有?我們馬上就弄菜了哈,只打最后一盤了?!崩习謽泛呛堑卣f:“沒有餓,沒有餓,管得你們的哦?!?/p>
吃了晚飯,陪爸媽和哥嫂出去轉悠,嫂讓哥開車,爸說走走就好,我陪他們逛馬路,他們說順著我回家的路走,實際是送我一大段路,然后再各回各的家。
家中有老有小,屋后有顆樹,房前是花草,還有一塊“自留地”,爸媽可以隨意種些小菜,這個地方被我稱為“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