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陽
摘要:30年來,我國既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yōu)勢,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fā)。我國需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政治發(fā)展道路上,中國正在形成自己的共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治發(fā)展道路,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fā)展道路,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發(fā)展道路,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發(fā)展道路,是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發(fā)展的道路,是充分發(fā)揮基層群眾自治積極性的政治發(fā)展道路。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民主政治
中圖分類號:13616;D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1—0050—06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政治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這些成就歸結起來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2002年5月31日,江澤民同志在出席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yè)典禮時發(fā)表重要講話,第一次提出和使用“政治發(fā)展道路”這一概念。他強調指出,“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要從我國國情出發(fā),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發(fā)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我們要發(fā)展的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決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著重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黨的十六大系統(tǒng)地闡述了這一思想。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優(yōu)越性。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自己選擇的政治發(fā)展道路充滿信心,將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推向前進?!?/p>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多次強調走“中國特色政治發(fā)展道路?!?003年2月在十六屆二中全會的講話中,胡錦濤同志說:“推進政治文明建設,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政治發(fā)展道路”,“就是說,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fā),堅持走自己的路”,“這條政治發(fā)展道路,是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要求的政治發(fā)展道路,也是一條充分體現全國各族人民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的政治發(fā)展道路?!笔叽竺鞔_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基本內涵,即: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究竟是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應當有一個科學的定位。有了科學的界定,才能更好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推向前進。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治發(fā)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要堅持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性質。社會主義民主與資產階級民主的最大區(qū)別就在民主的真實性與大眾參與性上。資產階級民主表面上很熱鬧,但實際上是少數人的民主,其大眾參與性是受到嚴格限制的。資本主義的民主不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只是資本家的民主,更根本上講是資本的民主。資本家只是資本的人格化身,作為資本的人格化身,資本家是按照資本的意志來行動的。作為資本的民主,資本主義的民主只能是少數人的專制獨裁。而社會主義民主則是最廣大人民的民主。列寧說: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同樣,我們也可以說: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真正的民主。
我們黨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以實現和發(fā)展人民民主為己任。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就站在時代的前列,倡導民主,反對專制。1919年2月,李大釗在《勞動教育問題》一文中說:“現代生活的種種方面,都帶著democracy的顏色,都沿著democracy的軌轍。政治上有他,經濟上也有他;社會上有他,倫理上也有他;教育上有他,宗教上也有他;乃至文學上、藝術上,凡是人類生活中占一部位的東西,靡有不受他支配的。簡單一句話,democracy就是現代唯一的權威,現在的時代就是democracy的時代。戰(zhàn)后世界上新起的那勞工問題,也就是democracy的表現。”1919年3月,譚平山在《“德謨克拉西”之面面觀》一文中說:“今日世界之最大民主潮維何?稍有識者,莫不知舉‘德謨克拉西以對矣”,“無論精神界物質界,凡為人類活動——內部活動外部活動——之所表顯者,當此潮流,莫不具有‘德謨克拉西之色彩”,“大體觀之,約有下四方面之區(qū)別:第一方面政治的德謨克拉西;第二方面經濟的德謨克拉西;第三方面精神的德謨克拉西;第四方面社會的德謨克拉西”。
我們黨領導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根據地建立的三三制政權,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各解放區(qū)建立的人民政權,都實行了人民民主的原則。眾所周知,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黃炎培在訪問延安同毛澤東同志談話時說到,希望共產黨將來建立的政權能夠跳出舊政權“其興也浮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毛澤東同志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又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不同于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的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是我們國家制度的核心內容、本質特征和基本準則,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核心內容、本質特征。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治發(fā)展道路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的道路。
黨的領導在“三統(tǒng)一”中起著核心作用,黨的領導提供了人民當家作主最基礎的條件和最廣闊的空間,它體現為“四個確保”:黨的領導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的正確方向,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的科學架構,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的高效運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的有序參與。
人民當家作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意味著人民群眾有權管理國家的重大事務,一切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意味著人民群眾有權選舉包括國家領導人在內的一切政府官員,一切權力要服從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意味著人民群眾有權監(jiān)督所選舉出來的一切國家工作人員,一切權力都要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這三個“意味著”就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要求。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不是離開黨的領導的依法治國,也不是離開人民當家作主的依法治國。離開黨的領導和人民
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就會變成少數人的統(tǒng)治。依法治國體現了黨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基本思想,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有序性。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有機統(tǒng)一的:黨的領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依法領導人民實現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在黨的領導下和法律基礎上的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下和人民群眾監(jiān)督下的依法治國。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fā)展道路
什么是中國的國情與實際?吳邦國同志在2004年9月明確指出:“講我國的國情和實際,關鍵是兩條:一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二是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p>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植根于中國經濟的內在規(guī)律之中,以自己的優(yōu)越性推動著中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中國的改革是全方位和全面的改革,離開政治體制改革的進步,就無法解釋中國經濟為什么能夠持續(xù)30年健康快速發(fā)展。在西方和我們國家個別學者眼中,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令人敬佩,而政治體制改革則是“停滯不前”的。針對此種觀點,十六大以來的中央領導集體在不同場合進行了堅定的回應。2006年4月21日,胡錦濤同志在訪美期間在美國耶魯大學發(fā)表重要演講。在回答耶魯大學師生提問階段,問答主持人向胡錦濤提出了一個涉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關系的問題。對此,胡錦濤回答說:“我認為,上層建筑的發(fā)展要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的要求。我也認為,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如果把28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所取得的成就,僅僅歸因于中國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這顯然是不全面的,也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事實是,從1978年以來,中國進行了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在內的全面改革。凡是對中國有比較深入了解的人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還是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中國都取得了重要成果。2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的事實也表明,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基本適應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要求的。”新中國成立近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的面貌發(fā)生了歷史性變化,經濟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進出口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三位,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fā)展到總體小康,人民民主不斷發(fā)展,各項社會事業(yè)全面推進,社會大局穩(wěn)定,56個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載人航天飛行、首次月球探測、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一批舉世矚目的重大工程取得圓滿成功,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顯著提高。所有這些都充分證明,我們實行的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的好制度,我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順應時代潮流、體現人民意愿、能夠強國富民的正確道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yōu)越性。我們選擇的這一發(fā)展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績,在國際社會上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贊同。
這條道路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中,順應了人民群眾對于民主政治的要求。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政治需求,是推進政治改革和民主政治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除了吃好穿好之外,還有對政治權力行使監(jiān)督、參與政治生活等政治性的需要。特別是隨著新的社會階層的不斷涌現,民主訴求日益增長,民主政治建設適應了這種需求。
這條道路植根于中國優(yōu)秀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之中,如建設協商民主。協商民主制度是我們黨的一個創(chuàng)新。十六大以來,在探索民主形式方面,我們黨做了大量工作。現代意義上的協商民主實踐首先是在中國出現的。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籌備建立新中國,是運用協商民主形式的最初嘗試、成功實踐和充分體現。協商民主作為一種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者提出的。1980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政治學教授畢塞特在《協商民主:共和國的多數原則》一文中,第一次在學術意義上使用了“協商民主”的概念。我們黨總結自己的協商民主實踐,借鑒國外的政治文明理論成果,提出了自己的協商民主制度思想。1991年3月,江澤民在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全國政協七屆四次會議黨員負責人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選舉、投票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形式。這是西方民主無可比擬的,也是他們所無法理解的。兩種形式比一種形式好,更能真實地體現社會主義社會里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2006年2月,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把“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問題取得一致意見”規(guī)范為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之一。中國的協商民主制度是實實在在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中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萬鋼擔任了科技部部長、無黨派人士陳竺擔任了衛(wèi)生部長。今后還會有更多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擔任政府內的各級領導職務。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發(fā)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強調民主建設是漸進的,而不是突變的。任何突變和大變革式的民主都不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
漸進不是不進,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政治建設是在不斷前進的。以政治制度建設為例,十六大以來這方面進展迅速,主要有:(1)加強黨內監(jiān)督,促進黨內民主發(fā)展。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fā)《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試行)》,提出建立和完善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制度、重要情況通報和報告制度等九個制度。(2)有效保障黨員權利,使黨內民主得到進一步擴展。2004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fā)《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條例規(guī)定了保障黨員權利的15條措施以及責任追究制度。(3)加強對黨政領導干部選拔的管理。2004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工作暫行規(guī)定》、《黨政機關競爭上崗暫行規(guī)定》、《黨的地方委員會全體會議對下一級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正職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表決辦法》、《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規(guī)定》、《關于黨政領導干部辭職從事經營活動有關問題的意見》等5個法規(guī)文件。(4)加強對領導干部任期的管理,使干部隊伍不斷年輕化、革命化。200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黨政領導干部職務任期暫行規(guī)定》、《黨政領導干部交流工作規(guī)定》、《黨政領導干部任職回避暫行規(guī)定》等三個法規(guī)文件。(5)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使之充分發(fā)揮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2005年5月中共中央轉發(fā)《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關于進一步發(fā)揮全國人大代表作用,加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度建設的若干意見》。(6)加強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2005年2月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
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
漸進不是躍進,不能脫離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就民主論民主,就政治發(fā)展談政治發(fā)展。鄧小平同志在1987年3月曾經指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wěn)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xù)發(fā)展?!边@些標準實際上意味著講政治發(fā)展不能脫離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不能脫離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4月指出:“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要與我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發(fā)展相適應,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與我國的歷史條件、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適應。實際上,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政治發(fā)展都要遵循與自己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相適應這個道理”。這三個“相適應”就是要求政治發(fā)展必須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的基礎上進行,而不能超越這一狀況。
漸進不是突進,不是走西方的政治發(fā)展道路。從改革開放2.9到現在,要求中國實行西方政治發(fā)展模式的聲音不絕于耳。2004年9月在《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講話中,吳邦國同志說:“回顧我們走過的路,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還是政治體制改革,都要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f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改革開放之初,西方一些人士為中國開了很多‘處方,核心是兩條:一是在政治上搞多黨輪流執(zhí)政、搞‘三權鼎立,也就是西方那一套政治體制;二是在經濟上搞私有化。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中國要走自己的路,絕不能照搬西方的那一套。經濟上,我們始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定不移地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上,我們不搞多黨輪流執(zhí)政,不搞‘三權鼎立,不搞兩院制。”西方的政治發(fā)展道路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在中國也沒有什么優(yōu)越性。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發(fā)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涉及13億人口的民主發(fā)展道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民主都不可能有如此大的體量。任何一個政治民主的行動都會涉及眾多的人。其實,早在1987年9月5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客人二階堂進一行時就說過:“政治體制改革涉及的問題很多,比經濟體制改革復雜得多,難度也大得多。每一個措施都牽動成百萬成千萬人,所以每一個措施都要慎重、穩(wěn)妥。”現在,每一個全國性民主建設的措施都會涉及上千萬人的利益,應當穩(wěn)妥實施,循序漸進。江澤民同志說:“政治體制改革很復雜,每一個措施都涉及千千萬萬人的利益,要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
在我國這樣一個大體量的國家搞民主政治建設必須慎之又慎,否則就會導致大混亂、大災難。美國賓州大學教授愛德華·曼斯菲爾德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克·施奈德最近出版了一本著作《選舉到廝殺:為什么新興民主國家走向戰(zhàn)爭》(Electing toFight:Why Emerging Democracies Go to War)。書中的基本觀點是:走向西方民主模式的這個過程最容易引起內部沖突或外部戰(zhàn)爭,因為政客們只要打“民粹”牌就容易得到選票,整個20世紀90年代里,許多國家舉行自由選舉后,便立即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開打、厄瓜多爾和秘魯開打、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開打,還有布隆迪、盧旺達的大屠殺,導致100多萬人喪生,當然還有南斯拉夫令人痛心的分裂和戰(zhàn)爭。多少罪惡都是以推動普世民主價值的名義犯下的。這些還都是幾百萬或者一兩千萬人口的國家。如果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搞所謂的西方民主,那么它產生的混亂就可能是130個布隆迪或者盧旺達的混亂。
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yōu)勢,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fā);我們要始終堅定不移地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壯大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鞏固和發(fā)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這些思想是基于中國13億人,又是最大的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的國情提出的。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發(fā)展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強調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2002年11月召開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確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2007年10月召開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黨是一個政治生命體,民主是這個生命體的心臟;社會主義也是一個政治生命體,民主是這個生命體的心臟。這兩個政治生命體的成長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促進的?;ハ啻龠M的主要方面之一就是民主建設。兩者互動何以進行?需要三座橋。
第一座橋就是“精神之橋”,黨內民主建設的精神轉化為人民民主的精神。胡錦濤同志2005年1月在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行為主體?!秉h的十七大發(fā)展了這一思想,第一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尊重黨員主體地位”。黨員主體地位的實現程度是衡量黨內民主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尺。主體地位實現的程度高,就說明黨內民主發(fā)展的程度高;反之亦然。這一民主的精神體現在新農村建設中,就是開始強調農民的主體地位。十七大明確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fā)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苯ㄔO新農村包括建設民主政治,這就意味著農村民主建設的主體就是廣大農民。
第二座橋就是“法制之橋”,人民民主建設的法制化轉化為黨內民主的行動。例如1979年的《選舉法》對人大代表選舉作了重要改革,如把等額選舉改為差額選舉,直接選舉由鄉(xiāng)級擴大到縣級。這是我國健全選舉制度、實現選舉人意志和提高選舉民主程度的一個重要措施。八年后,即1987年中共十三大,差額選舉被第一次引入了黨代會代表的推選程序,從而改變了過去幾十年一成不變的等額選舉,這是黨內民主的重要進步。2002年12月,四川雅安市滎經縣進行了中共首次縣級黨代表直接選舉。人大代表和黨代表在差額選舉和直接選舉時間上的先后之差,說明了差額選舉對直接選舉的積極推動作用。中共十七大前就新一屆政治局組成人員選拔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戰(zhàn)略決策——民主推薦可新提名為中央政治局組成人員預備人選。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黨員領導干部會議,就可新提名為中央政治局組成人員預備人選進行民主推
薦,參加會議的十六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有關負責人四百余人,每人都領到了一張推薦票。這一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在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發(fā)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三座橋就是“制度之橋”,以各種制度把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聯系起來。如我們黨組織中實行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在我們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也是一個基本原則。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和制度把黨內民主建設和人民民主建設有機地聯系在了一起。
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充分發(fā)揮基層群眾自治積極性的政治發(fā)展道路
我們黨一貫重視發(fā)展基層民主。江澤民同志指出:“改革的目標是要擴大基層民主,調動基層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民主建設。十六屆中央政治局2006年11月30日進行第36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他強調,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必須深刻認識發(fā)展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的重大意義,推動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中央的高度重視使基層民主建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民政部的數據顯示,2005~2007年這一輪村委會換屆選舉中,623690個村已完成選舉,全國平均選舉完成率達99.53%,全國平均參選率在90%以上?!吨腥A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修改,也列入國務院2008年立法計劃。村委會組織法正式頒行近10年,我國村民自治法律體系日臻完善,村民的選舉權、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得到進一步保障,村民自治已成為村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民主?!秉h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范圍,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村委會組織法于1998年11月4日正式頒布施行后,我國31個省份均陸續(xù)制定了村委會組織法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村委會的選舉及運作程序等。為了保障村委會選舉嚴格依法進行,已有27個省份制定了專門的村委會選舉辦法。到2007年底,我國96%的農村已經建立了實施民主決策的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80%以上的村莊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guī)民約,91%的農村建立了民主理財、財務審計、村務管理等制度。這是了不起的成就,在世界政治史上是一個奇跡。
據2006年6月9日的《文匯讀書周報》介紹,美國前總統(tǒng)吉米-卡特在談到中國村委會選舉時說:“村委會選舉取得了很顯著的成果。首先,每個參加選舉的村民現在都對人格尊嚴和自尊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他們深切感受到自己可以親自參與設計自己的未來、選擇自己的領導人、真正把握自己的生活。其次,這一程序在全中國已經普及了,大約有8億中國村民已不同程度地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了,并且?guī)缀鯚o一例外地取得了成功。”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和歷史學教授托馬斯·羅斯基與多倫多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白若文(LorenBrandt)和朱曉冬,在2006年6月17日《21世紀經濟報道》上發(fā)表的題為“沒有先例的崛起:國際格局中的中國長期繁榮”的文章中說:“鄉(xiāng)村選舉已經是中國當前政治民主的代表,但是中國的大眾已經享有許多方面的人權,這些權利也許是不完全的,但卻是實質性的?!?/p>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選擇的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建立在對我國政治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科學把握基礎上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推進民主建設的唯一正確道路,值得我們珍惜。
責任編輯: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