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文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三月十七日,勢如破竹的李闖王率領農(nóng)民軍占領了盧溝橋,開始攻打北京城。炮火硝煙,細雨夾著雪花,冷冷地灑向帝都。紫禁城內(nèi)已經(jīng)可以隱隱聽到農(nóng)民軍咚咚的戰(zhàn)鼓聲。大明帝國的崇禎皇帝照例早朝,向群臣問計。一班高官顯貴懶散而立,面對皇帝詰問默無一語,憤怒至極的崇禎蘸水在書案疾書,身旁的司禮太監(jiān)只看見六個字:“文臣人人可殺”。
崇禎皇帝為什么這樣痛恨他的大臣們呢?他大概認為,大明帝國的今天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咎于這班滿口仁義道德的文人們。
海瑞罵皇帝
事情還得從大明帝國的開創(chuàng)者明太祖朱元璋說起。這位乞丐出身的皇帝大概是自幼經(jīng)歷過元末的風俗敗壞、道德淪喪,認定決不能讓這一幕在本朝重演,決心“以德治國”。他覺得唐代以后的科舉考試都偏重于選才,而忽視了官員們的德行,便進行了一番改革,實行八股經(jīng)義取士。把儒家倫理道德,忠君愛國滲透到讀書人的骨頭里。
這還不夠,朱元璋還要為大明朝建立一支“道德警察”部隊——言官。這是一群專門負責建議政事,規(guī)諫皇帝,彈劾官吏不法行為的士大夫。他們活躍于朝廷內(nèi)外,尤其重視道德規(guī)范。他們雖然級別不高,管得卻很寬,整天盯著朝廷上下,不是去兵部查吃空額,就是到刑部查冤假錯案,連皇帝的起居言行也不放過,辦事的官員看到他們就怕。
大臣們指摘皇帝的錯誤,聽起來是一件有利于國家政治的事情,甚至讓人產(chǎn)生“民主”的錯覺。然而這種以道德高標批判一切的“民主”到了明朝中后期卻慢慢變了味。
公元1565年,憂國憂民、疾惡如仇的海瑞寫了一份長長的奏折,一一羅列嘉靖皇帝的種種罪行,還很不客氣地說:“皇上你昏聵多疑,剛愎殘忍,自私虛榮。既是昏君,又是暴君。既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一個好男人。普天下的臣民百姓,早就對你有意見了。希望你改掉這些壞毛病!”
其實嘉靖即位之后曾經(jīng)推行全面革新,清理官僚隊伍,遏制土地兼并,推行一條鞭法,減輕民眾負擔,最大限度地掃除明代百余年來的積弊,只是晚年嗜好修道煉丹而已,還遠夠不上“昏君”的資格。
那海瑞為什么要如此責備他呢?因為明朝的士大夫們?nèi)际前凑铡靶l(wèi)道士”的標準訓練出來的,別的專業(yè)知識非常蒼白,想讓他們從經(jīng)濟、政治角度提出點有建設性的意見是不可能的,只能按照儒家推崇的古代明君堯舜禹的高標準,拿著放大鏡給皇帝挑錯,嘉靖自然就成了一個不合格的君主。
嘉靖皇帝看到海瑞寫的這篇“國罵”,大為惱怒,想要予以嚴懲,又害怕落下殺言官的罵名。結(jié)果這位大明朝最偏激的官員,竟然活了下來,并且因為罵皇帝而揚名天下,成為“忠臣”的榜樣。
萬歷皇帝罷工了
海瑞可能是真心實意地想要讓皇帝向儒家傳統(tǒng)道德的最高標準看齊,可是其他文臣們卻發(fā)現(xiàn),罵皇帝原來是一件非常劃算的事情,既沒有性命之憂,又可以博得美名,被朝野傳頌,為他人擁戴。于是繼海瑞之后,大明朝的官員們紛紛效仿,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以罵皇帝為風尚,到萬歷年間,發(fā)展到極盛。
如果說當年海瑞罵嘉靖皇帝還基于事實,言語中充滿對皇帝的期望,那么萬歷朝的文官們則已經(jīng)變味成“炒作”。他們言論夸張,往往憑借著小道消息,捕風捉影,就以大不敬的言辭對皇帝質(zhì)疑。許多指責都是無中生有、惡毒攻擊。萬歷患有嚴重關節(jié)炎,行走不便,沒有祭祀天地宗廟,被說成故意裝病,欺騙天下;頭暈目眩,不能上早朝,被猜測為沉溺女色,飲酒作樂;發(fā)生自然災害,被說成是因為萬歷皇帝自私貪財,導致了上天發(fā)怒,妖氣橫生。
文官們只把指責皇帝當作撈取政治資本的“登仙之路”,誰罵得越狠,誰就越是忠臣,要是還能受到點處罰,那就更光榮了。有個叫李三才的,就是因為罵皇帝最狠,被朝野傳頌,成為大大的“直臣”,被大家擁戴進入內(nèi)閣。為了激怒皇帝,有的人甚至把萬歷皇帝描繪成好色、貪婪、殘暴、昏庸、無能、懶惰??總而言之是個五毒俱全、一無是處的皇帝。
萬歷皇帝執(zhí)政的前10年,是明朝一段輝煌的時光,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北京大旱,他曾率領群臣步行數(shù)公里至南郊祈雨而后步行返回,態(tài)度非常虔誠,以致多名官員體力不支而暈倒。1584年夏天,年輕的萬歷還冒著酷熱親自操練禁軍,這也是有明一代不多見的??墒窃跓o窮無盡的謾罵中,萬歷開始裝聾作啞,每次看到言官們上書陳諫,就會說這又是個圈套。哪怕遇見直言激切之臣,皇帝也全不動怒,裝作沒聽見,說:“這不過是大臣想沽名釣譽罷了,如果我生氣處罰他們,我又會背上惡名,而他們又能揚名流傳?!?/p>
于是皇帝再不看諫書和奏折,他開始冷漠手下的官員,不愿與他們交流,以一種消極逃避的方式對抗。越到后期,他越深居后宮,閉門不出,連朝也懶得上,罷工20年?;实?0年不理政事,那還得了?行政癱瘓,朝綱腐化,大明帝國從此由盛轉(zhuǎn)衰。
在爭吵中滅亡
皇帝躲起來了,文臣們便拿自己的同僚開刀。這群自我標榜道德的所謂君子們,一個個心高氣傲,按照自己的原則設立君子規(guī)范,凡是與他們政見不一、觀點不同的人,一律排斥稱為“小人”。齊黨、浙黨、楚黨、東林黨??明爭暗斗,水火不容。很多有才華的大臣卷入攻訐中,被周圍人搞得身敗名裂。
熊廷弼其人才華橫溢,有膽略,知兵事,為明末“遼東三杰”之一。當時努爾哈赤率后金大軍進攻明朝邊境,在遼東統(tǒng)領軍事的熊廷弼,迅速調(diào)整軍事防御,采取“以守為攻”戰(zhàn)略,聯(lián)合朝鮮牽制后金,穩(wěn)定了局勢,使得后金在一年時間之內(nèi)不敢出兵遼東。
但自熊廷弼掌管遼東地區(qū)以來,言官們就沒有停止過對他的攻擊,把他當作眼中釘、肉中刺,詆毀誹謗,謾罵造謠,把好好一個遼東能臣說成是昏庸腐化之人。熊廷弼在文官群體的攻訐下身心疲憊、心灰意冷,自己主動上繳了先帝賜給的尚方寶劍,辭職回鄉(xiāng)。一年后后金攻破沈陽、遼陽,盡得要地。
后來東林黨掌握了朝廷政權(quán),他們抱著極強的“正義感”,似乎世上只有他們是最純潔的,對其他政治派別進行打擊,大有“斬草除根”之勢?!白怨徘骞俣嗫崂簟?用在東林黨人身上恰如其分。
齊黨、浙黨、楚黨殘余人士面臨絕境,被逼之下,紛紛走向反面,投向魏忠賢以尋求庇護,于是形成明代勢力最大的閹黨集團。東林黨人個個心高氣傲,自命清流,受不得半點侮辱,動輒就鬧辭職罷官,以此表明自己的純潔。豈料這個弱點被魏忠賢掌握,屢試不爽,各個擊破。從此閹黨張牙舞爪,到處逞兇肆虐,成了深深植根于國家政治機體上的大毒瘤。
隨著天啟皇帝的去世,崇禎皇帝登基,魏忠賢倒臺,東林黨人又開始執(zhí)政。只是災荒四起,土地淪喪,大明江山已在風雨飄搖中搖搖欲墜了。
崇禎原本不用死
明朝末帝崇禎一心想做中興之主,急需有真才實學、能安邦定國之才。言官在這緊要關頭,其才疏學淺、怯懦無能暴露無遺。當崇禎要求廷臣拿出可行方案解決經(jīng)濟危機時,有人竟上疏建議讓全國的和尚尼姑婚配,以增加數(shù)十萬納稅戶口,嚇得京城的尼姑紛紛易裝逃匿。
尤為扼腕的是,一些言官囿于迂闊的道德說教,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使明朝錯過了幾個延緩滅亡的時機。
崇禎十四年,明軍主力困守松山,形勢危急,而清軍也因補給斷絕,有后顧之憂,提出議和。經(jīng)過權(quán)衡,崇禎授權(quán)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清軍議和。在當時內(nèi)外交困的形勢下,此舉不失為一時權(quán)宜之計,對內(nèi)對外都是利大于弊的。但注重夷夏之辨的言官們強烈反對,認為“主和辱國”。崇禎被迫改變初衷,放棄議和,被困明軍也失去了一個緩沖的機會,在與清軍的死戰(zhàn)中被殺戮過半。清軍奪取了整個遼東,為進入中原打通了道路。
崇禎十七年,面對李自成起義軍勢如破竹的攻勢,崇禎和一部分大臣有意南遷,這在當時是暫時避免明朝滅亡的行之有效的唯一選擇。但是另一些言官卻“大義凜然”地把南遷之議斥為“邪說”,是丟棄宗廟社稷的大罪,甚至有人直接建議崇禎“殉國”。最終崇禎沒有走,在煤山上吊自盡,明朝就這樣滅亡了。
黃仁宇先生說:“一個貪官可以危害至小,一個清官則可以危害至大。”崇禎皇帝臨終前已經(jīng)明白了這一點:他的帝國是被罵垮的。
選自《大河文摘報》
20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