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棟
摘要:通過對江蘇省東??h宗教工作的調查分析得出:做好新時期的宗教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大局服務,必須抓好依法管理、建好隊伍、正確引導這三個重點。
關鍵詞:宗教;和諧社會;東??h
中圖分類號:06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163(2009)06-0032-04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全局出發(fā)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宗教工作如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磚添瓦,如何把握構建和諧社會給宗教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與機遇,自覺地承擔起宗教工作者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責任,成為需要我們面對并認真思考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近期我們對我縣宗教發(fā)展及宗教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相關的分析與思考,獲得了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東??h宗教發(fā)展及宗教工作基本情況
東??h地處蘇魯兩省交界處,轄21個鄉(xiāng)鎮(zhèn),總人口110萬,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四種宗教,信教群眾4.5萬人,是省宗教工作重點縣之一。
宗教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下面幾個特點:
(1)改革開放以后,宗教發(fā)展速度加快,信教人數(shù)急劇增加,目前呈現(xiàn)相對穩(wěn)定、穩(wěn)中有升的趨勢。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一方面說明我們黨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到了認真貫徹落實,群眾真正享有了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另一方面,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與城鄉(xiāng)基層文化建設滯后有關,宗教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的組織有序及形式上的莊重與神秘感,內容上的空靈與世俗的結合,對群眾很有吸引力。
(2)不同類別宗教發(fā)展不平衡。在我縣,五大宗教中主要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四大教種存在,在這四種宗教中尤以基督教發(fā)展較快,信教群眾數(shù)、場所數(shù)、教職人員數(shù)均占有較大比例。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是歷史上、政策上的原因導致我縣沒有道教場所。其次,基督教開展活動比較靈活、入教門檻較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3)信教群眾結構上呈現(xiàn)一些新的特點。信眾來源多樣性,社會各方面各階層人士都有。性別比例發(fā)生變化,女性信眾增多。信教群眾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小學及其以下文化的占近四分之三。從近年情況來看,整體文化程度有所上升,出現(xiàn)了高學歷信眾。90年代末以來,我縣低齡信教群眾有增多趨勢,20歲以下信教人員比例增大。信教群眾多為低收入家庭成員,其致富本領相對較低,家庭年收入3500元以下的信教群眾高達53%。
(4)宗教教職人員文化素質整體上有所上升。近年來,我縣注重培養(yǎng)一批擁護黨和政府、愛國愛教的中青年教職人員,每年投入較大人力物力開展一系列培訓,并舉辦一年制中青年教職人員文化和管理知識進修班,為充實中上層教職人員打好基礎,取得了較好效果。
(5)宗教私設聚會點打擊取締難。近年來我縣建立了治理私設聚會點工作機制,采用定期排查、隨機檢查、定人監(jiān)控等措施,取締私設聚會點20多個,取得了較好效果。雖經(jīng)打擊取締,但頻繁復建、縷打縷建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
(6)境外宗教勢力、地下勢力干擾正常宗教活動時有發(fā)生。近年來,我縣宗教部門不斷強化制度建設,夯實抵御境外滲透和打擊非法宗教活動的基礎,先后建立了重點人物跟蹤管理、非法活動信息通報和打擊查處聯(lián)動機制,對2000余名返鄉(xiāng)境外務工人員實行跟蹤了解,配合公安部門查處打擊非法窩點、非法活動20余起,較好維護了社會和諧和穩(wěn)定。但境外宗教勢力的滲透和非法宗教活動仍時有發(fā)生,教派影響宗教領域的不穩(wěn)定因素依然存在。
(7)部分鄉(xiāng)鎮(zhèn)干部對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近年來,我縣不斷健全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三級管理網(wǎng)絡和兩級責任制,重視加強民宗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設、業(yè)務建設,取得明顯效果。但是,仍有少數(shù)鄉(xiāng)鎮(zhèn)領導干部和民宗干部對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識知之不多,對宗教工作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有重經(jīng)濟工作、輕宗教工作的思想。在宗教事務管理中,要么就疏于教育和引導,任其發(fā)展;要么看不到宗教的合理性和多方面的社會功能而視宗教為愚昧和落后,視信教群眾為異己力量,處理宗教問題簡單粗暴。
(8)宗教團體內部、宗教教職人員之間、信教群體之間的矛盾和糾紛偶有發(fā)生。近年來,我縣把宗教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考核體系,建立和完善了宗教領域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和宗教領域突發(fā)事件預警機制,定期排查宗教領域的不穩(wěn)定因素,及時處理和化解宗教領域的矛盾和糾紛,促進了宗教領域的和諧穩(wěn)定。但是在一些宗教堂點之間和堂點內部,因教派影響、內部管理、個人爭權奪利等原因鬧矛盾的現(xiàn)象仍有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宗教領域的和諧穩(wěn)定。
二、要從深化認識和教育引導抓起,打牢思想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全局出發(fā)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宗教領域的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宗教工作能否做到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既涉及到民宗干部的思想認識問題,也涉及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的行為態(tài)度問題,必須多層次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全面打牢思想基礎。
1、要統(tǒng)一各級民宗干部的思想認識。首先,要使每個民宗干部都認識到,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宗教工作說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我縣而言,4萬多信教群眾,聯(lián)系著約4萬個家庭,近20萬人口,其思想和行為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他們的政策是否正確,引導是否得法,關系到他們的積極因素能否發(fā)揮,消極因素能否抑制,關系到整個宗教能否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如果政策對頭,引導對路,就能形成社會主義和諧之聲,反之,就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其次,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在各種社會人際關系中,民族和宗教關系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宗教是屬于深入內心、慣性極強的一種精神文化,與民俗緊密相連。民族與宗教交織在一起,蘊藏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可引發(fā)出推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強大動能,但也會在一定條件下轉化成為破壞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再次,我們還必須明確,宗教工作的任務就是要把廣大信教群眾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把我們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搞大夯實,這就需要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的民族宗教部門能夠真正肩負起依法行政的職責,通過依法管理,使信教群眾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圍內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確保社會穩(wěn)定。總之,要通過深化思想認識,使每個民宗干部都能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自覺地做好宗教工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多作貢獻。
2、要教育引導宗教教職人員在思想理念與行為上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首先,宗教教職人員在信教群眾中乃至社會上都有相當?shù)挠绊?,尤其是他們的布道言論和行為,直接影響著普通信教群眾。宗教部門要善于團結宗教界代表人士,真誠與他們交朋友,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去團結教育廣大信教群眾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在宗教界營造和諧
的氛圍。其次,要教育引導宗教教職人員對宗教教義進行符合社會進步與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闡釋。宗教中的一些教義和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一致的。如佛教的“諸善奉行,諸惡不作”等,天主教、基督教的“十誡”要求信徒當孝敬父母、不偷不貪等,《圣經(jīng)》中的“愛人如己”、“做鹽做光”等提倡友愛與奉獻精神的內容,與我國所提倡的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社會道德是一致的。要教育引導宗教教職人員對于這些蘊含于宗教經(jīng)典、教義、教規(guī)中的宗教道德方面的積極因素,予以符合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闡釋,通過教職人員挖掘和發(fā)揚宗教中的積極因素,努力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在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道德方面相適應。再次,要教育和引導宗教教職人員充分認識到促進不同宗教之間的相互寬容、理解和合作,有利于實現(xiàn)宗教和諧、社會穩(wěn)定、共同進步。使他們認識到,加強宗教團體建設,提高宗教場所規(guī)范化制度化水平,使宗教活動在法律法規(guī)許可內進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
3、要教育引導信教群眾在思想道德和行動上與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相適應。信教群眾是一個龐大的團體,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引導和管理,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意義重大。首先,要教育引導信教群眾強化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就是要教育引導廣大信教群眾認識到,作為一名信教群眾,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要自覺做到熱愛祖國、擁護共產(chǎn)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教育引導信教群眾把踐行宗教教義教規(guī)與踐行新時期公民基本社會道德結合起來,既做明榮辱、辨善惡、揚榮棄恥、積德行善的身體力行者,又做講文明、樹新風、勤勞致富的新時期社會公民。再次,要教育引導信教群眾增強法治觀念,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政策,遵守村規(guī)民約,依法有序進行各種宗教活動,使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成為一種自覺行動。
三、以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為根本,積極穩(wěn)妥地做好宗教工作
我們在工作實踐中體會到,做好新時期的宗教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大局服務,必須突出抓好依法管理、建好隊伍、正確引導這三個重點。
1、切實貫徹實施《宗教事務條例》,通過依法管理促進宗教領域的和諧穩(wěn)定。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之一。宗教部門必須依據(jù)“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滲透、打擊犯罪”的宗旨,切實加強各項宗教事務管理,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應有貢獻。一是通過向社會開展宣傳、在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中宣講、對宗教干部和相關部門的黨政干部進行培訓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提高社會各方面人員特別是宗教界和民宗干部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養(yǎng),切實加強宗教事務的依法管理,把宗教活動納入依法依規(guī)、健康有序的軌道。二是要加強宗教團體和宗教場所制度建設。要進一步健全和規(guī)范教務活動、財務管理等各項規(guī)章制度,促進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用制度規(guī)范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行為的格局。三是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堅決抵御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活動。對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加以懲治。針對我縣出境務工人員較多并有在境外參與宗教活動這一現(xiàn)象,通過開展行前教育、簽定協(xié)議、跟蹤管理等多種措施,做好抵御滲透工作。四是要適時開展專項治理活動,鞏固治理成果。要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把治理私設聚會點和地下天主教活動工作列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核內容,加大查處和打擊力度。
2、抓好宗教團體和教職人員隊伍建設,通過隊伍引領和諧。宗教團體和教職人員隊伍建設是宗教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應給予充分的重視。一是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培養(yǎng)愛國愛教教職人員隊伍,通過舉辦愛國主義學習班、宗教政策培訓班、選送骨干成員深造等形式,不斷提高他們的自身素質,增強他們在信教群眾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通過他們去影響信教群眾的認識和行為。既要重視提高他們的宗教學識,使其學識上有造詣,更要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促進社會和諧的政治素養(yǎng),使其政治上靠得住、品德上能服眾。二是要繼續(xù)探索在宗教團體和活動場所建,工作責任制、實行目標考核的辦法,使宗教團體班子和場所管理人員人人心中有目標、肩上有擔子、工作有壓力,自覺按照法律政策規(guī)定、依據(jù)規(guī)范要求開展宗教活動,過好宗教生活,使整個宗教領域管理有序、團結和睦。三是要關心宗教教職人員的工作和生活。宗教部門要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和呼聲,關心他們的成長,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支持他們開展正常的教務活動,按照政策和各宗教的內部規(guī)定,協(xié)調他們的工作經(jīng)費和生活補助費用。同時做好政治上的安排,為他們提供建言獻策的平臺,把他們緊緊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
3、引導領信教群眾投身小康生活創(chuàng)建,通過發(fā)展促進和諧。發(fā)展是硬道理,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改善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只有讓信教群眾生產(chǎn)發(fā)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才會安寧安定,心理愉悅,心情舒暢,安居樂業(yè),和睦相處,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只有社會生產(chǎn)力不斷提高,國家經(jīng)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才能和諧發(fā)展,各階層才能和睦相處,深層次矛盾才能有效緩解。因此,必須把信教群眾的主要精力引導到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生活上來。要充分利用宗教活動場所這塊陣地,向信教群眾宣講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現(xiàn)世和來世的關系,教育信教群眾同時念好兩本經(jīng),把來世升天堂和今生奔小康結合起來,調動他們靠政策、靠科技、靠勤勞建設小康生活的積極性。要利用信教群眾集中開展宗教活動的機會,把科技知識、致富本領、項目信息送進教堂,送給信教群眾。要采用典型引路的辦法,讓先富起來的信徒現(xiàn)身說法,帶動廣大信教群眾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人間天堂,在全縣形成學先進、快致富、奔小康的競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