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寰
關鍵詞史學研究,理論,辯證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K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7-6241(2009)02-0005-03
今天,中國世界史論壇第五屆學術年會在濟南勝利召開,我們由衷地感謝東道主山東師范大學的領導和同志們,感謝你們?yōu)榻M織這次學術會議所花費的心血和付出的辛勤勞動。
我國改革開放30年,各項事業(yè)蒸蒸日上。世界歷史學科也不例外,近年來得到長足的發(fā)展,碩果累累,創(chuàng)見頗多,實在令人振奮。我參加這次會議,本想多聽聽同志們的真知灼見,不擬談什么個人想法??墒菚h主持人盛情難卻,恭敬不如從命,只好就多年來指導研究生論文的點滴體會,圍繞著“史學研究、理論決定成敗、細節(jié)體現高低”這個主題,概略地談點個人看法,就教于諸位同志。
我們作為社會的人必然涉及對社會歷史的認識。要認識社會歷史就有個歷史觀和方法論的問題。我國歷史上和現實社會中出現過各種不同的歷史觀,例如宗教方面有神定史觀,世俗方面有帝王將相史觀、英雄史觀、王朝更替的循環(huán)史觀等。各種不同觀點的沖突促使人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社會歷史究竟有沒有共同的規(guī)律可循?對這一重大問題,國際學術界幾百年來長期爭論不休,各派學者意見尖銳對立,難以達成共識。18世紀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德兩國的啟蒙學派主張社會歷史是有規(guī)律的,這種觀點在當時學術界曾占主導地位。然而他們所說的規(guī)律只不過是唯心論或機械唯物論形而上學的規(guī)律而已。此后,在19世紀前期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西方哲學界承認社會歷史具有規(guī)律性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黑格爾。他在其代表作《歷史哲學》一書中,以辯證的觀點認定世界歷史是一個有規(guī)律的、合理的、必然的過程。可是他的歷史觀卻是唯心主義的,他將人類理性看做是世界的主宰,并將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說成是絕對精神自我發(fā)展的體現。這說明黑格爾是歷史唯心論者,而且是當時西方唯心史觀的主要代表。簡而言之,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中外各國學者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不是唯心論形而上學的,就是二元論、不可知論、機械唯物論形而上學的。這些史學理論觀點,不可能正確反映社會歷史的客觀實際,只能是顛倒和扭曲社會歷史,因而基本上是不正確的。
人類社會歷史本身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按照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只有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后,人類對社會歷史的認識才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也只有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史觀才是人們認識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理論和方法。在這里我想簡單地談三點看法。
第一點,關于辯證唯物史觀的屬人性問題。
我認為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史觀是人們正確認識社會歷史的理論基礎。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辯證法正確運用于歷史研究,才使歷史學成為科學。學術界曾有人批評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史觀是“只見物不見人”。這種看法是完全不正確的。殊不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史觀正是以人為本的。恩格斯說,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95年版,第241頁)。這說明馬克思的歷史觀一切都是屬于人,一切都是為了人。馬克思之所以創(chuàng)建辯證唯物史觀,首先是因為他發(fā)現了人的兩種屬性:即人有自然屬性的一面,又有社會屬性的一面。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倫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馬克思時講話說:“正像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1995年版,第776頁)恩格斯在這里說的正是人的兩種屬性問題。人們必須首先解決其直接物質生活需要,然后才能從事社會活動。這說明人在維持生命和傳宗接代方面與自然界其他動物屬性是一樣的。這就是人的自然屬性。人必須活著才能從事社會活動,才有社會屬性的一面。所以解決人們生活需要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踐就成為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中特別重視的核心問題。中國歷史上也有近似于這種觀點的看法。據《史記》載,漢朝人酈食其曾說過“民以食為天”;另外,在《禮記·禮運篇》中有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边@證明辯證唯物史觀的出發(fā)點是人。人的自然屬性比社會屬性更重要,自然屬性的問題解決不了,社會屬性也就談不到。辯證唯物史觀的“物”,不是泛指一般的物,而是特指人類生活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這些事實說明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史觀不僅出發(fā)點是為了人,而且它的歸宿還是為了人。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史觀也是指引全人類走向真正的自由解放的科學。人類自身謀求生存和發(fā)展的實踐活動,必然會推動自身的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進而推動人們相互之間的社會交往方式和社會組織形態(tài)從低級走向高級,而且最終必然進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人人都過上富足、自由的幸福生活。這一切就是辯證唯物史觀的屬人性的明證。
人們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對立統一的,不能分割的。人們?yōu)榻鉀Q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階段都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為。一切生產實踐都離不開社會組織、社會分工和社會分配。而且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推動社會生產實踐的不斷進步,所以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此可見,人們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實踐是緊緊相聯、密不可分的。
第二點,史學研究成敗的關鍵在于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史觀是我們史學工作者須臾不能離開的法寶。我們既要深入研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社會歷史,那就必須認真地深入研究和熟練運用辯證唯物史觀,才能取得重要的科學成果。我個人認為一部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優(yōu)秀歷史著作,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是理論觀點正確;其二是材料翔實新穎;其三是表述準確典雅。正如學術界評論一篇或一部好的科研成果時常說的那樣:該作品“分析問題入理入微”,說它“入理”,就是理論分析正確深入,說它“入微”,就是運用資料翔實可靠,文字表述準確典雅。反過來說,如果一份研究成果在理論上根本是錯誤的,其資料再翔實,其表述再典雅,也不能稱其為“科學著作”。這好比一座光怪陸離的樓閣建立在沙灘上,基礎不牢,一推即垮。所以說歷史研究“理論決定成敗”。如果其理論闡釋準確無誤,只是資料和表述尚有欠缺,那只能說是水平不高的研究成果。
第三點,如何運用辯證唯物史觀的問題。
在社會歷史研究中,運用辯證唯物史觀主要在于處理好社會歷史的兩對矛盾運動,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矛盾對立的雙方必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決定事物的性質。矛盾中的另一方也有反作用,或者起促進作用,或者起阻礙作用。什么是生產力
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一般都比較熟悉,這里就沒有必要贅述了。比較難以把握的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恩格斯有一段話是解釋這個問題的,講得很明確。他說:“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簡單地說,人們的生產實踐達到一定的發(fā)展階段,就構成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叭藗兊膰以O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等乃是建立在這個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耙蚨脖仨氂蛇@個基礎來解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1995年版,第776頁)。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這兩對矛盾運動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家民族都不能例外的。但是在世界歷史研究領域里,最難把握的是將馬克思主義原理與當時當地國家民族的社會歷史實際相結合。如不精通理論,或不深入了解當時當地的社會歷史實際,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例如,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產生的理論,認為是在原始社會進入農村公社階段,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分化,在階級斗爭發(fā)展到不可調和時才出現國家。但是東斯拉夫人的古羅斯國家產生的情況卻與此不同。它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階級分化尚不明顯,民族矛盾加劇(南方有波洛伏齊人的入侵,北方有瓦蘭吉人的入侵),東斯拉夫人兩害相較,取其輕者,乃于9世紀中葉與瓦蘭吉人結合建立羅斯國家。而東斯拉夫人本身的土地私有制則是在羅斯建國一個世紀之后(10世紀中葉)才出現的。可見,世界歷史是錯綜復雜的,是多種多樣的,研究歷史不能將理論變成教條,必須使理論與當時當地的社會歷史實際緊密結合。
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史觀來觀察現實的國家和社會也是很有意義的。當今世界上,中、美兩大國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兩個典型。中國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基本適應,因而促進了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高度快速發(fā)展。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時曾指出,只要能爭取到30年和平時間,中國就能發(fā)展起來。改革開放到現在整整30年了。在這30年間,實現了民族振興、祖國騰飛,使中國由窮變富、由弱變強,由科學技術落后變?yōu)殒隙鸨荚潞汀吧衿摺憋w天的航天大國。鄧小平的科學預見完全實現了。這一切說明中國的生產關系基本上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和性質,上層建筑促進了經濟基礎的大發(fā)展。
另一個典型是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美國。我們以辯證唯物史觀的理論分析美國發(fā)生的次貸危機和金融風暴,可以看出它們是美國社會的獨特產物。美國的危機發(fā)生在次級抵押貸款和證券市場過度投機的金融領域,均屬于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的范疇。這證明美國的生產關系與其高度發(fā)展的社會生產力不完全適應。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法律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上層建筑對其經濟基礎產生了阻礙和破壞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行業(yè)虛擬經濟盛行,金融欺詐行為愈演愈烈。一些金融企業(yè)打著金融創(chuàng)新的旗號,利用金融行業(yè)的信用,將一些次級劣質證券打成包,作為金融衍生產品,通過估值師、信貸評級機構合伙造假,將其推向金融市場,進行實買空賣,制造一系列金融欺詐案。美國內外一些追求高收益的金融企業(yè),必然要上當受騙。美國政府的無作為,對金融行業(yè)缺乏監(jiān)管,放任自流。終于釀成大禍,使次貸危機,引爆了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動搖了美國的經濟根本,殃及全世界的金融系統,許多國家深受其害。正如這場危機爆發(fā)之初,格林斯潘指出的,這是近百年來最深刻的一場危機。
我們還應該看到,這場危機不單純是美國社會自身兩個矛盾運動的結果,也是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所享有的特殊地位帶來的消極后果。其一,恃強貪婪,舉債享受,侵占他國財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人生活方式發(fā)生重要變化,普遍追求超前消費,通過借貸彌補虧空。各種新發(fā)明的金融產品,意味著任何人都能為了任何目的借到任何數量的錢。隨著欲望的不斷增長,債務也就越來越多。從1974年的6800億美元,增加到如今的14萬億美元。美國政府也是靠舉債度日,它欠的國債也為數巨大。美國人口僅占世界的5%,卻消費全球30%的資源。為了彌補巨大的貿易和消費赤字,除濫印鈔票外,還采用各種投機方法,將債券作為金融產品出售到國外,以侵吞他國財富。其二,恃強凌弱,妄自尊大,到處樹敵,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蘇聯解體后,華沙條約也隨著垮臺,俄羅斯一心想融于歐洲國家社會??墒敲绹畢s耍兩面派,表面上與俄羅斯修好,實際上利用北約拼命擠壓俄國的生存空間,不僅將東歐諸國拉入歐盟,并將洲際導彈送到俄國人的鼻子底下;同時在原蘇聯成員國中竭力推行“顏色革命”,并拉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進一步瓦解俄羅斯的獨聯體國家。美國以冷戰(zhàn)勝利者自居,驕橫跋扈,為所欲為。僅在最近十年間,悍然發(fā)動了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三次戰(zhàn)爭,打死打傷當地軍民數十萬。美軍僅在5年間的伊拉克戰(zhàn)爭中,就損失了4000多人,消耗戰(zhàn)費6060億美元。美國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3-14萬億美元,缺口靠舉債彌補。目前其所欠的公私債務(包括國債和公司債務等)已突破了50萬億美元,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由此可見,這次經濟和金融危機乃是美國獨特生活方式所使然,如果這種生活方式不改變,今后更嚴重的危機也難以避免。
責任編輯倪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