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熔
[摘要]在中國近代史上,民權的保障一直是憲政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以《獨立評論》中對權利的認識,權利保障的途徑、方法、目的的討論來展現(xiàn)其權利觀,重點分析具有自由主義風格的《獨立評論》在對待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的態(tài)度。文章主要以個人自由為中心,展現(xiàn)《獨立評論》學人將個人權利與社會進步聯(lián)系在一起,主張個人權利的實現(xiàn)是社會發(fā)展的前提,以適應近代中國在國難時期既要追求民主憲政,又要爭取國家強大的現(xiàn)實需要。
[關鍵詞]近代中國,憲政運動,民權,自由主義,《獨立評論》
[中圖分類號]K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7—6241(2009)14—0041—07
20世紀30年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民主憲政和國家統(tǒng)一的問題上輾轉(zhuǎn)思考和激烈爭論,個人幸福與民族振興,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的關系成為他們思考民權保障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們堅信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懂得維護自身權利的人;有健全人格的國民才能成就一個真正的民族國家。胡適主編的政論性雜志《獨立評論》體現(xiàn)了他們的這種思想。
本文主要圍繞《獨立評論》學人對權利的認識,尤其是他們所秉持的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的重要聯(lián)系,以說明自由主義的權利觀對民主社會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影響。
胡適曾在《獨立評論》之前呼吁人權,與羅隆基在1929年的《新月》上展開過一次人權論戰(zhàn),掀起了人權討論的熱潮。在這次討論中,他們對人權的概念、性質(zhì)、范疇以及人權與法治、人權與憲政等問題做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使這次大討論成為一次意義深遠的人權啟蒙運動。由于這次討論遭到國民黨政府的粗暴干涉,以致胡適險些經(jīng)歷牢獄之災而被迫停止,《新月》也被迫??_@使得此后人權的內(nèi)容在《獨立評論》中所占篇幅極少,也成為《獨立評論》作者們在討論憲政問題上的一個缺憾。盡管如此,我們?nèi)阅軓闹邪l(fā)現(xiàn)他們不懈努力的痕跡。
《獨立評論》是由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創(chuàng)辦的,其權利觀具有自由主義的特征。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將人權與憲政相結(jié)合,以倡導民權的方式來呼喚憲法和憲政。他們知道,此時最重要的是教育民眾認識自己的權利,然后才會去爭取自己的權利。他們更多地思考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并將目光從純粹個人權利的爭取轉(zhuǎn)到依法律保障人權,建立法治國家,以此實現(xiàn)社會進步。
一、權利是思想的自由
何謂權利?胡適對“權利”一詞的解釋是:“‘權利的本意只是個人所應有,其正確的翻譯應該是‘義權,后來才變成法律給予個人所應享有的‘權利?!边@里可以將其理解為權利是人作為人所應有的道德權利在法律上的體現(xiàn)。在胡適的權利概念的基礎上,《獨立評論》學人總結(jié)出自由是“在不侵害他人的范圍內(nèi)任意行事的權利”,而“個人權利的總數(shù),便是所謂公民自由”。
思想的自由即意識的自由,它是人作為人最基本的權利,也是權利得以存在的內(nèi)在基礎。思想自由的意義在于其強調(diào)個人內(nèi)心活動的自主性,它為實現(xiàn)個人以自己的意志和能力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提供了必要前提,也是個人自主行為的基礎。思想的自由在近代被更多地理解為思想解放,《獨立評論》的學人認為思想解放是“現(xiàn)代文化和現(xiàn)代社會的源泉”。
《獨立評論》在創(chuàng)辦之初所奉行的辦刊宗旨,正如《獨立評論》引言中所表達的:“我們叫這刊物作《獨立評論》因為我們都希望永遠保持一點獨立的精神,不依傍任何黨派,不迷信任何成見,用負責的言論而發(fā)表我們各人思考的結(jié)果,這是獨立的精神?!睂嶋H上,《獨立評論》這本政論性雜志就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們實現(xiàn)思想自由的場地。
1.思想的自由對于人的重要性。首先,思想自由可以形成表達的中立和寬容,不致排斥“異端”,這正是民主社會所需要的素質(zhì)。個人的主張不過是個人思考的結(jié)果,要讓別人考慮這種思考的結(jié)果,個人也應平心考慮別人思考的結(jié)果?!拔业乃枷胗斜唤邮艿钠谕?,別人的思想也都可以有被接受的期望。最好的方法是承認人人各有提出他自己的思想信仰的自由權利;承認人人各有權利期望他的思想信仰逐漸由一二人或少數(shù)人的思想信仰變成多數(shù)人的思想信仰”。在這樣的意識自由的環(huán)境中,人們更易表達自己的思想,接受別人的思想,理性地思考各種思想的合理性,最后形成普遍的共識?!拔覀?nèi)缣岢鲆环N見解和主張來與別人討論,最要緊的是不可固執(zhí)己見,要虛心領略別人的理論及其主張,假如從別人的批評中發(fā)現(xiàn)自己主張和見解的錯誤便應立即矯正”。在這種“人人各有提出他自己的思想信仰的自由權利”的社會環(huán)境中,每一個人的思想能比較自由地表達和比較暢通地交流。其次,思想的自由可以增強人的判斷力。陳之邁非常形象地形容了思想的自由對于個人判斷的重要性:“教孩子的方法就是在給孩子思想自由,叫許多人說許多彼此矛盾的話給他聽。他聽了第一種意見的時候,他一定完全相信;他聽了第二種意見的時候,他一定又覺得頭頭是道,言之成理;他聽第三種,第四種意見的時候也是一樣的。他到底信什么呢?他不得不想,他不得不用他的小腦筋,他想而再想,他的腦筋得到了練習,有進步了,正如人身上的肌肉得到了練習,便長大了,扎實了,跑得快,跳得高了?!币粋€有判斷力的人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而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便是具有判斷力和獨立人格的個體。
2.思想的自由對于社會的重要性。思想自由與表達自由緊密相連,而表達的自由在個人是其權利,在社會則是責任。一個人若具有獨立思想的人格,“將自己良心所認為對的或不對的忠實的說出來,盡盡自己做國民的責任”,那么“具有此種人格的人若能多幾個,擔當國事的人也就多幾個”。反之,“一個國民若是不能講他的良心所要講的話,結(jié)果他將不講話;不講話的結(jié)果,他就失掉他做國民的真正意義,他就與國家斷絕道德的關系”。國家也就失去了重要的社會基礎。張熙若認為,歐美民治的根本是思想解放,因為“思想是行為之母,思想解放了,行為也就不能再受從前的束縛了”,新思想是“創(chuàng)造的靈魂和發(fā)明的動力”。思想解放以后,個人得到解放,現(xiàn)代科學、現(xiàn)代文化和民主政治就有了希望。一個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各種新知識的支持以及國民對真理的不斷探求,而知識要靠新思想的發(fā)表才能進步,真理要靠自由言論才能發(fā)現(xiàn)。同時,思想的自由又源自對真理的不斷探求,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民族的困境和發(fā)展方向,通過表達的自由將自己的良心對社會所要說的話負責任地表達出來,以實現(xiàn)其社會責任。一個社會的意志實際上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的自由意志,個體的權利至上得到尊重,社會或民族才能進步??傊?,社會的進步是保障個人自由的必然結(jié)果。
二、權利是法律上的自由
個人自由是《獨立評論》學人權利觀的核心。從理論上看,權利主要由自由和平等構成,而平等則是來源于因個人自由而具備的人作為人的尊嚴。個人自由使得人對自己人身和對物享有支配權,更為重要的是,個人自由使人成為自由
意識的主體。當個人的這些自由為法律所承認時,它們就變成了權利。自由主義者在追求個人自由的同時,主張以理性的方法實現(xiàn)個人權利;憲政主義要求在法治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人權,維護人權。在法治的前提下,人們的自由權,只有相對于國家權力時,它才有現(xiàn)實意義。面對國家的權威,只有以法律來維護權利才能實現(xiàn)個人自由,否則就既無個人自由,也無個人權利。因此,法律對權利的承認是權利得以實現(xiàn)的堅實基礎。事實上,前面所說的“個人權利的總數(shù),便是所謂公民自由”可以理解為個人權利是公民自由在法律上的表現(xiàn),由法律所保護的個人自由即是個人權利。筆者在此對《獨立評論》學人所討論的個人層面的公民自由權和制度層面的公民自由權試做簡單的介紹。
1.個人層面的公民自由權
人身自由權和獲得刑事正當程序權是《獨立評論》學人關注的重要權利,前者是實現(xiàn)各項權利的外在基礎,后者是個人自由的重要保證,這兩項權利對于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基于當時特定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特別是有不少進步人士被非法拘禁的情況,《獨立評論》的作者利用西方有關人身自由權的立法規(guī)定來主張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權。胡道維列舉了英國的《保護人身法案》、美國的憲法修正案、法國的《人權與民權宣言》中關于人身自由權的規(guī)定,以此來表達他對自由權的追求。他說:“一個人因為被人控告或被國王命令捕拘,既未經(jīng)審訊,又未經(jīng)判決——或則經(jīng)過合法的審訊以后,根本就不會被判為有罪,現(xiàn)在就似這般馬馬虎虎的受實際的監(jiān)禁,豈不冤枉嗎?”英國制定《保護人身法案》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此類的冤枉而產(chǎn)生的,就是“力求免除不經(jīng)審判的武斷拘禁”。他認為,個人的人身自由只有在依法審判,并經(jīng)法官判為有罪后才能失去。這與胡適此前主張“人權與約法”時的思想如出一轍。胡適曾例舉安徽大學的一個學長,因為言語上頂撞了蔣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處奔走求情,而絕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蔣主席。為此他說:“只能求情而不能控訴,這是人治,不是法治?!惫褡杂蓹嗳绻x開了法律作前提,則人身自由和獲得刑事正當程序權等的合理存在即無根基可言。
針對刑事正當程序權,《獨立評論》學人尤為關注逮捕、羈押等程序的合法化。例如在國民黨非法捕捉學生的問題上,他們認為這是嚴重侵犯民權的行為,違反了刑事正當程序?!氨徊兜膶W生,用繩拴著,像豬羊一般,被牽起就道。更加上十幾個如狼似虎的兵,一個面目猙獰的眼線”,這種“隨意捉人,不宣罪證,不交法庭,不公開審判,而加以無期的幽禁甚至刑拷,這是怎樣的違反法律,違反黨國最基本的法律”。如果有了法律的保障,“人民遇有自由權利受官廳束縛時,得請求法院對其受拘理由予以審查;受拘人如系被人控告,得請求迅予審訊;得請求法院對于拘禁地點加以限制;如系非法被拘,并得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而此時,民權沒有一部憲法予以保障,所以軍警可以隨意抓人,權利可以被任意侵犯。當1934年11月27日蔣介石與汪精衛(wèi)聯(lián)名聲明“國內(nèi)問題取決于政治,而不取決于武力”后,胡適立即趁熱打鐵要求政府:“明令中央與各省的司法機關從速組織委員會來清理全國的政治犯,結(jié)束一切證據(jù)不充分的案件,釋放一切因思想或言論犯罪的拘囚;并且應該明令一切黨政軍機關不得因思想言論逮捕拘禁人民?!焙m希望政府能首先對公民自由權予以認真對待,讓個人自由得到立法和司法層面上的認可,以解決各種社會矛盾,使社會走向正軌。
2.體制層面的公民自由權
從體制層面上看,《獨立評論》學人所論及的公民自由權主要是言論自由權。言論自由權是思想自由權的外在體現(xiàn),又是實現(xiàn)個人自由和獨立的重要方面,也是施行民主憲政的關鍵。
《獨立評論》學人們對于言論自由權的認識來自于對思想自由的認識。個人主義在政治上的哲理是“政治上一切是非的最終判斷者是個人而非國家或政府”,國家和政府的主張和判斷不能代替?zhèn)€人的主張和判斷,政府應當允許個人的言論自由。個人主義“全在承認個人有批評政府之權……全在承認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如果國家通過法律承認了言論自由,使言論自由成為一項憲法權利,則在“個人是最終的判斷者”的基礎上使個人可將其“所認為是的貢獻于他人和國家之前,希望他人和國家能比較優(yōu)劣而為妥善的采擇”。同時,由于“國家并不是真理的壟斷者。它所認為是的須與個人所為是的在個人的良心上作一理智的競爭”,因此國家不能強迫個人服從國家的統(tǒng)一價值認識,國家“光憑威權的壓制是不能折服人心的,是無理性可言的政治”,理性的政治應當以憲政為根基,以民主法治為導向,讓個人真正與國家相連。正如張熙若所言:“一個個人若有發(fā)泄他的良心所認為不對的機會,若有表示他的理智所反對(的)自由,那時他才能覺得他與國家的密切關系,他才能感覺他做人的尊嚴和價值,他才能真愛護他的國家。試問這樣一個人格是何等可敬,這樣一個國民是何等可貴!一個國家有以上這樣一個國民比有成千成萬的工具性的群眾有利的多?,F(xiàn)代民治的成敗全視此等國民的人數(shù)多寡而定,而民治在大體上又是今日政治上的康莊大道,其他炫耀一時的政象都是旁門左道,不久還歸消滅,不足以為法。”張熙若以“個人是最終的判斷者”的自由主義思想為依據(jù),表達了公民言論自由權與個人自由的關系,也傳達了言論自由與民主政治的緊密關系。對此胡適也表示:“一個新社會,新國家,總是一些愛自由愛真理的人造成的,決不是一班奴才造成的?!笨傊?,張胡二人的言論體現(xiàn)出言論自由在民主國家的重要性,尤其對于正處于制度建設中的中國,言論自由權在體制層面上具有對個人權利與民族國家的雙重意義。
三、權利的實現(xiàn)途徑和方法
如果權利是人作為人的道德權利在法律上的體現(xiàn),那么權利的實現(xiàn)首先應當依靠法治的途徑,同時也需要個人樹立其權利意識,即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丢毩⒃u論》學人正是基于這兩方面討論了權利的實現(xiàn)途徑。
1.權利的保障是法治
權利與法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一方面法治是保障和實現(xiàn)權利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權利是制定憲法和法律的根據(jù)。胡適一直將民權的保障與法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他認為:“中國的民權保障運動必須要建筑在法律的基礎之上,一面要監(jiān)督政府尊重法律,一面要訓練我們自己運用法律來保障我們自己和別人的法定權利?!彼砸环N更為理性的態(tài)度主張將民權保障納入法律的軌道,而不是作為政治問題來解決。他說:“只有站在法律的立場上來謀民權的保障,才可以把政治引上法治的路。只有法治是永久而普遍的民權保障?!彼踔林赋雒駲啾U贤藭笳傲⒓礋o條件地釋放一切政治犯”是以政治手段解決民權問題,“這不是保障民權,這是對—個政府要求革命的自由權。一個政府要存在,自然不能不制裁一切推翻政府或反抗政府的行動。向政府要求革命的自由權,豈不是與虎謀皮?謀虎皮的人,
應該準備被虎咬,這是作政治運動的人自身應負的責任”。胡適深知政治斗爭的游戲規(guī)則,所以相較于民權保障人士的激進,他顯得更為理性;雖然他同情“政治犯”,但還是主張用法律的手段來獲得權利。他清醒地認識到國民黨為維護自身的權力,不惜用種種高壓的手法來制裁反對勢力,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恐怖的心理”,而且“在這種政治勢力的沖突之下,尤其在現(xiàn)政權用全力制裁武裝反抗的政治勢力的情形之下,一切情面門路友誼種種老法子在這里都行不通了”。他曾建言,在法治的范圍內(nèi)民權保障應遵循這幾項原則:要求有充分證據(jù)方可由合法機關出拘捕狀拘人;拘捕之后,必須依照約法第八條,在二十四小時之內(nèi)送交正式法庭;要求法庭公開審判,無罪者立即釋放;要求“政治犯”在判決之后得到人道的待遇。
個人權利的最大威脅始終來自于國家權力,如果國家權力被依法限制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之內(nèi),個人權利就相對比較安全?!丢毩⒃u論》所主張和傳遞的法治觀念,向人們展示了政府的行為如果有法律來限制,個人權利才會實現(xiàn),正如胡適所說:“民權的唯一保障是法治。”所以,國家的“法律的制定和執(zhí)行的方法(如果在憲法原則范圍以內(nèi)行動的話)不應侵蝕任何個人的自由權利;即令有犧牲個人權利的必要,亦應以企增進全國人民最大可能的自由與幸福時所絕對必需的個人犧牲為限”。
2.“民權是國民爭取出來的”
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是實現(xiàn)權利的又一重要途徑。權利的保障除了法治途徑以外還有賴于個人對自身權利的珍視和不肯放棄。這正如此前胡適所講:“權利的保障全靠個人自己養(yǎng)成不肯放棄權利的好習慣。”惟其如此,才能造就“無數(shù)愛自由過于面包,愛真理過于生命的特立獨行之士,方才有今日的文明世界”。胡適曾要求政府“應該明令取消一切鉗制報紙言論與新聞的機關”。但思想禁錮與言論鉗制并沒有因政府的漂亮口號而得到改善,民權觀念的樹立因思想言論自由的被限制而變得步履維艱,這使胡適認識到:“思想的轉(zhuǎn)變是在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條件之下個人不斷的努力的產(chǎn)兒。個人沒有自由,思想又何從轉(zhuǎn)變,社會又何從進步,革命又何從成功呢?”
從理論上說,權利的保障制度開始形成于法律對權利的宣告,但從實踐看來,權利的保障和實現(xiàn)還需立法以外的因素來成就,這些因素包括政府依法行政觀念的樹立,個人法觀念、法意識的培養(yǎng),社會道德共識的建立,以及個人對權利的努力追求?!丢毩⒃u論》學人注意到這些因素在實現(xiàn)民權中的重要意義,他們曾多次要求整肅吏治和培養(yǎng)國民的健全人格,而在民權的保障和實現(xiàn)途徑上,胡適和陶希圣更為注重個人的努力。胡適認為:“中國的民權保障運動必須要建筑在法律的基礎之上,一面要監(jiān)督政府尊重法律,一面要訓練我們自己運用法律來保障我們自己和別人的權利。”從清末到民初,立憲的機會均是來自于斗爭甚至革命與犧牲,每一次的立憲機會均來之不易,所以更應如護家珍一樣看護好憲法所確定的民權?!跋冗M的民族得著的民權,不是君主欽賜的,也不是法律授予的;是無數(shù)的先知先覺奮斗力爭來的,是用血寫在法律條文上去的,是時時刻刻靠著無數(shù)人的監(jiān)督才保障得住的……法律只能規(guī)定我們的權利,決不能保障我們的權利”。在這里,胡適表達了兩層意思:第一,法律來之不易,我們自己首先要利用法律守住我們的權利;第二,我們還要時刻監(jiān)督法律的實施,嚴防他人侵犯我們的權利。但是,由于中國人素來無權利思想,而且養(yǎng)成了習慣,在這種習慣支配之下,就出現(xiàn)了“法律規(guī)定的人權民權,人民也不會享用,不會愛護”的情況,以至于現(xiàn)在“約法和憲法里規(guī)定的人民權利都還是一些空文,軍人官吏固然不知道尊重民權,人民自己也不知道怎樣享用保護自己的權利。到了權利受損害的時候,人民只知道手忙腳亂的去走門路,托人情、行賄賂;卻不肯走那條正當?shù)姆傻拇舐贰?。陶希圣認為:“人民不主張自己的權,則雖法律贈予該權,他也享受不了的”,“假如國民對于政府一切設施,都抱不問不聞的態(tài)度,又或抱一無論如何都不參加的態(tài)度,則無論何種制度都不會施行得好的。民權沒有從政府授予的。民權是國民爭取出來的”。
在中國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個人對權威形成了依賴,人民在政治上處于被動的地位,只有當權威濫用權力到了極致時,才會有人民的反抗。一旦這種反抗被鎮(zhèn)壓下去后,統(tǒng)治者稍微有所收斂,施行一些親民政策,人民又重新回到了開始的地方。歷史就是這樣地循環(huán),人民就是這樣一如既往地信奉權威。這樣的民族習慣不能不說是一種憲政的阻力,此前孫中山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提出訓政;《獨立評論》的學人意識到這一點,所以要求人民自己去爭取權利。如果單純依賴一部憲法就能讓民眾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叵硎軝嗬?,恐怕中國歷史上就沒有清末預備立憲的失敗和民初立憲的鬧劇了。事實上,中國所缺的不僅是憲法文本,而是憲政的精神。這其中,既包括了政府守法的精神,還包括了人民懂法、尊法并守法的意識。
四、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
在民權的實現(xiàn)方式上,無論是張熙若所主張的“國民人格之培養(yǎng)”,還是胡適所闡釋的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的關系均反映出二人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自由主義權利觀,他們此時的自由主義思想已由古典自由主義注重個人主義精神而達至新自由主義尤其是密爾自由主義思想的特征,他們更注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中單個個體的發(fā)展與整個社會發(fā)展的互動,即胡適所主張的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的緊密聯(lián)系。
“政治上一切是非的最終判斷者是個人”是張熙若所主張的國民人格的培養(yǎng)的理論基礎。由于張熙若認為民主制度的根本就是人的解放,所以國民人格的培養(yǎng)也應該首先致力于人的解放。他指出,基于個人解放的政治哲學有三大優(yōu)點:“(一)一切社會組織的目的都是為人的,而不是為越出于人以上的任何現(xiàn)象,如上帝、帝王或其他的東西的;(二)一切社會組織的權力都是由構成這些組織的人們來的,而且永遠屬于這些人們;(三)一切社會組織都應該而且必須直接或間接由構成它們的人們自行管理?!笨傊?,“講到底,政治是為人的,為人的事還是拿人作標準比較可靠些”。張熙若以人為思考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的起點和終點,提出國民人格培養(yǎng)作為社會進步的前提,“欲行大舟,先蓄厚水”,“偉大的事業(yè)惟有有偉大的人格才能勝任”。其要點在于,個人自由是前提,社會進步是結(jié)果。首先,個人自由有利于個人養(yǎng)成獨立的精神,自強不息的性格。這是因為,個人自由使個人擁有自己的意見,不因循傳統(tǒng),并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成為可能。同時,由于人類不可能避免犯錯,個人自由給了每一個人以試錯的機會,而這種機會使得個人在生活中有了多次實踐和實驗自己思想的機會,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就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形成,個人獨立思考和鍥而不舍追求真理的個性就在這樣的不遵從固有觀念和傳統(tǒng)習俗中養(yǎng)成。其次,個人自由易于培養(yǎng)個人的責任感。這
是因為,個人是獨立的,無依無靠的,當他在做出判斷時,他必須對結(jié)果負責,而且成功與失敗主要來自于自己努力與否。所以,從試錯的開始就必須具備理性的判斷力,并對此后的結(jié)果負責,并對相關利益人負責。最后,個人自由有益于民主社會的建立。由于個人自由與其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息息相關,對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只有通過社會才能完成,對社會的改造只有通過個人才能完成。單個的個體在面對社會改造之時會充分重視群體的力量,當每一個具有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人組成_一個群體時,每一個個體仍然是平等的,人們不會依賴他人或被他人所利用,威權的專橫便失去了市場。同時,由于他們所具有的責任感使他們愿意在平等的基礎上制定規(guī)則讓大家遵守,在規(guī)則的基礎上發(fā)表個人意見,最后形成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民主社會便由此建立。
民主社會建立之后,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相互之間的良性互動成為一個國家發(fā)展的無限動力。首先,社會進步需要以個人自由為基礎。個人的自由得到尊重,就能使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并因此對社會作出貢獻。其次,社會進步的實質(zhì)是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獲得,是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進步。當社會在經(jīng)濟、文化諸多方面得到發(fā)展后,個體的幸福得到滿足,并且為提高人類的判斷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人的智慧和潛能有可能得到更多的發(fā)揮,從而反作用于社會的進步。正如胡適將思想轉(zhuǎn)變與社會進步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個人有了自由,思想有了轉(zhuǎn)變,社會就會進步。最后,個人自由是實現(xiàn)法治的基礎。雖然胡適認為民權的保障是法治,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因果關系??梢赃@樣說,當一個國家沒有個人自由時,也就沒有了法治,因為此時是權威之治,國家意志就是少數(shù)人的意志,權力沒有制約。法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維護個體的自由,憲法是保障個人自由的根本法,其他的部門法均是圍繞個^自由為中心而制定的,即使是以維護秩序和公權力為目的的公法,歸根結(jié)底它們也是以保障個人自由為鵠的。個人自由使得每一個人對自己行為負責成為可能,行為的合法性便成為個人自由的邊際。
五、評論
當張熙若、胡適在主張國民人格之修養(yǎng)和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時,實際上他們是另辟蹊徑來闡釋權利的重要性。自由主義者所主張的個人自由,其根本是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實現(xiàn)人作為人的尊嚴。在自由主義遭到質(zhì)疑之時,在民族瀕臨危亡邊緣的緊急時刻,過分強調(diào)個人自由與權利顯得不合時宜,而自由主義者深知,越是在這樣的危機時期,個人權利的主張對民族國家的建立更具有實際意義。此時,《獨立評論》的學人們將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相結(jié)合,提出了既要實現(xiàn)個人權利,又要追求民族進步的社會發(fā)展途徑,以健全的個人主義來成就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正如張熙若所說:“要有健全的國家須先有健全的人民……國家就是人民的返照。有怎樣的人民便有怎樣的國家?!币粋€民族國家應當由自由的人民組成,而不是由專制的權威所控制。具有獨立人格,擁有個人權利的個人才能擔當起民族的重任,成為一個負得起責任的人,民族國家就是由這樣一些負責任的健全的人所造就,而不是由唯唯諾諾,沒有權利意識只有“子民”意識的人所組成。
自由主義強調(diào)個人的自由不僅是個人幸福的基礎,而且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因為,當每個人的個性得到發(fā)展后,除了使自己變得更有價值以外,還對他人具有價值。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得到充實,那么在一個群體中就有更多的生命得到充實,此群體自然也就更具生命力。此外,具有獨立和自由意志的人不會聽憑世界或他所屬的一部分世界代替自己選定生活方案,由于他必須運用自己的能力來選定生活方案,因此,他就更具有觀察力、判斷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具備如此素質(zhì)的人才能對社會進步有所貢獻。胡適和張熙若等人就是在這樣的自由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將社會進步與個人權利相聯(lián)系,將思想解放、言論自由與社會發(fā)展相聯(lián)系,提出了民權保障的新思路。
盡管如此,《獨立評論》學人對于權利的討論也反映出他們在借鑒西方個人主義以傳播權利觀念的過程中與自身固有的民族主義情結(jié)的矛盾心理,以至于在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的關系問題上,后者對于前者的作用并未顯示出很清晰的邏輯關系。同時,學人們過多強調(diào)了思想的解放,即權利的意識方面,而忽略了對經(jīng)濟權利,即權利的利益方面的論述,而這恰是當時更為迫切的需要。
[責任編輯:侯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