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幼犁
[關鍵詞]試題,命題,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09)21-0046-06
2005年至今,筆者就選擇題的命題在《歷史學習》《歷史教學》上連續(xù)發(fā)了數(shù)十篇隨筆,自覺主要環(huán)節(jié)幾乎都涉獵了,有些典型的、常見的問題還從不同的角度做過分析、建議和示范。如再要寫選擇題,就應當深入“三維目標”或更有意義的與研究性學習能力有關的設計理論與技術了。然而,令人不安的是:這些老問題卻日益嚴重了,甚至在國家級的高考、省市級的會考中也不斷泛起。
不少朋友對我說,讀你的隨筆雖豁然開朗,可看著明白,做起來卻難持之以恒,能否再總結一些簡單明了的方法,使操作起來更好把握?這個要求是真誠的,也合情理——希望把良好的改革愿望在實踐中變?yōu)閺V大教師的自主行動和應有成就,但卻難煞吾也!歷史學科的命題本來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學問,小小的一道選擇題,卻牽涉史學、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語言學、統(tǒng)計學、測量學……還包括個人在實踐中積累的悟性、經(jīng)驗、技巧、藝術等方方面面??梢赃@樣說,由于選擇題的這種特殊形式,其他各種題型在命題上的大多數(shù)程序和可能發(fā)生問題,如尋找“題眼”、設計目標,處理材料、構思視角,切人提問、撰寫答案,直至邏輯修辭、修改文字等,都能夠在其中反映出來,而且技術要求更高。同做任何學問一樣,學習命題是一個做有心人,坐冷板凳,持責任心,不斷歷練、磨礪和積累的過程,豈是一看就會,一明就白的?但認真想來,雖然如此,能否小結一個比較易行的在命題過程中自我置疑,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呢?呵呵,不是有先哲說過,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問題嗎。那么,該從哪兒突破呢?想了大半年,不得要領。前些日子,觀摩高三復習課,聽得好幾位教師不斷提醒學生審題、解題要抓關鍵詞,感到腦中一亮,他們是從解題角度講的,我則從命題角度想:文章有關鍵詞,是其重心或焦點。試題也是如此,有其不可或缺的命門——關鍵詞,是解題的充分、必要或充分而必要的條件。它們或明或暗地顯示了試題內容的焦點、要素或解題的要求與指向。說其“明”,是由于試題直接顯示了某個關鍵信息;說其“暗”,是它需要考生運用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技能或方法去“捕捉”、去推理才能浮出水面。從命題的角度看,無論考查何種目標,采用上述明的或暗的哪一種設計方式,都必須確保試題的關鍵詞不能有半點含糊不清或模棱兩可,否則,試題本身將失去規(guī)矩,學生解題則亂了方寸,教師授課也會沒有方向。這是大多數(shù)試題“崩題”的共同特征!相對于課本而言,這在作了較大變形的試題或新材料、新情景題中尤為突出。創(chuàng)新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形式變化了,文字增多了,句子轉折了,修辭亮眼了,邏輯復雜了,常常會犯這類錯誤而不自知——盡管設計的初衷是好的、積極的。于是,就有了命題時要重點關注、反思和審查試題“關鍵詞”的思路。
用這個思路審視上一篇隨筆留給讀者探究的那道試題,可否算一種“捷徑”?
●當歷史學家談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反法西斯主義、黑人民權運動等史實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B.社會保障
C.人權D.君主立憲
答案:C
要推理“想到”什么,就必須明確“想什么”“誰在想”和“怎樣想”,表明這三個信息的單詞或詞組就是關鍵詞。據(jù)此來審視這道試題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第一個信息上,題干選用的史實十分典型,可謂慧眼獨具,三個例子分別內含了公民權利、人道主義、國際關系及種族平等這些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課題。但后兩個信息卻沒有明確的界定:試題中的“歷史學家”和“人們”這兩個名詞是中性的和泛化的提法。前者不一定都正確,又有長有短,思路更不見得一致,后者更是多種多樣、參差不齊的;“不由自主”的意思是“由不得自己,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自然而然地或油然想起……只是描述了一種心理的現(xiàn)象,并沒有與內容有關的立場、態(tài)度或其他必要的定位與指南。因此,比較合理的修改方案是在這兩個關鍵點上刪除那些含糊不清的概念,代之以語義明確、界定清晰的單詞或詞組:
●當歷史學家高度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反法西斯主義、黑人民權運動等史實時,他們遵循的核心價值觀是
A.憲政共和B.社會保障
C.人的權利D.君主立憲
答案:C
●當人們評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反法西斯主義、黑人民權運動等史實時,無論持何觀點和是否自覺,涉及的根本問題是
A.憲政共和B.社會保障
C.人的權利D.君主立憲
答案:C
歷史是人的活動與發(fā)展,是人們過去的故事或軌跡?;蛘哒f,人是故事的主體,是歷史的主線。因此,“誰”“是誰?”就是試題設計中首要的關鍵詞。
例一:這幅墨西哥國徽來自其土地上曾經(jīng)生活過的古代民族
A.蘇美爾人
B.古瑪雅人
C.阿茲特克人
D.古印加人
答案:C
這是上海某區(qū)高中水平考試在命題過程中一開始設想的試題。考生學過古代墨西哥阿茲特克文化,教科書中也有鷹與蛇,以及仙人掌的故事。試題巧妙地利了用墨西哥國徽中的圖案來考查學生對這一知識的運用水平,文字不多,生動形象,立意很好。但是,認真分析題干中說的主體就會發(fā)現(xiàn),到底是誰來自“其土地上曾經(jīng)生活過的古代民族”?“國徽”嗎?顯然不是,而是國徽中標志性圖案的原型。因此,比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
●觀察下列墨西哥國徽圖案。它突出了其文化淵源(圖同原題,略)
A.蘇美爾文化B瑪雅文化
C.阿茲特克文化D.印加文化
答案:C
這個修改方案雖然改正了原題的重大缺陷,解決了“誰”的問題,但由于題干的文字明白地告知了這是墨西哥國徽,無意中使試題喪失了觀察并從圖中汲取信息的考查目標,考生只要憑借文字就可以解題了,國徽圖案則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如果要保留這一考查目標,就必須再作修改,比較理想的方案有二:
●觀察下列國徽圖案。它表明該國的歷史淵源是(圖同原題,略)
A.蘇美爾文化B.瑪雅文化
C.阿茲特克文化D.印加文化
答案:C
●仔細觀察下圖。根據(jù)你的歷史知識,它可能是下列哪一國家的國徽?(圖同原題,略)
A.阿根廷B.玻利維亞
C.墨西哥D.厄瓜多爾
答案:C
這兩個修改方案前者比較學術化,后者則顯得生活化,知識的遷移度也較大,難度要略高于前者。
例二:1885年,清政府贈送給美利堅合眾國一塊石碑,上寫道:“……起事勇于勝、廣,割據(jù)雄于曹、劉,……開疆萬里,仍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該碑文頌揚的當是
A.華盛頓B.林肯
C.羅斯福D.杰斐遜
答案:A
這是一道在網(wǎng)絡上流傳很廣的試題,材料生動簡明,設問難度適中,考查的知識目標又跨
古今中外,被許多教師下載,用于考查學生對華盛頓特點與功績的掌握水平。但讀其關鍵詞就會產(chǎn)生疑問:誰送了這塊紀念碑?“清政府”?1885年的清王朝為咸豐朝,雖已走向垂死,但無論對內還是對外,恪守和宣揚的都是“朕即國家”“朕即天下”之世界觀,何來如此胸襟在國際社會高調贊頌華盛頓?如果是被逼迫的違心話,這個材料就不能如此引用;如果是真心的……有可能嗎?
查有關資料,這段話的原文出自1848年出版的徐繼畬著的《瀛寰志略》:
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于勝廣,割據(jù)雄于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chuàng)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骎骎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杰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之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guī),公器付之公論,創(chuàng)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瀛寰志略》與《海國圖志》同為近代較早介紹世界史地的著作,論述了各國的風土人情、輿地沿革及社會的變遷。因其中有些觀點悖逆當時的主流意識而受彈劾和“誣告”。這可能也是徐繼畬不久即被削職離任的重要原因之一。19世紀30年代,美國籌建華盛頓紀念碑?;浇涕L老會駐中國的傳教士,美國學者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這位著名的“中國通”讀了此書,請人將這段文字刻在一塊石碑上,落款為“大清國浙江寧波府鐫耶穌教信輩立石,咸豐三年六月初七日合眾國傳教士識”。1884年,該石碑被運至美國,受到美國人莫大贊賞,將其砌入華盛頓紀念碑中@。從以上記載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碑文引用了徐繼畬的這段以中國古代帝王為比照,贊頌華盛頓以公民為國家,以公論為日晷的文字,但立碑人是“耶穌教信輩”,至多算進“寧波府”,而不一定是清政府。具有戲劇性的事情是據(jù)不少媒體報道: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1998年在北大演講中提到了這段文字,并認為這塊石碑是清政府送給美國的:
“Those words were not written by an American.They were written by Xu Jiyu, governor of Fujian Province, inscribed as a gift from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to our nation in 1853.”
本文并非研究徐繼畬,也非評論這些歷史記載和解釋的是與非,以及克林頓講的對或錯,其中的疑點大可留給有關專家。作為考試測量,試題設計首先追求的是確??疾槟繕说挠行崿F(xiàn),為此,應當盡可能利用比較確定和有共識的材料。按照這個要求,本題完全可以避免誰是送碑人這一有疑點的情節(jié),直接以徐繼畬和這段文字來說事情、提問題。如此,可能還有更實在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之功效:
●早在道光廿八年出版的《瀛寰志略》中,徐繼畬說:“起事勇于勝、廣,割據(jù)雄于曹、劉,……開疆萬里,仍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chuàng)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嘁娖洚嬒瘢瑲饷残垡憬^倫,嗚呼,可不謂人杰矣哉!”。這段文字頌揚的當是
A.華盛頓B.林肯
C.羅斯福D.杰斐遜
答案:A
例三:世界上第一個由民族國家走向超國家共同體的是
A.歐盟B.石油輸出國組織
C.東盟D.北美自由貿易區(qū)
答案:A
這道試題的考查目標是對歐盟特征的理解,是世界現(xiàn)代史中的重點知識之一,設計難度顯然不高。題干、提問和正確答案是一個省略了主體的句子,完整的表達是“世界上第一個由民族國家走向超國家共同體的國際組織是歐盟”。如此,讀起來就會感到有些別扭:歐盟是“由民族國家走向超國家共同體”的嗎?
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是地區(qū)性的跨國經(jīng)濟合作組織,不是民族國家,如何從“民族國家”走向超國家共同體?最早由民族國家走向超國家共同體一歐盟的應當是歐共體,或歐洲十二國、歐共體國家,或泛稱(相對東歐而言的)西歐諸國。所以,我們可以說“世界上最早由民族國家走向超國家共同體的是西歐諸國”或“世界上第一個由民族國家組成的超國家共同體是歐盟”,不能說“世界上第一個由民族國家走向超國家共同體的是歐盟”。打一個不十分恰當?shù)谋扔鳎@就像我們可以說“由國民黨統(tǒng)治變?yōu)楣伯a(chǎn)黨領導的國家是中國”,但不能說“由國民黨統(tǒng)治走向共產(chǎn)黨領導的國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
如欲保持試題原來的考查目標,比較簡便的修改方案是:
●世界上第一個由民族國家組成的“超國家共同體”是
A.歐洲聯(lián)盟B.石油輸出國組織
C.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D.北美自由貿易區(qū)
答案:A
●世界上最早由民族國家走向“超國家共同體”的是
A.西歐諸國B.中東石油輸出國
C.東盟十國D.北美自由貿易國
答案:A
前者主要修改了題干中的連接詞,主體還是歐盟;后者主要修改了選項,使“走”的主體回歸西歐諸國。兩者相比較,后者的難度要略高于前者。就本題排在第25題來看,按照試題的排列準則,應當有些難度,似取后者為佳。
嚴格地說,這道試題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值得商榷和推敲?!俺瑖夜餐w”在概念上要遠大于“歐洲聯(lián)盟”,并非被當今國際政界、社會媒體和史學界公認并廣泛地作為歐盟的專有名詞。另外,更重要的是考生也從未學過,有理由將其按照通常的用法來理解。因此,可以說“歐盟是超國家共同體”,但如果倒過來說“超國家共同體是歐盟”,還要算“第一個”,就很容易使考生產(chǎn)生不必要的疑惑:這是從哪個角度看的“超國家共同體”?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抑或多方位?形式上還是實質上?國際聯(lián)盟、聯(lián)合國,甚至蘇聯(lián)算不算?……
通常的說法為:歐盟是集政治實體和經(jīng)濟實體于一身,在當今世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區(qū)域一體化組織。因此,以上兩個比較方便的修改方案用“引號”加以突出,以提醒考生注意這個概念有特定的含義。其實,無論從學術,還是從考生方面看,最好還是采用上述歐盟的常用定義為妥:
●世界上第一個由民族國家組成的集政治和經(jīng)濟實體于一身,在當今世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區(qū)域一體化組織是
A.歐洲聯(lián)盟B.石油輸出國組織
C.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D.北美自由貿易區(qū)
答案:A
●世界上最早由民族國家走向“集政治和經(jīng)濟實體于一身,在當今世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區(qū)域一體化組織”的國家是
A.西歐諸國B.中東石油輸出國
C.東盟十國D.北美自由貿易國
答案:A但是,這樣的修改在文字上與課本的陳述比較相似,就考查理解能力而言,有一定的理由懷疑其效性。下列修改方案可能會更好一些:
●就其成員國及其性質和任務而言,“歐洲
聯(lián)盟”當屬于
A.超國家共同體B.全球性的團體
C.國際經(jīng)互組織D.世界金融集團
答案:A
●假如以“元”代表獨立的國家,把“體”喻為協(xié)調的整體,那么,歐洲聯(lián)盟在內部建構中信奉與提倡的理念當是
A.“多元一體”B.“一元一體”
C.“多元多體”D.“一元多體”
答案:A
以上兩個修改方案使考生必須在理解歐盟的宗旨與特點后,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且難度也有所提高。這與其在試卷中所處的位置相配。
例四:馬可·渡羅稱中國為契丹,南方漢人為蠻子。稱北京為可汗的大都,稱杭州為南方漢人的行在。其中反映出的時代特色是
A.五代遼宋B.宋末元初
C.元朝D.元末明初
答案:C
這也是一道在網(wǎng)絡上流傳較多的試題。如果抓住關鍵詞來讀這道試題,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存在典型的由于文字多了而造成“誰”“是誰?”的問題。“……時代特色是元朝”這樣的句式顯然是讀不通的,不合邏輯,正確的句式應當是“……是元朝的特色”。另外,題干中的“馬可·波羅”應刪去,否則,考生根據(jù)這一信息就可以做出推測,而無需閱讀后面的材料。選項也似應做些調整,以避免歧義和對高中而言的不必要的難度。比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
●稱北京為“可汗的大都”,稱南方的漢人為“蠻子”,稱杭州為“南方漢人的行在”。這些詞語的共同特征源于下列哪一時期?
A.唐朝B.宋朝
C.元朝D.明朝
答案:C
例五:下列圖片中,直接反映伊斯蘭教內容的是
這道題引自《2009年上海市高中結業(yè)文化考試歷史試卷》,它的考查目標是儒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思想、宗教的某些文化特征和從圖片中汲取解題信息的能力。試題選用了比較顯著地體現(xiàn)這些文化特征的圖片,不僅考查的知識面廣和言簡意賅地提出了問題,而且圖文并茂、融合社會、貼近生活,輕松而不失學術,靈動而又有規(guī)范,設計可謂巧妙!然而,在命題過程中,其原型并非如此,見下:
●下列圖片中,直接反映伊斯蘭教內容的是
答案:C
尊敬的讀者,你能根據(jù)已有的常識和抓關鍵詞——“誰”“是誰?”的反思,發(fā)現(xiàn)其中可能隱含的重大失誤,或理解命題者為什么作如此修改嗎?
[責任編輯: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