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多年的DV拍攝,使用的基本都是佳能和松下的DV機,當家的機子是佳能的XL1s,后期用的是matrosRT X100和Premiere。2006年,隨著拍攝的需要,業(yè)務的發(fā)展,想把工作室搞起來,可應該選擇什么機子和后期設備呢?
這時,小高清機HDV已出現。對于我的拍攝,保存需要來說,使用硬盤和存儲卡的機型我都不打算考慮,我認為對于大量拍攝,需要長期保留的素材,最可靠,單位存儲量價格最低的還是磁帶,因而決定還是選擇磁帶拍攝的機型。
當時SONY推出的兩款HDV,FX1和Z1C我都曾考慮過,而佳能隨后推出的HDV,XH H1更讓我難以決定。以前使用XL1s存在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兩次維修的費用也讓入耿耿于懷。但原來已有的EF鏡頭轉接器和EF鏡頭,以及那揮之不去的C情節(jié)都難以讓我“移情別戀”。
2006年底,佳能中國公司給我提供了試用HDV機器的機會,包括XH H1和XH G1。通過對這兩款HDV的使用,讓我擺脫了對之前標清機子的印象,既延續(xù)了情節(jié),又避免了一次改弦更張的“誤投資,沒繼續(xù)走標清的老路。更重要的是,這讓我較早對高清有了全面的認識,改變了拍攝的習慣和態(tài)度——高清的拍攝如同像素比標清高四倍一樣,需要比標清拍攝多幾倍的認真和手段,需要更多的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的綜合知識。
拍高清,特別是“干活”,很多情況下機子都得“入軌”,“上架”。固定鏡頭一定要定,移動鏡頭也需在穩(wěn)中移動。這時輔助拍攝器材顯得更為重要。穩(wěn)固,阻尼適合的三腳架,大,小搖臂,軌道,穩(wěn)定器一個都不能少。當然,燈光反光板,無線話筒等等也無法省略。通過這些器材的購買和實際使用,也有了一點心得,投資“失敗”的也有,好用,性價比很好的也有,好的就算正常投資,糟糕的就權當交學費了吧。
首先說最基本的攝像三腳架,以前用過幾個DV級別的,架小些的機子基本湊合,但像XL1s加EF100-400的“白頭”,就感到很吃力,哪怕用上豆袋,三級的風都會發(fā)顫,架XH H1就更力不從心啦!有次在西藏拍攝珠峰日落時,那么難得的通透和光影,就因風大,竟然沒有連續(xù)75幀穩(wěn)定的畫面,好遺憾啊!而一些進口的名牌腳架太貴,專業(yè)的太重、太大,不方便。偶然遇到一款叫做“戴維斯”的攝像三腳架,有一定重量,拿在手中很實在,特穩(wěn),阻尼也非常舒服,也沒有回彈現象。我在零下15度左右和30度左右使用過,都很正常,性價比呢?1000元左右,大家自己可判斷。不僅我自己購進了兩個,還推薦朋友購買了兩個。
小搖臂是一個價格不算高,但做工般的東西,基本沒太多的想法可說,能用吧。
軌道呢,同樣價格較實惠,算是投資成功吧,反正這東西沒太多技術含量,坐著穩(wěn)當、順滑就好。其實現在國產這方面的產品很多,做工,性價比都已很好,2008的B1RTV上就可看到,可謂一年個樣。
大搖臂對于不經常使用的情況來說,租用可能會更劃算些,還省了找地方放那大堆東西。但我們目前的情況下使用較多,所以還是決定購買。但我認為我們的大搖臂算是投資較為“失敗的”吧。和大家說說,分享一下“失敗”,才能得到經驗的。
首先該大搖臂購買后控制器的充電器就不能充電。廠家在電話中反復“確認”后給另外寄了一個來,可情況一樣,不能充電!我不知道他們的技術含量在哪?只知道充電電壓等于電池電壓是不可能充電的。無奈,自己購買了個電源適配器來改裝,很好用,一直充電正常。
充電正常也不能說明這搖臂就好用,其它做得怎樣就不說了,有個價格因素在那,幾萬元的東西是不可能和幾十萬的去比的。但有點,水平應該能調節(jié)吧,制造水平差些可湊合,但搖臂的水平不能調整可怎么拍呢!幾次和廠家通過電話交流也沒把這個問題扯清楚,倒是我自己找到了原因,可廠家讓把搖臂寄回去檢驗、調整,天哪!那可是三大個箱子!關鍵是廠家竟然沒弄清楚這個水平調整的意義。
我理解,大搖臂有兩個重要的平臺要水平第一平臺是三腳架上方的旋轉、支撐平臺要水平;第二是搖臂最前端的攝像機旋轉平臺要水平,兩點都重要。前述廠家就認為把搖臂前端攝像機平臺調水平就萬事大吉了,因而他們生產的大搖臂,三腳架是不能調整水平的。如果說技術上做不到只能說是生產水平有限,但連這個問題都認識不到就太“雷”了。就在去年底的BIRTV上,我見到該公司的技術人員說到這個問題時,他們似乎還沒認識到這個問題,我在搖頭之余只好讓他們去看看其他廠家的產品,沒一個不能調整第一平臺水平的。
試想,大搖臂的三腳架放在一個水平很好的地上時,第一平臺應該是水平的,這時只要把第二平臺,攝像機旋轉云臺調整水平就OK了;但是,如果大搖臂的三腳架放在一個水平不好的地上時,也就是第一平臺不水平的情況下,把第二平臺的水平調整為水平,這樣當搖臂做上下移動時,攝像機尋像器中的水平線影響相對較小,而當搖臂進行0-360度旋轉時,攝像,機靈錄像器中的水平線是會隨旋轉的角度大小改變的。第,第二平臺水平的話,搖臂任意旋轉3∞度,攝像機尋像器中的水平線是不會改變的。
說了這么多,意在告訴大家一點關鍵的東西,就是水平調整要方便。另外這大搖臂屬于不太容易反復投資的器材,要慎重選擇。
同樣,手持穩(wěn)定器也是經常會用到的器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軌道的作用,但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延伸作用,在移動跟拍時能發(fā)揮很好的作用。我們最初購買的一個“小斯”穩(wěn)定器,價格不低,安裝,調整,使用都較麻煩,只好擱置。后來另購的一個BSW DV穩(wěn)定器,結構簡單,不僅價格低,安裝,調整,使用都很方便,穩(wěn)定效果相當好,推薦給朋友購買后同樣感到好用。這算是我們一個不理想的投資,在這方面價格往往并不能決定優(yōu)劣,認真比較,仔細挑選很重要。
我們的拍攝有時會用到同期聲,我購買的Samson AM1/AL1專用無線話筒,不到2000元的投資,效果非常好,能滿足我的使用需求。燈光、反光板在高清的拍攝中,無論是照明補光,還是造型,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國內都有較多的產品可選擇,性價比也很好。這些輔助設備,云南麗江的和照先生使用時間長,經驗也很豐富,我在購買時受他的影響較多。
以前后期制作配置的matros RT x100編輯系統(tǒng)是我最糟糕的投資。不穩(wěn)定,經常出問題,商家也無法解決和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沒真正干過兩次活就退休了。對有卡編輯的懼怕,讓我進入高清拍攝,制作后,使用了純軟件的方式編輯,先后使用過Pramiere Pro 2.0和Edius Pro 3.0。但仍然忍受著高清剪輯時實時性差。效率低的折磨。更重要的是不能上屏監(jiān)視,難以較好把握剪輯節(jié)奏,檢查焦點,正確校色。
在對多種后期編輯系統(tǒng)進行選擇后,大洋的ME40Q進入了我的工作室。強大的字幕功能,豐富的濾鏡、效率很高的編碼、可靠的數據保存,易用性好等等,使我的高清制作效率和效果都上了臺階,而大洋認真,有效的技術支持也讓我免除了后顧之憂,選擇大洋,我認為是明智的。
高清制作的特點,對監(jiān)視器有較高的要求,專業(yè)的高清顯示器,價格動輒上萬,我們難以選擇。我使用了26寸的液晶高清電視,通過色差接口和ME400連接,監(jiān)視效果是很好的,剪輯工作變得很爽很有效,像我們這樣的工作室和小型制作機構我想是能滿足使用要求的。另外,液晶顯示器性能的大幅提高,價格的下降,對于編輯系統(tǒng)顯示器的全液晶化提供了可能。能耗降低,熱量下降,輻射減少,這對于非編長期工作的特點來說,好處多多。
理智的選擇,根據自己的用途和需要決定設備的購買,掌握好夠用和適度超前的原則,花較少的錢建立能做“大活”的工作室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