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興
[關鍵詞] 腹股溝疝;盲腸疝
[中圖分類號]R656.2+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8)01(a)-054-01
右側腹股溝疝是多發(fā)病,常見病。但是合并盲腸疝囊內瘺就本人在20年臨床工作中從未見到及資料中未見報道。
1病歷資料
男,59歲,因右側腹股溝可復性包塊30年,精索睪丸腫痛半月。于2006年10月3日入院。精神差,貧血貌,皮膚干燥,彈性差,尿少。腹脹、嘔吐,肛門排氣排便停止。查體:體溫37.5℃,脈搏68次/min,瘦長體型,腹部脹滿,有腸形,未捫及包塊,可聞及氣過水聲。右側腹股溝區(qū)有15 cm×7 cm×3 cm大小的梨形腫塊,不可回納。包塊進入陰囊,睪丸輪廓不清,質韌,觸壓痛陽性。輔助檢查:白細胞7.3×109/L,中性粒細胞89.6%,淋巴細胞6.8%,紅細胞2.56×1012/L,血紅蛋白85 g/L,血小板298×109/L,尿檢陰性,腹部透視:全腹部可見較大較多的階梯狀液平面。擬診:右側腹股溝疝并嵌頓?機械性腸梗阻、腸壞死?貧血原因待查?
治療經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急診嵌頓疝整復術,術中見提睪肌,精索被膜及精索變硬、增粗,呈灰白色,出血減少,疝囊壁增厚,打開疝囊見疝內容物為褐色膿液、有糞臭味,疝囊底進入陰囊,內環(huán)口增厚變硬與盲腸粘連緊密,向上延長切口,打開腹腔,仔細分離盲腸與內環(huán)口粘連,見髂內動靜脈炎癥,管壁脆弱。盲腸充血水腫,炎癥明顯,中央有一0.5 cm的穿孔面與內環(huán)口粘連、相通,腸內容物可進入疝囊,疝囊內的炎性分泌物可引流入盲腸內。行精索睪丸切除,回盲部切除,回腸-升結腸斷端吻合術。術后切口感染,經抗感染,傷口沖洗,輸血,營養(yǎng)支持,治療20 d痊愈出院。
術后充分解剖疝囊見下端縮窄,精索,睪丸質地變硬,組織灰白。病理檢查,(右側)①附睪:慢性增生性炎癥伴壞死,并形成囊腫。②睪丸:慢性炎癥。
2討論
病人入院后臨床表現:右側腹股溝區(qū)有15 cm×7 cm×3 cm大小的梨形包塊,不可還納,包塊進入陰囊,以及腹脹,嘔吐,肛門排便排氣停止等機械性腸梗阻的表現,腹部透視有階梯狀液平,給診斷上帶來了困難,極容易誤診為“右側腹股溝疝并嵌頓”,從而導致術前準備不足,在水、電解質沒有完全糾正,貧血的狀態(tài)下,進行急診手術,可能致使病人耐受手術能力差,術中危險性大、術后并發(fā)癥多。
該病進行急診手術后發(fā)現為盲腸滑動性疝,由于發(fā)病時間長,早期未能進行手術治療,而盲腸長期與內環(huán)口摩擦,形成慢性炎癥、粘連,腸壁局部血液供應相對較差,黏膜肌層壞死,如遇負壓增大、咳嗽、便秘均有可能致腸壁慢性穿孔,腸內容物進入疝囊,引起疝囊化膿,精索、睪丸感染,組織增生、質地變硬,細菌產生毒素致腹脹、營養(yǎng)不良、貧血、消瘦等一系列臨床表現。
在手術中需仔細操作,以防疝內容物逆流進入腹腔,引起腹腔感染化膿,特別注意由于內環(huán)口慢性粘連,解剖不清,髂內動靜脈炎癥,管壁脆弱所致髂內動靜脈損傷、大出血,修補困難,危及生命。
筆者見解,應做盲腸造瘺術。盲腸造瘺術簡單,手術時間短,且解決了根本問題,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刺激、降低危險性,有利于術后恢復。而腸切除吻合危險性大、并發(fā)癥多,由于腹脹,貧血,體質差,營養(yǎng)不良,急診手術,術前未能得到充分準備,病人耐受手術能力差;加之胃腸道梗阻,手術切口部位低,術中無法充分排出腸內容物,致使吻合口張力高,術后發(fā)生腸瘺的幾率增大。
[參考文獻]
[1]吳多鋼.腹股溝區(qū)彩色多普勒高頻超聲檢查的分析及意義[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7,4(6):118.
[2]許建,俞小炯.小兒腹股溝疝78例術后復發(fā)原因及防治[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8,7(7):126.
(收稿日期:200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