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淑美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43-01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作為一種工具課程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到今天的一種必然產物。工具課程只有為其他學科服務才能發(fā)揮其作用,現(xiàn)在學校所設置的信息技術課是為了學習信息技術知識而開設的。也正因為此,學生在學習其它學科知識的學習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術知識,所以就出現(xiàn)了學生喜歡玩電腦,而不喜歡上信息技術課的現(xiàn)象。
如何解決學生喜歡玩電腦,而不愿學電腦的問題?如何讓信息技術真正成為一種應用工具?我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即將信息技術課程中不同模塊的知識分解于學科教學中,由學科教師隨意進行應用性教學。
信息技術課程把學生要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人為地劃分了多個模塊,如:電腦操作系統(tǒng)的簡單操作、用電腦畫畫、用電腦作文、操作系統(tǒng)簡介、文字處理的方法、電子表格的應用、幻燈片的制作、電腦的硬件和軟件知識、網(wǎng)絡知識、收發(fā)電子郵件等。
學生在學校預設的信息技術課堂這樣的強制學習環(huán)境下,能學會上面的各模塊中知識。但如果讓他們對學科知識進行運用,特別是綜合運用,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學生不能把各模塊中知識融合在一起,轉化成能力,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用武之地”。
為提高學生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知識的能力,必須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進行整合,將信息技術課程的知識作為其他各學科的一個或多個知識點,將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與其他各學科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簡而言之,將信息技術學習與學科學習整合為一體,由學科教師兼任信息技術教學。
一、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思路
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某一學科進行整合,將信息技術課程的知識作為其他各學科的一個或多個知識點,讓學科教師分擔信息技術課程的不同模塊知識的教學。
2、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綜合知識作為活動課,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知識進行有關課題研究。
二、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條件
1、學科教師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現(xiàn)在,50歲以下的教師通過各級部門進行的信息技術知識全員培訓,達到中級水平的教師已達95%以上。他們完全有能力用學到的信息技術知識輔導學生。
2、學校要有充足的電腦設備。到目前為止,我市各中小學的電腦設備已經(jīng)達到甚至超過了10個學生一臺電腦的條件。有了這一物質保障將不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
3、教學觀念和方法的轉變。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的關鍵是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對有些年級的學生來說,只要他們能夠應用這種“工具”就可以了,而那些復雜的理論、概念則沒有必要強迫學生去記憶。
三、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探索
一年來,我們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以“電腦作文”最為成功。
知識模塊:用電腦作文
科目歸屬:語文(作文)
目標達成:
1、學生能夠利用電腦寫作文;
2、學生能夠利用打印機把自己寫的作文打印出來;
3、學生能夠利用網(wǎng)絡把自己寫的作文發(fā)到指定的郵箱。
把這一知識模塊可以放在多個年級的語文課程里,由語文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同樣的教學任務,如果放在專門設置的信息技術課程里,由于學生不是從“應用”這一角度出發(fā)。將不會太認真對待,語文教師也不可能太在意。放在語文課上,可以讓語文教師在網(wǎng)上批閱作文,學生更能感覺到網(wǎng)絡的作用,更能體會到電腦、網(wǎng)絡離我們很近。學生學得也更積極、用得也更頻繁,掌握知識就更牢固。
如果把這一模塊知識放在小學三年級(小學三年級學生能夠寫出簡單的作文,如果讓學生用電腦寫作文,不僅可以激發(fā)寫作文的興趣,而且可以輕松地學習電腦知識),他們可能有很多疑問:用什么寫?怎么寫?能把寫好的作文移到紙上嗎?這時要告訴學生用軟件寫作文、可以把寫好的作文用打印機打印在紙上。什么是軟件?所謂軟件,就是像WORD、WPS等可以用來幫助我們完成一件事情的工具。打開WORD軟件以后,學生輸入的是英文字母。如何輸入漢字?就要用到漢字輸入法,教學生打開輸入法。開始輸入漢字寫作文。
通過對學生這些疑問的解答,學生能夠了解“軟件”、“打印機”、“輸入法”的概念和作用,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本無需用心去記,但他們也許終生都不會忘記。
寫作文時打錯了字,怎么辦?這樣的問題可以不急于給學生答案,而讓學生先嘗試一下。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自己的多次嘗試得到的正確結果在大腦中的印象將持續(xù)很久時間。
在作文的過程中,他們可能要插入一副圖片或一個表格以增強版面整潔、美觀和說服力。教師要及時教給他們如何插入一副圖片或一個表格,有時,本機上沒有稱心如意的圖片,教他們從網(wǎng)絡上獲?。ㄈ纾和ㄟ^網(wǎng)上鄰居從別的電腦上復制過來,或者通過因特網(wǎng)上網(wǎng)搜索)。
學生把作文寫好了,要讓老師給打印出來,打印出來以后,可能與紙張大小不符合。這時要告訴學生是“頁面設置”不當,這時學生就急著學習“頁面設置”,很復雜的一個問題就簡單地學會了。
學生在電腦上作文,時間久了,他們就感到了利用電腦作文的便利。在作文本上寫作文時把字錯了改過來,還不影響書面整潔。在稿紙上書寫時,如果發(fā)現(xiàn)有一段寫得不好,想改過來,就得重寫。利用電腦作文就不會有這樣的麻煩,只要動一下鼠標就可以輕松地插入一段或刪除一行。
這一模塊知識可能要在不同的年級中重復學習,并對知識進行加深和鞏固。
信息技術課程與數(shù)學的整合,主要是電子表格的認識和應用。在信息技術課程里學習電子表格時,主要是通過學生不太熟悉的某個公司的年銷售額或幾個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來分析數(shù)據(jù)。這樣學生根本沒有興趣,有的學生怎么學也學不會。如果把這一模塊知識放在數(shù)學課上,由數(shù)學教師來指導他們利用一個班的考試分數(shù)或所在學校的學生人數(shù)、年齡等來分析數(shù)據(jù),要好得多。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用電腦畫畫與美術課整合起來,更會錦上添花。一是美術教師畫畫是專長,能夠準確地指導學生做出作品來,二是畫畫用軟件不是很復雜,稍一學習就能學會。關鍵是勤練習、有創(chuàng)意、巧構思。
四、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完善
1、將信息技術知識合理分配到各學科中。把信息技術知識糅合在各學科課程中,讓學科教師在教授本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
2、課時的設置。如果某學期某個年級的某一學科增加了信息技術知識,就要相應增加這一學科的周課時數(shù),以利于學生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當然也可以同時把不同模塊知識放在不同學科中,同時增加這些學科的周課時數(shù)。
3、電腦的使用。如此設置課程,微機室的使用可能有時要有沖突,這就需要綜合調配、提前預約,并且適當增加教室內學生用微機數(shù)。
4、教學的評價。信息技術課程的相應模塊由學科教師分擔,學校要對他們做出公正的評價。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課程就要用信息技術來評價,把評價題放在網(wǎng)絡上,讓學生自行得到,然后把答案發(fā)回到網(wǎng)絡上,由相應教師進行評價。
信息技術課程的相應模塊由學科教師分擔教學任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在實際教學中還需將這一模式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