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龍
19世紀,李鴻章與伊藤博文,一個是中國的首輔大臣,一個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當,時代相同,風云際會,砥柱中流。面對共同的“千年未有之變局”,歷史發(fā)令槍猛然打響,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賽道上,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同時起跑。懷著富國強兵的同樣夢想,李鴻章和伊藤博文作為領軍人物,帶領各自的國家一路追趕。盡管日本起步比中國還遲,然而最終結(jié)局卻大相徑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搖搖欲墜,日本帝國則一飛沖天。
世事流云,人生飛絮,同樣是“經(jīng)世之才”,一個身背罵名,抑郁而終,一個大功告成,奇勛蓋世。這樣懸殊的結(jié)果,難道真的是南桔北枳、水土不服?還是真如李鴻章所抱怨的,只怪“君臣朝野人心不齊”?
1901年12月26日,即李鴻章死后50天。一代大家梁啟超便寫出皇皇大作《李鴻章傳》一書,該書敘述評價了李鴻章的風云一生,并率先把李鴻章與伊藤博文作了比較分析。在早年的“櫛風沐雨之閱歷”方面,“伊非李之匹”,而李在政治識見和客觀環(huán)境方面,難比伊藤。梁還把李鴻章放在近代“國民國家”的政治理念下進行評判,指出“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而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體之本原”;“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事,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nèi)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認為李鴻章是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
梁啟超不愧學貫中西,識見犀利,千載而下,對李鴻章認識評判如此準確全面,恐怕也無出其右者。不過,梁任公只見樹木,未見森林;只見其果,未證其因。
據(jù)李鴻章的幕僚范當世說,李在直隸任內(nèi),喜看《管子》,甲午戰(zhàn)爭后喜看《莊子》。就這么兩本書。李鴻章是沿著傳統(tǒng)的科舉道路進身的,他的知識結(jié)構(gòu)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這種知識結(jié)構(gòu)本身的弱點與缺陷,決定了他不可能走得更遠。著名科學家周光召指出:“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不善于做定量的數(shù)學分析和形式邏輯的推理……所以對自然界的理解常常是一種猜測,缺少科學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盡管不乏深刻的見解,合理的成分,但總體上,其基本主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與現(xiàn)代化發(fā)展趨勢是不相適應的。就連被稱為“東方圣哲”,終生致力于弘揚儒家文化的著名學者梁漱溟,晚年也曾深刻反思說:“儒學開不出新天地來”。
伊藤博文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文化觀念,顯然要比李鴻章開闊新穎得多。梁啟超說:“伊有優(yōu)于李者一事焉,則曾游學歐洲,知政治之本原是也。”他學過漢語,在倒幕運動中又學會了英語,不斷從洋學中獲得啟益。1863年至1864年間,他曾留學英國。時日雖短,見識頗豐。他在日本政要中向以“勤學家”和“讀書癖”著稱,直至做了總理大臣,依然驅(qū)車至丸善書店看書。
然而,在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國里,頭上是頂戴花翎、腦后依然拖著辮子的李鴻章,練淮軍、興北洋;制造兵器、倡設鐵路……如果沒有點兒洋務真功,能辦出中國47個“第一”?如果僅僅從自身文化結(jié)構(gòu)上找原因,顯然是不夠的。
追根溯源,李鴻章的腳跨進了新時代,而腦袋卻還留在舊時代。如梁啟超說:“伊藤博文能制定憲法為日本長治久安之計,李鴻章則惟彌縫補苴,畫虎效顰,而終無成就也?!北M管他接受了鴉片戰(zhàn)爭后“經(jīng)世之學”的影響,但他對西學的了解,始終停留在比較淺薄的“器物”層面上。他作為大清重臣,迫于滿朝清流物議之壓力,變革只敢觸及器物層面,絕不敢越“中體西用”雷池一步,抱殘守缺,膠柱鼓瑟,“未嘗有立百年大計以遺后人之志”。如他自己所言,只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一個國家的近代化,如何正確對待“西化”和西方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臺灣學者柏楊比喻得好,大清朝就像一個被擊敗的末期癌癥的老拳師,在觀察強大對手的優(yōu)點時,不歸功于對手的強壯如牛,反而歸功于對手有一副漂亮的拳擊手套。老拳師認為自己只要也有這么一副漂亮手套,就可發(fā)生同等威力。李鴻章既羨慕西洋文明的巨大威力,又以封建士大夫的主流意識,固守中華文化天下第一。中西文化的矛盾與不調(diào),妨礙了他在深層次上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他培養(yǎng)西學人才,要么為軍事人才,要么為翻譯人才,比如他在19世紀70至80年代,所奏派的200余名正式留學歐美的學生,全是學習軍事和工程技術(shù)等,沒有學習西方哲學、政治和文史等學科的。在事關(guān)國計民生的大政方針上,他遵循歷代封建王朝“重農(nóng)抑商”的弊政,只為清政府謀財,不重視為老百姓謀利。他只重視“勁卒”,不重視“豪商”,推行缺乏經(jīng)濟靈魂的政策結(jié)果,是中國既沒有“豪商”,也沒有“勁卒”。整個中國的近代化,都是在畸形的軌道上爬行。
當大清國“天朝”上下羞羞答答撩開西洋的神秘面紗時,日本舉國喊響了全面“脫亞入歐”的口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文明開化”的狂潮。天皇吃起了牛肉,官員們穿起了燕尾服,舉國上下刮起了鋪天蓋地的“歐風美雨”:吃西餐、穿洋服、說英語、理分頭、跳交誼舞甚至嫁洋人,都被視作“上流生活”。有一首打油詩說:“敲敲短發(fā)蓬松的天靈蓋,文明開化的聲音就響起來?!?
伊藤博文“喜好洋風”,是“歐化政策”的積極倡導者。但他順應大勢,照顧國情,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扭轉(zhuǎn)了淺薄庸俗、極端西化的傾向。日本一時出現(xiàn)了西服與和服并存、酒吧與茶室共處、西洋歌劇和日本浮士繪競相奪目的奇觀。在此基礎上,伊藤博文大力“勸獎百工”、扶持私營企業(yè),使日本經(jīng)濟欣欣向榮。耐人尋味的是,盡管強調(diào)“富國強兵”,但伊藤博文卻始終把“殖產(chǎn)興業(yè)”作為“富國強兵”的基礎。伊藤博文既重視“勁卒”,更重視“豪商”,結(jié)果日本“豪商”遍地,“勁卒”無敵。
(摘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