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芳
天氣時雨時晴,屋里開始有味道,我知道書和衣服最會藏味道了,必須狠下心把用不著的打包送人??晒馐撬徒o誰都得想上半天,有些人是不撿舊衣的。最近幾年,菜場上可以看到百元八成新的名牌二手衣,我清倉樂捐已不大有意義,何不自己動手修改?反正現(xiàn)在什么都少,唯有時間多。
印染的語言
翻出一條二十年前的床單,那是兒子念幼兒園時布置房間學習獨立用的,床單上的圖案可以說故事哄他入睡。我還記得床單的價錢不便宜,因為質(zhì)感好、花色稀。想不到還沒用舊,孩子就長大了。
坦白說,是我厭舊喜新,買了好幾條床單,就是不肯回收兒子的來用,再仔細點說,當初買這條床單并非全為兒子著想,是我喜歡那整床的印染是法文報紙版面。
由于自己工作的關(guān)系,把整個新聞版面拷印在布料上再制成衣服,曾是挑戰(zhàn)技術(shù)值得炫耀的事。
這種心態(tài)借助計算機功能又成就了生活用品性格化,陶瓷杯盤都有個人大頭照,T恤也用來出版心上人了。
時空的投射
猜想床單上的幾只動物應(yīng)是媒體的漫畫明星,我那時候若為兒子著想,就該買當時最受孩童歡迎的小虎隊圖案,反映兒子心中的偶像。可惜小虎隊紅透兩岸,也沒出過一條被單,童裝童鞋文具用品卻到處是小虎隊三人的身影。
尋思中,我突然拿起剪刀將床單圖案剪下,熊的憨態(tài)可掬、兔的玲瓏曲線、虎的俏皮,兩個相同圖案重疊縫合,我又填入一些干草、果皮、釋迦子,很有一點立體感,嗅一嗅味道還不錯!大大滿足我特立獨行的需要。
縫了一只又一只小布動物,粗粗細細的針痕線路交錯出手工的風味,雖然我的手藝不精巧,但我有耐性,縫合了布料在歲月穿過之后留下的痕跡,試圖創(chuàng)出新風貌。
個人化用品
我是個不趕流行的人,就像從事新聞工作不追新聞,新聞只能挖,那么我的流行只能拆。拆縫再制,無法立品牌,因為素材得自因緣巧合;也不可能精致,因為隨心隨力不依賴物質(zhì);不講究模式,因為毫無市場考量。
不知道別人對“埋頭苦干”的體驗如何?我徜徉在拆、縫、補、新、拆、縫、補、新的輪回中,我享受安定祥和,仿佛看到不遠的前方有個美麗的景象。
心手變?nèi)彳?/p>
毛料的輕巧透氣我喜歡,但無法接受毛絮飛入鼻孔,棉布柔軟吸汗我愛用,但受不了吸進氣味不出來,最不宜回收再利用。麻料?長久平整如新,可上色不易,這些的質(zhì)感不同就如人的性格,有了就要適應(yīng)。
我拆、我縫、我補,感謝一室光陰的陪伴,掃除角落的塵埃。整條床單放了二十年,隨著季節(jié)放封又收藏,一點兒不顯舊。上頭的印染圖案剪下來縫合,做成小錢包,做成壁飾,做成窗簾,別有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