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召杰
摘要從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整地施肥、適期播種、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輔助授粉與人工去雄、適期晚收等方面總結了淮北地區(qū)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以供玉米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淮北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S513.0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9-0201-01
淮北地區(qū)位于我國“黃金玉米帶”黃淮海夏玉米種植區(qū),該地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極適宜夏玉米生長。多年來由于栽培技術使用不當,玉米產量一直徘徊在6 000 kg/hm2左右,產量增幅較小。為了提高夏玉米產量水平,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筆者結合試驗研究和生產實踐經驗,現(xiàn)將淮北地區(qū)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根據當地生產條件,宜選用緊湊、耐密、高產品種。結合當前品種應用情況,淮北地區(qū)宜選用鄭單958、浚單20、先玉335、中科11等品種。精細選種,所選種子質量達到國標二級標準以上,種子純度≥98%、發(fā)芽率≥90%、凈度≥98%、含水量≤13%,去除破碎、霉變和癟粒種子。為提高出苗質量,在播種前應進行種子處理。在晴天上午曬種2~3d,播前用50~60℃的溫水浸種4~6h,后用辛硫磷1 000倍液拌種防地下害蟲。
2整地施肥
克服淮北地區(qū)多年來夏玉米種植習慣,變板茬直播為整地后機播或穴播。整地深度在20cm以上,整地時確保耕透耙細整平、田間無明暗坷垃。施肥時,應依據玉米需肥規(guī)律:每生產100kg籽粒,需從土壤中吸收氮2.7kg、五氧化二磷1.1kg、氧化鉀2.5kg,根據土壤檢測結果平衡配方施肥,按7 500kg/hm2產量計算,應施入優(yōu)質腐熟有機肥22.5t/hm2,純氮180~225kg/hm2,五氧化二磷75~90kg/hm2,氧化鉀150~180kg/hm2,同時施入微肥硫酸鋅15kg/hm2、硫酸錳15kg/hm2。除氮肥留60%于玉米七至八葉期追施外,其余全部用于基施,隨整地時撒施或在玉米二至三葉期穴施。
3適期播種
為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同時避開高溫授粉,淮北地區(qū)夏玉米最適宜播期為6月15~20日。淮北地區(qū)適宜種植密度為6.00~6.75萬株/hm2,行距60cm,株距25~27cm。播種方式可采用機播或開穴點播,每穴2粒,播種深度以3~4cm為宜。
4田間管理
三至四葉期間苗,發(fā)現(xiàn)缺株,隨手帶水補苗(此時不提倡補種,玉米為高稈作物,補種的幼苗生長慢,形成大苗欺小苗),五至六葉期定苗。七至八葉期追肥后,進行1次中耕除草,可顯著促進玉米生長和幼穗分化,在中耕除草時發(fā)現(xiàn)分蘗隨手去除。根據玉米需水特點,播種時如果墑情較差,應在播種后及時進行大水噴灌(嚴防漏噴),以促進種子早出苗、出好苗;同時,苗期注意防漬,中后期嚴防干旱,根據田間土壤含水量適時澆水,苗期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間持水量60%~65%,拔節(jié)期以后土壤水分應保持在田間持水量75%~85%。如生育期間出現(xiàn)澇災應及時排水。
5病蟲草害防治
苗期用種衣劑或辛硫磷拌種,防止玉米粗縮病及地下害蟲(地老虎、金針蟲、螻蛄)的危害;四至五葉期用粉銹寧和多菌靈等藥劑進行混合噴霧,可有效防止玉米銹病及葉斑病的發(fā)生,隔7d重噴1次效果更佳;七至八葉期用辛硫磷顆粒劑或其他效藥劑灌心,防治玉米螟。在播后3d內用50%乙草胺進行地表噴霧,起到封閉防草的作用。中耕除草后、玉米七至八葉期繼續(xù)用50%乙草胺順行間進行封閉防草,如還有雜草可適量加入百草枯,以起到除防兼用的作用。噴施除草劑時,噴頭上最好戴上防護罩并低放進行地表噴霧,防止濺到玉米葉片,引起藥害。
6輔助授粉與人工去雄
為提高玉米結實性,在玉米散粉期間,在自然授粉的同時,于晴天上午10時后人工用竹竿或繩子拉動植株上部,增加授粉量,可有效防止玉米禿尖,增加結實。在玉米授粉全部結束后,人工拔除雄穗或用鐮刀削去雄穗,可有效減少養(yǎng)分消耗,并提高玉米冠層葉面光照強度,增加光合作用。
7適期晚收
玉米應在完熟后收獲,完熟期的標準是籽粒變硬,色澤光亮,籽粒乳線完全消失,基部出現(xiàn)黑層,此時為玉米收獲最佳期。適當晚收是一項不需增加成本的增產措施,研究表明,玉米蠟熟初期到完熟期,每推遲1d收獲,千粒重增加3~4g,由此可見,晚收對玉米增產具有顯著作用。
8參考文獻
[1] 趙久然,孫世賢.對“超級玉米”育種目標及技術路線的認識與思考[C]//趙久然,楊國航.玉米研究文集.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2007.
[2] 霍保安.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8(10):113-114.
[3] 孫敬華,閔召柱.黃淮海糧飼玉米無公害生產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5(12):52-54.
[4] 馮巍.面向21世紀發(fā)展我國玉米產業(yè)[C]//馮巍.全國玉米科學學術報告會論文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5] 馮素明,趙加林,吳蘭田,等.淮北地區(qū)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8(10):115,117.
[6] 孟凡夫,王相玲,馬書房.淮北地區(qū)夏玉米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措施[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5(4):20.